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油角彎彎,家財百萬

2020-12-17 騰訊網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油角彎彎,家財百萬。」穿新衫、祭灶守安、舞龍獅、刨蘿蔔、開油鍋、油灰水、貼揮春……曾經是很多廣州人心中關於過年最溫暖的記憶,現在哪一個依舊是你家指定的迎春項目呢?

  點擊下方音頻,收聽《聲音廣州——廣州春節習俗2》

  01

  開炸

  開油鍋,是很多廣州人家在過年前要做的指定動作。廣州人將在家炸油角、煎堆、蛋散、糖環叫做「開油鍋」。油炸食品統稱「油器」,開油鍋炸「油器」叫「開炸」。「油器」跟「油氣」同音,家有「油氣」意味著「家肥屋潤」,所以舊時「開炸」甚至講究到要選吉日。

  俗話說,「年晚煎堆——人有我有」,以前過年,煎堆幾乎是家家必備。小慧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從小深得「廚神」父親的真傳,她告訴我們,一個美貌與內涵並重的煎堆是如何做成的:

  「做煎堆就要買爆谷開糖漿。用手趁熱炒熟爆谷,搓成蛋形,將爆谷放到糖漿裡面,然後才包上那層皮再下油鍋。如果做一斤炮谷的,一般都要放半斤糖,這樣才有粘稠度,才炒得起來。爆谷要用糖漿包裹著,才能粘得結實。再放糖和花生,多種層次更香口,花生也好意頭。做煎堆有些人會放麵粉,有些人會放糯米粉,如果想口感脆的就選擇糯米粉。包好煎堆之後,最後裹上芝麻,就可以放下油鍋去炸。放芝麻會更有裝飾性,也更香口。炸的時候要等油沸騰,用筷子試一下油起泡了,才能放煎堆,這樣才不會糊。放下去之後轉中火,炸10分鐘左右,煎堆呈金黃色就可以了。如果擔心沒熟透的話,可以再翻炸一下,成色會更漂亮。」

  如今,雖然好多過年的俗例都已簡化,但仍有不少家庭會自己動手炸煎堆,因為大家都祈望新的一年自己好像圓碌碌的煎堆一樣,荷包脹卜卜、生活圓滿如意和事業興旺發達。就算懶得開油鍋的人,在過年也會買幾個煎堆回家,以祈求「煎堆碌碌,金銀滿屋。」

  煎堆的古仔

  02

  過年,家家戶戶都要炸煎堆,圓碌碌的煎堆寓意「生機盎然、團圓興旺」;爆谷從裡到外,寓意「花開富貴」。在過去,無論生活多麼艱難的窮人家,到了除夕夜,怎樣都要想辦法炸煎堆。正因為如此,「年晚煎堆——人有我有」這句俗語就逐漸形成了。

  除此之外,在廣州話裡有不少與煎堆有關的有趣歇後語。比如,「冷手執個熱煎堆」是指人意外得到好處;「猛火煎堆皮老心唔老」 形容一個人人老心不老。油炸食品中煎堆屬「大」,再大也有限,「系咐大個煎堆」,就是說你就那麼點兒本事,強不到哪裡去。

  關於煎堆的由來,原來還有好些有趣的古仔:

  一個古仔是講,玉皇大帝的女婿灶王爺每逢小年都要與灶君奶奶一起上天朝見玉帝,各家各戶便炸煎果交由灶王爺帶去獻給玉帝。這種煎,用糯米揉制經油炸而成,形似蟠桃仙果,餡裡有花生米、糖冬瓜粒、蜜餞桔餅,還有爆谷花、芝麻子,人們叫它做「煎堆」。煎堆五味調和,鹹甜適當,意謂人丁興旺,花開富貴,合家平安,萬事大吉,寓示著人們的美願。久而久之,煎堆就成為民間過年必備的食品。

