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探針揭示線粒體局部黏度響應

2020-12-14 中國生物技術網

自2018年首次報導線粒體和溶酶體存在直接接觸(mitochondriaand lysosome contact, MLC)以來,對MLC的判定只能通過超解析度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測量細胞器間的物理距離來確定。尚無能直接顯示MLC的精確位置的生化方法。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南京大學郭子建院士/何衛江教授課題組,利用線粒體和溶酶體內活性硫環境和性能的差異,開發了一種細胞滲透性、生物相容性、黏度響應性的小分子螢光探針Coupa,用於同時成像線粒體-溶酶體以研究活細胞中線粒體和溶酶體的相互作用。相關工作以題為「Adual-labeling probe to track functional mitochondria-lysosome interactions inlive cells」已於12月8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

雙標記成像原理。圖片來源於 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人員發現,Coupa在溶酶體上時會發射紅光(Coupa-lyso),在線粒體中可與活性硫作用發生結構改變而發射藍光(Coupa-mito)。利用這一特點,該探針可用於同時觀測線粒體和溶酶體,顯現兩者間亞細胞水平相互作用的動態跟蹤。更重要的是,Coupa還能夠在亞細胞器水平精確定位黏度變化,從而首次發現線粒體-溶酶體接觸部位的局部黏度增加。

Coupa雙色標記識別MLC接觸位點(綠色:商用線粒體MTG探針;藍色:Coupa-mito標記的線粒體部分;紅色:Coupa-lyso標記的溶酶體部分)。圖片來源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這一工作不僅提供了用於定位和動態跟蹤活細胞中功能性線粒體-溶酶體的相互作用的探針,也提供了一種新的設計策略,利用線粒體中獨特的內部環境來轉換探針的結構,使其發出不同的顏色,從而實現多色標記。這一設計原則也可推廣用於設計其它多細胞器多色成像探針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陳啟鑫博士和方紅寶博士,南京大學作為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張凱教授,何衛江教授,郭子建院士和刁佳傑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課題組簡介

郭子建,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曾獲義大利化學會Sacconi獎章、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化學生物學,從事金屬及其配合物的化學生物學研究,設計構築了系列金屬離子螢光探針,建立和發展了相關的體內外螢光成像方法,觀察到離子的遷移和富集現象;探索了金屬抗腫瘤藥物反應性能及活性差異,構建了新型鉑類藥物靶向傳輸體系;發展了系列基於銅配合物的人工核酸酶,研究了它們的構效關係及金屬中心間的協同效應、DNA斷裂能力及抗腫瘤活性間的關聯等。

