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商業地產志(ID:CRRCHINA),作者Lori,36氪經授權發布。
如果問,成都西城有什麼?想必大部分人不會首先想到商業。因為,寬窄巷子、錦裡、武侯祠、青羊宮、杜甫草堂等成都多個市內知名旅遊景區,都在城西。正因如此,伴隨而來的常年不間斷的休閒旅遊人群,也為西城商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多元客流支撐。
撇開春熙路不講,成都的東南西北四大方位,城西無疑是最早成熟的片區。這裡說的「成熟」,既包括形成了濃厚的居住氛圍,即日常生活的煙火氣;也包括了商業配套的及時跟進,譬如早在十多年前就出現了大型百貨商場以及購物中心。
而且,成都最早的一批品質居住區,也大都落址於城西,大量具有消費能力的高質量客群亦隨之入主西城,也因此,「西貴」之說由來已久。
不過,最近幾年,「西貴」變成了「西控」。字面意思好像很明顯,控制。而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節奏控制。
一方面由於較早開發以至於土地資源相對飽和,因此需要把控新入市項目的水準與質量;另一方面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產業門類和發展規模進行適度控制。
不同於城東的「各自為營」,也不同於國際城南的「高開低走」,一直穩定延續的「生活氣」,大概可以算是城西商業的主旋律,圍繞這個主旋律,近十年的西城商業發展呈現出了一曲時高時低、時緩時急的「變奏曲」。
為了更清晰地展示此文重點分析的重點片區——二環到繞城的區域,我們做了一張簡易的地圖:
本文所涉及的主要項目區位圖 | 製圖 Jone
鑑於城西商業布局的商圈組團不甚清晰,因此,我們嘗試從三大行政區來分別對幾大重點商業片區進行梳理,希望可以相對清晰地呈現成都西城的商業發展節奏。
青羊:內光華-外光華
典型項目:仁和春天百貨光華店、城西優品道
鵬瑞利青羊廣場、西村、麥德龍、青羊萬達等
成都西城以青羊區為中心區,北接金牛、南靠武侯。而青羊區的大型商業則主要集中在光華片區,其中,也包括了城西較早的綜合型百貨商場代表——西單商場。
成立於2004年的西單商場總投資約8000萬元,經營面積約9萬平方米,涵蓋了超市、百貨和餐飲等幾大社區生活的主流業態。
客觀地說,在其剛開業的十多年前,的確是片區內最具知名度的商場,畢竟在彼時不僅城西,甚至是整個成都,都僅有市中心一帶有幾家老牌百貨。在那個年代,商品品類十分豐富的「百貨商場」,無疑是非常洋氣時尚聚人氣的地方。
同樣客觀地說,隨著成都商業發展的步伐愈漸加快,尤其是購物中心模式大肆擴張之後,西單商場並未緊跟市場消費風向,業態老化、品牌汰換緩慢,以至於難以再滿足早已變化的消費需求,逐漸丟掉了原本的優勢。
不過,西單商場也在多年運營中適當嘗試更新血液,比如將超市更換成受眾面更廣、知名度更高的永輝超市,還引入了年輕及偏商務客群鍾愛的星巴克,據說近期還在調整零售業態的女裝和女鞋部分,主要集中在商場1層的門面區。
儘管老舊的物業和缺乏體驗感的購物環境,依然讓西單商場頻頻遭受詬病,但在經歷百貨行業的大起大落,甚至前幾年的「閉店潮」之後,它能夠一直存活至今。一方面說明了西單商場儘管改變得慢了一些,但多少有效果,而且因為是自有物業,項目方擁有絕對主動權;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城西較早成熟的居住氛圍所帶來穩定的社區的客群,依然有著不可小視的日常消費需求。
但其實,在西單商場現身之前的2001年,來自德國的倉儲式超市品牌麥德龍,就已將成都的首家門店落址於城西的內光華片區,它的到來,直接改變了成都消費者對於「傳統超市」的刻板印象,在隨後的十多年間,更多元化的超市形態開始在城西以及整個成都陸續出現。
2009年,發跡於本土的仁和春天光華店正式開業,是繼位於天府廣場的人東店之後的第二家門店,地處西二環外側,內容上延續了人東店的高端品牌血液,且營業面積更大,涵蓋的品牌及品類也更豐富,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城西的消費升級。直到2015年,茂業商業高調併購仁和春天人東店與光華店,甚至創下了西南地區零售行業收購規模的紀錄。
而與仁和春天人東店同年開業的還有距離它不遠的城西優品道,同樣屬於內光華片區的城西優品道,應該是該區域較早一批購物中心的代表,並且搭配了公寓和寫字樓,其商業部分的物業形態是則由盒子和街區組合而成,體量共計11萬方,涵蓋了零售、餐飲、娛樂休閒等更多消費內容,因此也帶來更多元的消費體驗。
經過十年的持續運營和調改,如今的城西優品道也變得更加年輕時尚化,這從其近一兩年新引入的品牌(西貝莜麵村首家街區店、阿迪達斯、耐克等),以及圍繞「年輕人」、「潮咔」、「打卡」、「網紅」等關鍵詞推出的多個主題活動都可見一斑。
外光華片區嚴格說來可以一直延伸到溫江,但僅就我們畫出來的區域來看,鵬瑞利青羊廣場和青羊萬達廣場應該算是支撐這一片區日常消費的絕對主力。前者開業於2014年,後者在2016年底亮相,都算是典型的盒子商業,但同時身邊也有社區配套型的街區店鋪作為補充。
