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新冠二次感染是個別現象,2019研究經費超2萬億,天問一號...

2020-12-14 前瞻網

鍾南山:新冠肺炎康復者二次感染是個別現象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27日在廣州市政府新聞辦新聞採訪活動上說,新冠肺炎康復者二次感染是個別現象,他呼籲不要對康復者另眼相看。「心理的輔導、引導極為重要。」針對有康復者二次感染的報導,鍾南山說,這從醫學理論和各方面看是很個別的現象。「什麼事情都有個別,感染完了還感染這是極少的,一些測到的核酸片段不是活病毒。」

全球使用ECMO最長時間的新冠患者出院鍾南山評價:奇蹟

一位使用體外膜肺氧合(ECMO)輔助支持長達111天的新冠肺炎患者當天從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出院,成為目前全球成功救治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使用ECMO時間最長的一例。該名患者為62歲男性,被確診後病情急轉直下,發展為危重症患者。

新冠肺炎患者缺乏長期免疫力的原因被發現

《細胞》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些高水平的細胞因子可能也會阻止感染者形成長期免疫,據研究觀察,產生了細胞因子風暴的患者只能產生很少的B細胞,而這類細胞是形成持久免疫反應所必需的。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中,釋放量最大的一種細胞因子被稱為TNF。在小鼠模型中,過度的TNF會阻止生發中心(B細胞組成的結構)的形成。

治療貓冠狀病毒的抗病毒藥物對新冠也有效毒性很小

阿爾伯塔大學的研究人員正準備對一種藥物進行臨床試驗,這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一種由貓身上的冠狀病毒引起的致命疾病,他們希望這種藥物也能有效用於治療新冠。這種藥物是一種蛋白酶抑制劑,可以幹擾病毒複製的能力,從而結束感染。他們的發現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一個高度保守靶點:不怕突變

根據既往研究,阻斷病毒與人受體(ACE2)相互作用的抗體具有顯著的中和作用,可用於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然而,最近發表在《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描述了一個不同的靶點,可以與ACE2阻斷抗體協同作用,產生更強的中和作用。

新冠對兒童致命性較低但肥胖和種族風險與成年人相同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項針對醫院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顯示,與成年人相比,兒童和青少年罹患嚴重新冠肺炎或死於該疾病的可能性較小。不過,1個月以下的嬰兒和肥胖、黑人都是增加重症監護室患兒入院風險的因素。研究結果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

NIH向曾與武漢病毒所合作的非營利組織提供新的研究經費

當地時間8月27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向曾與武漢病毒所有合作關係的非營利性組織EcoHealth Alliance提供了一筆新的750萬美元的研究資金。今年5月,NIH曾撤回向該組織提供的、與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合作開展蝙蝠冠狀病毒研究的經費,這引發了包括77位諾獎得主在內的大規模抗議。上周,NIH向該組織提出了數條嚴苛的恢復資助條件,被外界批判「無法容忍」。

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超2萬億元

8月27日,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根據該文件,我國2019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突破了2萬億人民幣,較上年增長12.5%;R&D經費投入強度為2.23%,較上年增長0.09%。另一方面,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迅速,其佔比首次突破了6%。同時,財政科技支出突破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2.6%。

天問一號累計飛行1億千米

7月23日,我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發射圓滿成功,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到今天,天問一號已經在軌飛行了大約36天。剛剛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達到1億千米,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確認設備狀態正常,相關工作正按計劃穩步推進。

北鬥最新一代高精度定位晶片亮相

8月27日,海澱區舉辦中關村北鬥和空間信息服務產業高峰論壇,多項基於北鬥三號的自主創新成果首次亮相,包括北鬥最新一代高精度定位晶片、衛星天基測控收發信機、北鬥+遙感全球應用服務平臺等。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海澱區將大力發展基於通信、導航、遙感的衛星應用及太空飛行器研製優勢產業,未來3年內將形成500億元規模空天產業。

