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資深小說迷,你若問我哪部小說印象最深刻,我可能會說出很多,但你若問我哪部是我認為最好的,那一定是《九州縹緲錄》了,畢竟這本書可是曾被著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也蓋過戳的。
這本書的文風並不是很出彩,沒有華麗的修辭,它的語調很簡潔明了,不會刻意去用一些詞句來顯示自己學識的淵博,它的語調像極了一位歷經滄桑,見慣塵世的長輩在跟你緩緩道來一個歷史相當久遠的老故事,它很細緻的將故事描繪在我們眼前,令讀者陶醉。
那是一個鋼鐵的時代,英雄們搖搖晃晃卻堅定站起來的身影,用那稍顯稚嫩的眼光,看透了亂世。
這樣充滿畫面感的小說並不是我第一次讀到,但《九州縹緲錄》之所以能成為最與眾不同的那個,是因為其他小說的畫面都是彩色的,那種彩色不是不好,可太豔麗了,豔麗的色彩往往與墨色的古韻有著很大的差別。
墨色的古韻,雖然是有些單調,縱然不時也會為其點上幾顆赤色的硃砂或鵝黃的赭石做點綴,但整幅畫看起來就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朦朧感,如同被蒙上了一層青煙,模糊間卻自然能讓人體會到一股無法言喻的滄桑和灰黯。
這就是黑白色調的魅力所在。
《九州縹緲錄》就是這樣一個存在。
它既能給人一種強烈的畫面感,也能在於其他小說混雜在一起時讓讀者讀出本質的差別,因為它的畫面是黑白色調的,猶如一幅山水畫一般,深淺濃淡,揮灑淋漓,縱然情節千變萬化,但依然無法離開那一抹黑,縱然也會脫落、變淡,但卻仿佛風化千年的暗淡色澤,讀來只有沉重的嘆息哽咽在胸腔,就連憤怒,也不再是單個人的情緒,而是夾雜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鈍重感,不知道這種種情緒能發向何方。這種感覺像極了古人的那句「哀而不傷」,而這種哀而不傷大抵只有《九州縹緲錄》展示的恰到好處吧!
別的小說中的戰爭,都是以大片大片的血紅為主,梟鳥夜鳴,悲歌未徹,總之就是怎一個悽涼壯美了得!可是在《九州縹緲錄》的戰場上,不是鮮血而是白骨——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烽煙四起,戰火明滅的戰場上,血是新的,是熱的,而白骨是舊的,是冷的。刀劍聲起,鮮血四濺,死的死,敗的敗,什麼是勝利呢?是活著的人。而那死於戰火的人,不要說有人問津,就連禿鷹狼群都不會多看一眼。
歷史是何人鋪就的,是那戰場上的白骨。這就是我欣賞江南的原因,也是《九州縹緲錄》最打動我之處。在他的筆下,永遠心疼的都是時常被我們忽略的那些人。
那作為開場,《九州縹緲錄》的經典梗「鐵甲依然在」又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出自《九州縹緲錄》中的一個組織:天驅。這個組織的口號就是「鐵甲依然在」,自然這句話也成為了他們的象徵。他們認為,只要天驅不死,鐵甲依然在。
那天驅究竟是怎樣一個存在呢?
這還得追溯到天驅的兩位創始人:左峰和宇文硎無。天驅的宗旨是殺人換命,因此加入天驅的大多都是死士。但隨著九州的凋零,天驅的死傷也越來越慘重,為此,兩位創始人開始有了分歧。宇文硎無命令部下無論如何都要保命,並在一次任務中為了保全部隊,命令大家撤退。而這樣的行為在左峰眼裡卻成了「貪生怕死」,在組織的規章下,宇文硎無被處以最嚴酷的家法——倜刑。
在接受刑罰前宇文硎無怕部下在自己死後受到牽連,便示意部下趕緊逃走,舊部在臨走前回以宇文硎無一句「鐵甲尚在」,便統統離開了組織。
兩年後,左峰遭遇前後夾擊,彈盡糧絕之際,前來搭救他的竟是宇文硎無這幫逃走的舊部!令人震驚的是,在一番廝殺決戰後,這些舊部竟無一人受傷犧牲,全身而退!
至此,「鐵甲依然在」便成了天驅的象徵。
用比較浪漫情懷的視角看,「鐵甲依然在」飽含的是對生命的敬意,無論什麼人,哪怕再勇敢,再不怕死,生命都不能被輕視。
而以《九州》系列書籍的角度看,更多的應該是「九州依然在」吧!在故事中,九州從昌盛到凋零,那種衰落又無可挽回,皆化作一聲嘆息,和一種堅持——九州是一個夢,是對一種生活的嚮往。
所以大多數讀者都願意以「鐵甲依然在」來形容對九州的熱愛,而劇版也選擇用這句話作為海報主題來表達對「九州粉」的尊重。
現在,你知道這句話的來由與含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