  另一說法是,相傳煎堆從中原傳來,被珠璣巷胡妃一案牽連的58個村莊33個姓氏的人,在逃走時匆忙間無法製作乾糧,只好拿現成的,於是把供奉玉皇大帝的仙果都拿上路了,一路上果然事事逢兇化吉。

  關於煎堆的起源可追溯至唐朝,當時叫碌堆,是長安宮廷的食品,後來不少中原人南遷,就把煎堆帶到南方,成為廣東著名的油器之一。

  03

  炸油角

  以前,離春節還有十來天,家家戶戶就會開油鑊,炸煎堆油角,為求來年的日子像油鑊一樣油潤富足。

  油角又叫角仔,外表金黃酥脆,內裡裝滿了花生、芝麻、砂糖等餡料,由於形狀好像一隻荷包,所以又寓意荷包腫脹。廣州人做油角通常要備些什麼料?怎樣才能令油角鬆化香脆?聽聽廚藝出眾的廣州街坊黃小慧的介紹:

  「麵粉、蛋、豬油、生油,大概就是這幾樣。生油帶出香味,沒那麼油膩。豬油放多了油角會容易裂口,就變「笑口」了,因為豬油和雞蛋一起會有鬆化的作用。做一斤油角的話,要放四隻雞蛋,豬油大概都要半斤,生油就二兩。軟硬度要適中,製作的時候要用毛巾蓋著焗一下,讓發酵更軟熟一點,大概2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餡料的話,用芝麻、花生、椰絲混合攪拌,特別是花生要剁碎了炒一下,這樣才會有那種香味出來,芝麻也是要這樣稍微炒一下。如果做一斤油角,用四兩糖,四兩花生,芝麻兩錢,就可以了。多數人用的是白芝麻,如果是黑芝麻的話會被說黑心,這樣不吉利。椰絲,取其諧音有「爺」有「乸」。炸的時候注意不要用力攪油鍋,一定要用大鍋油,油角熟的時候會自然往上浮的。然後拿個大篩子撈起來,晾一下,讓油角還帶點餘溫,香味散發出來。等一下然後再下鍋裡再翻炸一下,這樣就很完美了。」

  以前每到過年,油角是親朋戚友間拜年和招待客人的必備食品,新春正月頭沒有一些油器在手,未免有點寒酸。因此,不管富家還是窮人,到了歲晚,總要開油鑊,炸煎堆油角。油角有大有小,也寓意一家老少平安 。

  尾牙

  04

  農曆十二月十六為民間一年中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動,俗稱「尾牙」。「牙」是中國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傳統習俗中,做生意的人在農曆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枝與紙錢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在牲禮當中不可少的是一隻公雞拔毛煮熟的白斬雞,這是用來象徵生意興隆的。而祭拜後的菜餚可以給家人或員工打打牙祭,因此也稱為「作牙」;農曆的二月二日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

  古時有一句詩「一年夥計酬杯酒,萬戶香菸謝土神」,講述的就是做尾牙的情景。上句「杯酒」是用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典故說東家要辭退夥計;下句是「尾牙」時節家家戶戶都在祭祀土地公。

  早期,一般商家或工廠要解僱夥計或工人都利用「食尾牙」這一餐來暗示。以前尾牙宴的主菜是白斬雞,如果筵席上有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就會用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這種秘而不宣的解僱方式頗具人情味,既顧及到員工的面子,亦讓其有心理準備及早打算,不致於影響到他的家計生活。假如僱主不想解聘任何員工,則將雞頭朝向自己或將雞頭拿掉以示全體慰留。不過,這種風俗已絕跡。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會在農曆十二月十六圍聚在一起「食尾牙」。

  「尾牙」發展到今天,最流行的風俗是各公司企業在當日舉行聚餐晚會和員工聯誼活動,稱作尾牙宴,這種企業的「尾牙」就是指「年會」。企業單位利用這一日舉行公司內部的年終聚會,對上一年的公司狀況進行總結,並對有功勞的職員論功行賞,所以,「尾牙」可以說是每個企業單位職工最期盼的聚會。