基金委化學科學部徵集前沿導向重點項目立項建議

為培育源頭創新能力,推動我國基礎研究在前沿領域取得突破與引領,化學科學部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辦法的規定,以及「鼓勵探索,突出原創;聚焦前沿,獨闢蹊徑;需求牽引,突破瓶頸;共性導向,交叉融通」的新時代科學基金資助導向,面向科技界徵集2021年前沿導向重點項目/重點項目群的立項建議領域,歡迎廣大學者特別是青年才俊積極提出立項建議。

未來5年美國發力AI和量子信息科學

川普政府當地時間周二宣布未來5年在人工智慧(AI)和量子信息技術(QIS)領域增加投入10多億美元,其中7.65億美元來自政府部門,另外3億美元來自私營企業,用於興建12家研究機構,包括7個AI研究中心和5個QIS研究中心。

癌症細胞免疫逃逸的機制被發現

在一項新發表於《實驗醫學雜誌》的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細胞(一種致死性的腦部癌症)能通過兩個信號通路(即Wnt信號通路和EGF信號通路)穩定β-連環蛋白,而後者能激活表達PD-L1蛋白的基因。小鼠實驗顯示,抑制PD-L1蛋白的藥物MK2260能抑制腫瘤生長,與抗PD-1抗體聯合使用,能對癌細胞具有較好的抑制效果。

NASA新太空望遠鏡預計2025年發射

事實證明,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可能更接近宇宙中的常態。美國宇航局的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預計將於2025年發射,它可以幫助天文學家們發現大量自由漫遊在銀河系中的這類「冒險者」。發表在《天文學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表明,該望遠鏡將非常適合探測這樣的行星。

地球上大部分水可能來自地球本身

科學家通常認為一些攜帶水的彗星或小行星撞擊為地球帶來了水資源,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地球的大部分水可能來自地球本身的內部結構。在一項發表於《科學》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常規質譜和二次離子質譜測量了與地球巖石成分相似的頑輝石球粒隕石中的氫含量以及氘/氫比例,發現這種隕石中含有大量的氫,足以提供至少3倍於目前海洋的水量。

最新研究警告:我們低估了北極融化的速度

一項發表在《自然-環境變化》的研究表明,北極海冰的融化速度遠遠快於幾乎所有氣候模型所預測的速度,而只有基於最壞情況的模型才能接近過去40年的溫度測量結果。對冰芯的分析顯示,在過去40到100年間,格陵蘭冰原的溫度經歷了若干次上升,每次上升溫度達10到12攝氏度。

地球一直穿梭在恆星爆炸後的「塵埃雲」中

通過對深海沉積物的研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專家們使用靈敏的質譜儀檢查了可以追溯到33000年前的沉積物,發現了同位素鐵60的痕跡,鐵60是恆星死亡時形成的。研究小組認為,在過去的幾千年裡,太陽系一直在穿過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更密集的雲團,這個過程在我們的海洋中沉積下了鐵-60。這一發現已經發表在PNAS雜誌上。

新觀察證實潮汐破壞現象中會形成吸積盤

在一項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的新文章中,研究人員在觀察潮汐破壞現象時,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具有雙峰的氫氣光譜信號。這是一種都卜勒效應,它顯示氫氣以一定的速度移動,證實了黑洞存在吸積盤,並正在以一定的角度繞其旋轉。研究認為,在恆星破裂幾周後,吸積盤就會形成。而在潮汐破壞現象中,吸積盤的形成或非常常見。

細胞輕鬆找到樹籬迷宮出口不僅「看清拐角」還能完美避開死角

為了測試走得最遠的細胞所使用的一種特定的趨化作用,研究人員製作了漢普頓宮樹籬迷宮的微型版本,再加上幾十個不同複雜度的微型迷宮。當變形蟲在迷宮中被釋放出來時,它們以令人難以置信的精確度衝向出口,利用趨化作用有效地「看清拐角」,在到達死角之前就完美避開死角。研究於8月27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細菌能合成生產塑料的原料