何衛江,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並獲南京大學和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獎。2002年在德國馬普膠體與界面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2003年至今在南京大學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相關無機小分子物種的螢光探針設計、細胞/活體造影及其在小分子生物無機化學研究中的應用,光活化金屬配合物與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無機金屬藥物及重金屬探針的設計、成像及其在藥理、毒理研究中的應用,已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Int. Ed.; Chem. Soc.Rev.等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百篇。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067-6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南京大學郭子建/何衛江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
    自2018年首次報導線粒體和溶酶體存在直接接觸(mitochondriaand lysosome contact, MLC)以來,對MLC的判定只能通過超解析度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測量細胞器間的物理距離來確定。尚無能直接顯示MLC的精確位置的生化方法。
  • Cell:新型探針能夠檢測細胞中缺陷線粒體的破壞過程 有望揭示多種...
    如果選擇性地消除功能異常的線粒體發生失敗的話(即線粒體自噬(mitophagy)),就會引發多種疾病,因此研究人員非常感興趣監測細胞中線粒體自噬的過程。此前研究人員開發出了螢光探針來檢測線粒體自噬,但有些探針僅能在活體細胞中使用,其它探針則非常容易受到並沒有溶酶體參與的破壞過程的影響。
  • RNA顆粒利用溶酶體「搭便車」
    RNA顆粒利用溶酶體「搭便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0 16:35:15 RNA顆粒使用Annexin A11蛋白作為分子拴繩搭便車到溶酶體上進行長距離運輸,這一成果由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Jennifer
  • 張德清/趙睿組線粒體自噬過程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策略研究獲進展
    作為細胞應激響應的保護機制,自噬在腫瘤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自噬降解細胞內物質可為腫瘤細胞快速增殖提供營養,自噬的活化還會促進腫瘤的轉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德清課題組、活體分析化學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睿課題組合作,近年來開展了以四苯乙烯為關鍵骨架的腫瘤靶向螢光分子設計,取得系列進展:設計合成具有腫瘤細胞特異性的探針分子,建立成像指導下的腫瘤治療新方法,發現陰離子的改變可調控分子聚集體的尺寸、螢光發射和表面性質,進而可實現腫瘤細胞選擇性、穿透能力和亞細胞定位的調節,實現了腫瘤細胞的高效殺傷
  • 利用響應性納米探針互鎖的MRI信號定量映射顱內腫瘤中的穀胱甘肽
    利用響應性納米探針互鎖的MRI信號定量映射顱內腫瘤中的穀胱甘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00:19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Mingyuan Gao及Yi Hou課題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晚期核內體作為mRNA的翻譯平臺,維持著軸突中的線粒體
    介紹mrna的局部翻譯是一種高度保守的機制,它允許在亞細胞水平上對蛋白質組進行時空控制。這種調控在神經元中尤為重要,在神經元中,對蛋白質定位的嚴格控制使得細胞功能高度區域化,遠離細胞體。這種內體系統的兩個主要參與者是早期和晚期的內體,它們可以通過相關的Rab鳥苷三磷酸酶(GTPases)來區分;Rab5協調早期核內體依賴網格蛋白的內吞和生物發生及其融合,而Rab7調控酸性晚期核內體的運輸和成熟以及它們與溶酶體的融合。
  • 江蘇南通2021屆第一學期期中學情檢測高三生物——線粒體
    1.線粒體自噬時,內質網膜包裹損傷的線粒體形成自噬體,此時LC3-Ⅰ蛋白被修飾形成LC3-Ⅱ蛋白,LC3-Ⅱ蛋白促使自噬體與溶酶體融合,完成損傷的線粒體降解。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自噬體與溶酶體融合依賴膜的流動性B.運動可以促進大鼠細胞的線粒體自噬C.線粒體自噬不利於細胞內部穩態的維持D.溶酶體內的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線粒體變式訓練
  • 【分析】螢光成像研究超氧陰離子和pH對線粒體形態的調控作用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其形態在不斷的分裂與融合中進行有序的動態變化。但線粒體形態變化失控會導致腫瘤等很多疾病。因此,對線粒體形態調控因素的研究成為熱點問題。根據現有的研究,作者推測線粒體內的O2-和pH可能共同調控線粒體形態的動態變化,介導腫瘤的發生、發展,但由於目前缺少同時檢測線粒體內O2-和pH的理想工具,阻礙了這一解開謎題的進程。
  • CCS Chemistry | 「特洛伊木馬」螢光探針—精準甄別「超級細菌...
    銅綠假單胞菌特異性pseudopaline-螢光探針P-FL(1), P-Cy7(2),P-Cy5(3)結構式作者首先在細胞水平考察了探針分子特異性檢測銅綠假單胞菌的能力。雷射共聚焦螢光成像結果顯示,P-FL/Zn能夠很好的標記銅綠假單胞菌,而對ESKAPE病原菌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陰溝腸桿菌,糞腸球菌及其他假單胞菌均不能標記。
  • 掃描熱探針刻寫技術-綜述
    掃描探針刻寫(SPL)在30年前就展示了納米級的高解析度,利用不同原理的SPL技術在不同實驗室得到開發應用,但是刻寫速度慢功能單一。熱探針掃描刻寫(t-SPL)技術利用熱探針大大提高了刻寫速度,目前商業化的t-SPL系統在速度和解析度上均和EBL系統媲美,為高解析度刻寫工具領域提供了新的選擇。t-SPL在完成EBL相同的刻寫任務時還提供了其他的獨特功能,為科學研究開創新的思路。
  • 在真核細胞中具有半自主性的細胞器為質體和溶酶體
    29.(08年)胰腺細胞分泌很多與消化作用相關的酶, 下列哪種胰腺細胞中酶分子的「移動」路徑是正確的 DA.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核 B.高爾基體→內質網→溶酶體 C.細胞核→內質網→高爾基體 D
  • 浙大學者揭示腦卒中神經元線粒體自噬新規律
    of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缺血神經元軸突線粒體在胞體進行自噬》(Somatic autophagy of axonal mitochondria in ischemic neurons)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腦卒中神經元線粒體自噬的新規律
  • 具有雙反應性的螢光探針用於檢測細胞內的HSNO
    近日,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化學系鮮明教授設計合成了一種用於檢測HSNO的螢光探針TAP-1(Scheme 1)。TAP-1的螢光被羥基保護基和分子內螺旋環化效應完全淬滅,背景螢光較低。HSNO存在時,2-巰基苯甲酸酯部分親核反應以及分子內環化釋放苯並二硫醇和化合物2;同時,HSNO與鄰苯二胺反應形成苯並三唑衍生物3。
  • 基礎醫學院鄭樂民團隊利用高靈敏的光聲納米探針實現在分子水平非...
    該研究發展了一種高靈敏的光聲納米探針,在分子水平實現了對動脈粥樣硬化(AS)不穩定斑塊非侵入性在體光聲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為心血管疾病診斷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方法。論文截圖AS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能夠在分子水平識別不穩定斑塊,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尤為重要。
  • BSA相關知識——分子標記介紹 | BSA專題
    RFLP的原理是用限制性內切酶酶切不同個體的基因組 DNA,產生大小不等的 DNA 片段,通過電泳和 Southern 雜交轉移到雜交膜上,利用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標記的某一片段 DNA 作為探針,使酶切片段與探針雜交,從而顯示與探針有同源序列的酶切片段在長度上的差異。
  • 新型蛋白探針可成像群體神經元活動
    新型蛋白探針可成像群體神經元活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0 16:57:03 美國波士頓大學Xue Han和麻省理工學院Edward S.
  • 關於線粒體的重要作用,這些研究值得一讀!
    他的團隊在這些實驗中發現的一件事是,抑制ATM(一種信號DNA損傷的蛋白質)會放大線粒體釋放出的活性氧的破壞作用。細胞不僅萎縮,而且死亡。Van Houten說,通過將光動力療法與ATM抑制相結合,可能設計出一種利用光有效殺死癌細胞的系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