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內地的教育從小學到高中,應試教育使所有的學生都離不開「背多分」。只要學生能夠將書本的知識「背」下來,那麼離考試高分就不遠了。在教學上,老師通常運用講授法,只是一味地在講臺上給學生灌輸知識,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忽略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導致學生容易成為學習的機器。在香港,雖然與內地一樣都是應試教育,但是香港的學校會有一項「功能教育」。學校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對孩子素質的提高。在教學上,香港的老師通常是啟發式教育,更多地是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與邏輯思辨能力,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知識。當然,對於一些語言的教學,背誦課文也是無法避免的。
一語教育vs三言兩語教育
在內地,普通話是通用語言,老師在授課時都是使用普通話。即使教授英語,由於學生的英語能力,課堂上的語言依舊是以中文為主。只有是在朗讀課文,背誦單詞時,學生才會被要求使用英語。也正是因為缺乏沉浸式的英語教學環境,內地學生即使是學了十幾年也只能是像「啞巴」一樣,無法與外國人溝通,僅僅是為了應試而學。在香港的語言環境可以說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香港的學生對於粵語、英語和中文都是自由切換。課堂上,普通話課以普通話授課、英語文科以英語授課、其他科目以粵語授課。通過沉浸式的語言教育使學生真正的掌握多種語言,而不是單純地為了考試而應付式地學習。
大班教學vs小班教學
由於學校資源緊張,內地所有的學校,每個班的學生都以56-60人為標準,有的甚至快達到70人,師生比例小的可憐。一個老師要同時應對幾十個學生,很多學生都無法被同時兼顧,往往被老師忽略,教學質量很難獲得保證。相反,香港採用小班制教學,一個班最多不超過22人,部分名校班級人數更是低至8-12人。通過小班制教學,每位學生都能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機會,完成教學方式、學習方法、教師角色的轉變。
當然,我們並不能一棒子打死,就認為內地教育差,香港教育好。每個地方的教育都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只有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真正的「取長補短」,不斷地學習不同教育體系的優勢,才能真正的做到教育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