據一項《科學》上的研究,科學家發現了深紅紅螺菌等細菌產生乙烯的新途徑。他們通過質譜技術發現,當處於厭氧和低硫環境中時,為合成生命必需的甲硫氨酸,細菌中一種與固氮酶類似的酶會將2-甲硫基乙醇還原成合成甲硫氨酸的前體物質,並在此過程中產生副產物乙烯。如果硫的來源變為二甲基硫化物,副產物則會是甲烷。

內部炔烴的反式碳鈀化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華僑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程國林教授課題組在內部炔烴的反式碳鈀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ACS催化》雜質。四取代烯烴是許多天然產物、藥物和功能材料中的重要基序。由於雙鍵的擁擠性質,它們的高效區域和立體選擇性合成對合成有機化學家提出了重大挑戰。內炔烴的碳金屬化是形成四取代烯烴的最直接、最廣泛使用的方法。

轉化生物質成可用物質的新平臺

《科學》的新研究建立起了生產鏈的新平臺,平臺上有許多膜連接,平臺能控制通過膜的氧氣量,而一些膜上的微生物能生產乳酸,另一些能能通過添加不同的微生物來利用乳酸合成不同的終產物,最終可以在單個設備中實現生物質轉化的生產鏈。

2020陳嘉庚科學獎公布施一公等獲獎

8月28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本次評選活動產生最終產生5項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6位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北京大學高原寧教授、四川大學馮小明教授、西湖大學施一公教授等獲獎。