  資料來源:《廣州方言民俗圖典》、百度百科

  資料整理:小魚

  圖片來源:百度

  聲演:皓明、泳怡

  編輯:泳怡

  播出時間

  廣州新聞電臺 fm96.2 周一至周五

  9點30分 11點30分

  15點30分 17點30分

相關焦點

  • 廣東特色美食馬蹄糕和煎堆,按配方做很簡單
    >我一共分5層來蒸,紫色粉槳分三層,白色粉槳分兩層,水開後先放一層紫色粉槳(約250克)蒸8分鐘,等完全成形後再加一層白色粉槳蒸,同樣方法,到最後一層要蒸20分鐘今天做了三種馬蹄糕,我覺得紫薯最靚了蒸好的馬蹄糕要放到完全涼透再切開,放進冰箱口感更好,第二天食時切成薄片蒸或煎都可以煎堆碌碌
  • 湛江民間禮節:宰雞殺鴨遞「大碌竹」,送禮回禮「做麵皮」
    抽菸的則遞上「洋菸」(香菸)或是「大碌竹」。遞「大碌竹」的時候,一般習慣裝上菸絲,以示尊敬。日常抽大碌竹的街坊給客人斟茶時,不能滿壺,茶壺嘴不能指向客人。要用雙手把住茶壺,站在客人右邊。受茶的客人要用手指在茶几上輕敲幾下,以示謝意。
  • 廣東話百科:「掂過碌蔗」是什麼意思?
    廣東話百科:掂過碌蔗  點樣讀:  掂過碌蔗(dim gwo luk ze)  乜意思:  「掂過碌蔗」的意思是事情非常順利、穩妥。  點造句:  全部題目我都識做,今次考試掂過碌蔗。(全部的題目我都會做,這次考試肯定能通過。)  今次任務我好有信心,肯定掂過碌蔗。
  • 清遠「碌」鵝、「活渡」鯽魚!這些別具風味的做法,讓你既飽眼福又...
    曾海花的「碌」手藝是從她公公那裡傳承下來的,現在開店賣碌鵝,不僅僅是把美味分享給更多的人,更是家味的一種傳承。今天她就要教大家如何製作這道碌鵝。「碌」在廣東清遠是一種家常做法,指食材在鍋裡翻滾的意思。碌鵝先炸後碌,肉韌而不柴,鹹鮮微甜,下飯下酒,香氣十足。
  • 玉林特色大碌米粉做法,全家人就饞這個,隔三岔五就要吃
    玉林特色大碌米粉牛肉材料10元。魚頭一半大碌醃製適量米粉、適量芹菜、適量檸檬、適量醬油、適量柿油、適量酒、適量蒜苗做法牛肉和魚肉切片,感覺是大祿米粉的準備用具首先,用油鹽醬油姜醃製檸檬,醃製魚頭和牛肉。
  • 甜美生活掂過碌蔗
    過年貼張「掂過碌蔗」甘蔗味美寓意好甘蔗寓意美好甘蔗鮮飲甜得入心但在所有的俗語中,廣州人最愛的還是這句:掂過碌蔗。粵語「掂」有「直」之意,「碌」是一條的意思,取甘蔗枝幹之筆直,字面上解釋:比甘蔗還要直,用來比喻事情進展非常順利。當然,我也喜歡這個解釋:粵語「掂」、甜音近,若比甘蔗還「掂」,還甜,那自然是事情辦得順,心裡比蔗甜。
  • 【石岐話筆記】掂過碌蔗
    如「搞掂」,「唔掂」,而俗語「掂過碌蔗」則把「掂」的兩重意思都表達出來了。某天我翻沈克成沈迦父子的《溫州語詞語考釋》,中有「條直」這一詞條:「事物就理曰條直,古指直也。」例句有出自《管子》的「群木蕃滋,數大條直,以長其峰」。這樣看來,「條」就是「掂」的本字,「掂過碌蔗」本來就是「掂過條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