以下文章來源於軍武次位面 ,作者楊樹
軍武次位面
我們充滿好奇的探索世界,專注提供有價值的思考與知識,做中國軍事文化的推動者。
文 | 楊樹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軍武次位面」(ID: junwu233),原文首發於2020年8月26日,原標題為《美軍U2闖進禁航區!中國已經擊落5架,為何還敢來?》,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8月22日12時至26日12時,北部戰區在黃海青島至連雲港以東海域內組織實彈演習,相關海域被劃為禁航區。8月25日,一架美軍U2偵察機闖入禁航區上空,國防部發言人吳謙對此表示了強烈抗議。
從之前發布的通告看,演習區域只是禁止船舶進入,並沒有禁飛的條文。但按常規理解,軍事演習區的上空,怎麼著也是敏感區域,他國的軍用飛機非要來逛一圈,極易引發不測事態,視為挑釁也沒問題。
不過,軍武菌看到這則消息時,還有另一個疑惑——U2這麼老的飛機,現在還在用?還敢用?
對軍史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擊落U2最多的國家,軍博那幾架U2的殘骸排得整整齊齊,就像「一家人」。用五六十年代的早期飛彈就能打下來的U2,現在居然還敢跑到老對手頭上虛晃一槍,不免令人不解。
其實,U2雖老,但並未過時。這個冷戰初期誕生的「異形」,與B-52一樣,可能還得再挺上一些年頭。
U2的研製,源於對蘇聯的偵察需求。
這片土地太大了,相當於偵察一個星球
韓戰後,美蘇爭霸的格局正式形成,雖然美國在戰略上對蘇聯形成了包圍之勢,但蘇聯國土廣大(比冥王星面積都大),那縱深是真的深,當時又沒有間諜衛星,想要搞到蘇聯腹地的情報,要麼靠真人間諜,要麼靠航空偵察。
深入蘇聯腹地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按戰鬥民族的風格,跑到人家家裡去拍照,只要能打到,絕對開火不含糊。1952年8月,蘇聯戰鬥機甚至還跑到日本北海道上空擊落了1架美軍的RB-29偵察機,你不去,他都能主動出擊到國門外開打,主動進蘇聯領空?那真是玩命了。
飛行員沒有想玩命的,於是美國空軍提出要搞一型高空偵察機,越高越好,高到蘇聯戰機打不到,不就安全了嘛?
U2原型機
這個單子本來是交給貝爾、費柴爾德和馬丁三家公司競標,最後被半路殺出的洛克希德公司截了胡。1954年,總統艾森豪批准了該項目,但把主導權移交給了中情局,空軍只是提供協助。
洛克希德的原型機代號為CL-282,列裝後按理應命名為以R開頭的型號。但由於這是高度保密的項目,為掩人耳目,美國空軍選了個「U」字頭,即「多用途」(utility)——U2就是這麼來的。
尾噴管這麼長
為了追求的極致的高空飛行性能,U2被設計成了飛機中的異形。
U2的機翼超級長,達到31.39米,而機身長度才19.13米——寬肩矮矬,儼然是一個超大滑翔機。但也只有設計成這樣,才能保證飛到2萬7千米的高空,並且保持足夠的升力。
然後,很多問題就跟著來了。
扛著這樣一對超長翅膀,U2在地面對側風極其敏感,過大的升力甚至還會造成飛機「懸浮」在跑道上面,導致著陸困難。
開車飆飛機?刺激!注意觀察起落架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地面還得準備一輛跑車,跟在飛機後面跑,向飛行員報告離地高度,飛行員才能適時調整翼面,順利降落。
注意看,U2隻有兩副輪子
和騎自行車一樣
翅膀太長,還導致不能在機翼上裝起落架,因為機翼提供不了足夠的強度和空間(要多裝油)。所以U2不像常規飛機那樣是「三輪車」,而是只有前後兩個輪子的「自行車」。
機翼兩端端有鈦合金滑橇
降落時一側翼尖會著地,停穩後再由地勤人員裝上一對輔助輪。起飛也需要輔助輪,飛起來後輔助輪會自動脫落。
起飛著陸難,飛起來了更難。
由於其飛行特性與滑翔機類似,在兩萬米的巡航高度上,最大速度和失速速度只相差每小時18公裡!飛行員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把速度保持在狹小的範圍內,不能做哪怕稍微大一點的機動,因為大幅機動加超長機翼會造成翼尖一側失速一側超速,要麼失控,要麼解體——這是世界上最難操縱的飛機。
當年臺灣國民黨空軍駕駛U2摔死的飛行員比被大陸擊落的U2飛行員還多。
看起來很酷,但沒人願意穿第二次
飛行員就更加痛苦了,因為要適應超高空,飛行服如同太空衣,因為要提供足夠的壓力和溫度,否則就會出現血液沸騰、眼球結冰這樣的要命現象。飛行服可以保命,但散熱不佳,非常不舒服。只要飛行時間稍長,飛行員經常是大汗淋漓,飛上8個小時,體重會因為喪失水分而減輕2-3公斤。
這些反人類設計,換來了非常牛逼的超高空偵察效果。
U2超出普通飛機2倍以上的高度,使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防空免疫狀態,可以優哉遊哉的飛越地球任何一個地方。
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相機,造價甚至超過了飛機本身
U2機上裝有長焦距航空相機,相機內裝有寬20釐米、長2500米的底片,可以持續九小時多角度拍攝地面,只需12架次,就能拍攝整個美國。