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曹楚南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8月27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1歲。曹楚南,1930年8月15日生於江蘇常熟。195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化學系。浙江大學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曹楚南在中國領導和開拓了腐蝕電化學領域,出版了《腐蝕電化學原理》等專著。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新冠二次感染或症狀更嚴重
    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導 外媒稱,10月13日發布的研究結果證實,人類有可能不止一次染上新冠肺炎,而第二次感染這種潛在致命疾病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更為嚴重的症狀。據法新社巴黎10月12日報導,一項發表在英國《柳葉刀·傳染病》雜誌上的研究報告記錄了美國——當前疫情最嚴重的國家——首例經過證實的新冠二次感染病例,表明感染過這種病毒也許並不能保證未來能夠免疫。這名患者是內華達州一名25歲的男子,他在48天之內先後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兩種不同變體。第二次感染比第一次更為嚴重,導致這名患者住院接受吸氧治療。
  • 經濟學人全球頭條:無緣清北文科第一名申請香港大學,天問一號完成...
    8月2日上午,記者聯繫上了白湘菱的媽媽,她表示,女兒最終申請了香港大學,專業意向為金融類專業。天問一號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據央視新聞微博消息,今天7時,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3000N發動機工作20秒鐘,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火星。截至第一次軌道修正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太空中飛行約230個小時。
  •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為什麼要探索火星?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為什麼要探索火星?時間:2020-12-15 19: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為什麼要探索火星? 在古代,火星有熒惑星之稱。這是由於火星呈紅色,螢光像火,又在不斷運動。
  • 「天問一號」奔向火星,這些高校功不可沒!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火星磁強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作為我國深空探測中首個承擔單機級科學載荷任務的高校,獨立研製的火星環繞器有效載荷火星磁強計隨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 學術頭條:吸菸讓新冠感染更嚴重,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新冠或對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長期損害科學家擔心,新冠病毒可能對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長期損害,導致老年痴呆症。美國和英國的學者正在計劃一項大規模的全球研究,以調查在感染新冠多年後導致認知能力下降、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其它形式痴呆症的可能性。
  • 學術頭條:水產品可能被新冠病毒汙染而不是感染,HIV治療迎來全新...
    如查出陽性,就存在感染狀況。抗體是反映人體免疫應對病毒感染產生的物質,時間一般在感染後的兩周以後,不是一感染就能查到抗體,而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反映感染的狀況。新症狀!法國62歲新冠肺炎患者異常勃起4小時 因病毒造成血液凝結近日,據外媒報導,一名男子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痛苦地勃起了4個小時。
  •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預計2020年2月進入環火軌道
    中新網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從中國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12月14日21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44天,飛行裡程約3.6億公裡,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距離火星約1200萬公裡,飛行狀態良好。  受天體運動規律影響,火星與地球距離在0.5億公裡至4億多公裡周期性變化。天問一號探測器到達火星附近時,距離地球約1.9億公裡。
  • 學術頭條:美國14歲中學生研究新冠獲獎,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增至...
    印度研究顯示:康復病人無抗體後仍會再次感染新冠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ICMR)主任Balram Bhargava介紹,有多項研究表明,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之後產生的抗體可持續長達五個月,但是,如果抗體從體內完全消失,人們還會重新感染。權威機構研究結果顯示,一般患者體內的抗體從最初感染到抗體枯竭的時間一般是100天。
  •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全球新冠肺炎確診超1500萬例,美國近...
    點擊這裡查看詳情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巴西確認首例新冠二次感染病例 曾於6月和10月兩度感染
    巴西確認首例新冠二次感染病例 曾於6月和10月兩度感染  Emma Chou • 2020-12-11 11:20:28 來源:前瞻網
  • 「天問一號」預計2月到達火星
    「天問一號」預計2月到達火星 2021-01-04 10:09
  •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2021公考時政熱點
    關於【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2021公考時政熱點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2021公考時政熱點,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時政熱點相關的信息,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據中國探月工程官方微信給出的信息,截至12月14日21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44天,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飛行裡程約3.6億公裡,飛行狀態良好。1億公裡相當於2499個地球赤道長度。現在,天問一號正以每秒17.4公裡的對地速度飛向火星,預計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造訪我們地球的「姊妹星」。
  • 「天問一號」被刷屏 你知道「天問」出自哪裡嗎?
    火星探測任務   Mars exploration mission   4月24日,國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planetary exploration missions)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first Mars exploration
  • 天問一號離家800萬公裡;中國製造不可動搖;國產作業系統發布;美國...
    天問一號已飛離地球超過800萬公裡 設備狀態正據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消息,截至8月19日23時20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距離地球約823萬公裡,狀態正常。
  •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今年7月底上午12時41分左右用我國自主研製「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準時點火升空,飛行一定時間火箭助推器分離、二級火箭分離、器箭分離、探測器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太陽翼板順利展開,所有發射任務都按計劃完美順利完成,指揮大廳傳來陣陣掌聲隨後宣布火星探測器發射入軌階段已順利完成
  •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VR航天體驗館《火星救援》探險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VR航天體驗館《火星救援》探險國家航天局公布消息表示,截至12月14日21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44天,飛行裡程約3.6億公裡,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距離火星約1200萬公裡,目前狀態也是非常良好的。
  •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人類為什麼要探索火星?
    2020年7月23日,我國 「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截至12月14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44天,飛行裡程約3.6億公裡,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距離火星約1200萬公裡。天問一號計劃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美國NASA局長「祝一帆風順」
    【編譯/觀察者網 陳思佳】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火箭運載火箭搭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隨後,多個國家的航天機構紛紛發來祝賀,並祝願天問一號探測任務一帆風順。
  • 鍾南山:二次感染是個別現象;豬的淋巴結中再生正常肝臟,有望用於人體
    來源:人民網2. 鍾南山:二次感染是個別現象,要避免歧視新冠病患據路透社當地時間25日消息,繼中國香港發現首例新冠二次感染病例後,荷蘭和比利時也相繼發現康復者二次感染新冠病例。8月27日,全球使用ECMO(體外膜肺氧合)時間最長(111天)新冠患者,在廣醫附一院康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