照相的清晰度很高,在18000米的高空,地面人員的活動可以清晰顯現。除了照相,還有先進的電子偵察設備,能偵察到對方的無線電信息,測出雷達信號。
1956年5月初,首批4架U2偵察機空運到英國,開始服役。美國對外宣稱,這是NASA的的「氣象研究機」,隸屬於第一臨時氣象偵察大隊。
1956年7月4日,一架U2從德國中部的威斯巴德起飛,歷時8小時45分鐘,飛越了波蘭,偵察了明斯克和列寧格勒。第二天又偵察了莫斯科,發現了重型轟炸機製造廠、火箭發動機廠和飛彈工廠,收穫頗豐。
雖然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雷達能發現U2,無奈飛機和高射炮都夠不著,只能看著U2不慌不忙的飛走。
一物降一物
但蘇聯不可能容忍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很快,U2的剋星——SA-2飛彈出現了。這種1957年定型,1958裝備,射擊高度22000米的飛彈在1960年已經有了1000套,U2不再安全。
1960年的五一節,蘇軍在葉卡捷琳堡附近用SA-2首次擊落U2,活捉了飛行員鮑爾斯。由於間諜飛機的實情被曝光,美國一時顏面掃地,非常尷尬。後來,美國用被捕的克格勃間諜維利亞姆·費舍爾換回了鮑爾斯,這一幕在《間諜之橋》中被再現了。
我們對U2的熟悉,更多的是來自中國擊落U2的戰績。
美國提供的U2裝了飛彈告警裝置
在冷戰期間,美國與縮在臺灣的蔣介石達成協議,一個出錢,一個出人,建立「35中隊」,使用U2對大陸進行高空偵察,該中隊的另一個名稱就是廣為人知的「黑貓中隊」。
美國提供的條件不錯,但光是訓練就是死了不少
由於前面提到過的各種駕駛困難,所有的「黑貓」都是千挑萬選後送到美國進行培訓。饒是如此,黑貓中隊光是訓練就損失了8架U-2,死亡飛行員6名,有超速解體的,有迫降失敗的,駕駛U-2的危險可見一斑。
1961年至1974年間,35中隊對大陸偵查220架次,窺視過第一次和第二次核彈試驗,以及大陸各省工業、軍事、交通等目標的部署和建設進展,航跡遠達西北和東北,甚至還對位於新疆馬蘭的21基地執行過兩次空投,有時也會飛過朝鮮半島。
陳懷生駕駛U2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附近上空拍攝的照片,解放軍飛彈陣地清晰可見
首個被擊落的U-2飛行員是陳懷生,本來叫陳懷,因為蔣介石接見時題寫了「懷生」的條幅,於是就改名為陳懷生了。
U2不能大幅機動,一旦告警失靈,只能挨打
然而加了個字,帶來的是壞運氣——1962年9月9日上午,陳懷生第四次出動,對南昌進行偵察。8點32分,在向塘機場設伏的解放軍地空飛彈二營發射的三枚SA-2飛彈騰空而起,陳懷生跳傘成功,但心臟被彈片擊中,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這是U2在中國大陸首次折戟,但沒人會想到,這只是解放軍創造歷史紀錄的開始。
在接下來的5年裡,解放軍防空部隊用飛彈又接連擊落了4架U2,其中飛行員李南屏(1964年7月7日,福建漳州)和黃榮北(1967年9月9日,浙江嘉興)死亡,葉常棣(江西上饒)和張立義(1965年1月10日,內蒙古包頭)被俘。
雖被擊落5架,但U2還是拍到了不少東西
但算起來,因為失事而喪生的「黑貓」,比死於飛彈的還要多,至於損失的U2也超過了戰損。所以,「擊落」U2最多的,可能是國民黨空軍……
對於美國自己來講,U2的損失率也不小。U2總共生產了86架,第一年就損失了9架,到了21世紀,損失了40架,其中只有7架是被擊落的(蘇聯1,古巴1,中國5)。
但這麼一種對飛行員很不友好的高難度飛機,為什麼美國現在還要用呢?
一是要節約成本,就像B-52那樣。性能更好的SR-71「黑鳥」早已退役,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成本太高,但美軍對高空偵察還是有需求,相對便宜的U2就被保留了。
現在的U2外形大不同,這是不斷改裝,更加現代化的結果
二是高空偵察仍有一定用處。雖然衛星和無人機已經能了承擔大部分偵察功能,但衛星需要過頂,無人機飛不到那麼高,也不能深入別國領空。而U2的高度介於無人機和衛星之間,又有出動的靈活性,不斷的現代化改裝又讓它具備了在別國領空或防區外遠程「斜視」的能力,穩定性和可靠性還超過了「全球鷹」,留空時間也不短,可視為一顆「貼地衛星」。
烏山基地在這裡,離演習海域不遠
這次前來窺視我軍演習的U2,就來自於部署在韓國烏山基地的美軍第5偵察機隊,也叫「黑貓中隊」。韓國這麼近的地方部署這種看起來很老,實則內裡不斷現代化的高空偵察機,與其電子偵察機形成了搭配,可見美國對亞太地區和中國的重視。
不過,我們對U2也不用太上心,幾十年前就能打下來,現在當然更能打得下來。客觀上說,U2沒有侵犯中國領空,屬於打擦邊球,這次沒有開火,主要還是考慮到大局,否則早就被理直氣壯的打成碎片了。
至於大家氣憤我軍實彈演習,美國偵察機居然入侵,而我們卻不能擊落這件事,大家要放平心態。美蘇冷戰時期,兩國軍事演習時,經常會派出飛機去演習區偵查或者騷擾。
甚至曾經有一架蘇聯轟炸機直接從美國航母甲板上飛過,把美軍嚇出一身冷汗。
原標題:《美軍U2闖進禁航區!中國擊落過5架,為何還敢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