尤其是鵬瑞利青羊廣場,其身邊既有東原時光道的住宅配套商業(包括城西首家迪卡儂),也有中鐵西城、西環廣場及光華中心寫字樓的商務配套商業(以餐飲業態為主),1km範圍內還有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和成都樹德中學光華校區。
既有住宅客群,又有商務客群,還有學校和醫院的特定客群,好像很熱鬧。可是,身邊小規模的配套商業聚集,加上社區零散底商的各自為戰,實則競爭壓力並不小。
好在鵬瑞利青羊在片區內尚有一些獨有的內容,如片區內獨家的MUJI、相對豐富的兒童親子業態,以及有獨特體驗感的屋頂農場等。因此,其業績表現雖不算驚豔,但勝在一直保持穩定。
如果再稍微往外走一點,地鐵4號線蔡橋站有在建中的綠地蔡橋項目,其中就包含了綠地西南首個全自持的商業項目——GLAD CITY綠地·熙世界。據了解,商業面積5.4萬方的綠地熙世界,將分為A/B/C/D四個館,分別對應生活方式、親子空間、全球購享和運動之家四大業態。目前,綠地優選G-Super超市和蘇寧影院已籤約入駐,未來或將為城西帶來更多元化和國際化的消費內容。
武侯:雙楠-川藏立交-武侯立交
典型項目:千盛百貨、伊藤雙楠店、龍湖成都金楠天街、
成都大悅城、吾悅廣場、武侯萬達廣場、龍湖成都武侯星悅薈等
武侯區可以分成兩個組團,首先是大家口中的「金雙楠」。
這裡也有一個「最」,伊藤洋華堂業績最高的門店——2003年開業的伊藤雙楠店。這裡還有一個「首次」,大商集團首次進入西南市場的項目——開業於2007年的千盛百貨。
而在伊藤和千盛之間,有一個鷺島國際步行街,位於城西公認的「富人區」,屬於鷺島國際社區的配套商業街區,也是成都街區商業的典型代表。鷺島國際步行街建面約3萬方,以歐洲海派文化為主題特色,業態以餐飲為主,配有少量休閒娛樂以及零售作為補充,主要呈現一種國際社區的生活方式。
金楠片區最新現身的大型商業體,當屬2015年10月23日開業的龍湖成都金楠天街。9.6萬㎡的面積中,涵蓋了零售、兒童、餐飲、超市、影院、生活配套等多種業態,主力品牌包括永輝超市、CGV影院、優衣庫、屈臣氏、Adidas Originals等,同時也帶來了多個城西、成都乃至西南區的首店。
現在回想,2015年應該算是武侯區商業比較熱鬧的一年,兩個定位明顯差異的大盒子——龍湖成都金楠天街和成都大悅城,一個主攻社區生活、家庭親子等業態;一個瞄準18-35歲的年輕時尚客群。二者的前後腳亮相,讓沉寂了一些時日的城西商業節奏突然加快,一時間收穫了來自全城乃至更大範圍的關注。
客觀地就輻射範圍而言,大悅城的客群來源會相對更廣。更何況,這條已經在北方成熟運營多年的商業產品線,亦是首次進入西南,並落址於成都武侯區的另一大組團——武侯立交到川藏立交一帶,該片區的大型商業體集中出現在三環內外側。私以為,這個片區的商業真正熱鬧起來,正是在成都大悅城開業之後。
成都首座大悅城於2015年12月24日正式開業,同步呈現的有400多個品牌商戶,以及咕嚕學院和悅街兩條主題街區,還帶來了電影《魔獸》的全球首展。彼時的官方數據顯示,成都大悅城開業首日,不計近萬平戶外廣場的客流,進店客流破30萬人次,首日銷售額破千萬元,開業前四天日均客流約21.25萬人次。
如今,成都大悅城已經運營三年有餘,持續不斷地通過品牌汰換和高頻次的各類SP及PR活動,去增強消費粘性和品牌影響力,其業績亦是逐年穩中有升。此外,成都第二座大悅城也已經敲定將落址城南天府新區。從城西出發,大悅城已將年輕、潮流、時尚等標籤強勢植入了成都消費者的心裡。
在龍湖成都金楠天街和成都大悅城把這個片區的商業節奏提起來之後,隨後的2017年,新城集團旗下的吾悅廣場和萬達的輕資產輸出項目武侯萬達廣場,也在同年12月相繼現身。至此,武侯立交-川藏立交一帶的商業競爭格局初步成型。
未來,還將有龍湖在成都的首個星悅薈項目在此現身,定位精緻社區商業的武侯星悅薈雖然體量不大,但開放街區的物理空間,搭配上篩選取捨之後的品牌組合,或將在日常生活方式層面,為周邊高質量家庭客群帶來更多新的消費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片區還有著早已形成的家居品類專業市場的基因,八益家具城、太平園國際家居博覽中心以及紅星美凱龍等都聚集於此。所以可見,金楠-武侯立交-川藏立交這一帶,涵蓋了綜合性超市、百貨、大型盒子、開放式街區及專業市場等多樣化的商業模式,也自然承載了更多的期待。
金牛:茶店子-交大
典型項目:凱德廣場·金牛、首開·龍湖西宸天街、沙灣印象匯等
再聊一聊位於金牛區的茶店子-較大片區,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是由凱德和龍湖撐起來的一個商圈。
茶店子-交大一帶,想來並非城西最成熟的片區,但這裡卻誕生了成都最早的購物中心代表,也是新加坡凱德集團落地成都的首個商業項目——凱德廣場·金牛。
如今,經過了十餘年的穩定運營與適時調改,凱德廣場·金牛已然成為這一片區客流與業績都相當穩定的消費場,因為多年的陪伴,也讓周邊社區家庭對其產生了頗強的消費甚至情感依賴。
如果說凱德廣場·金牛是打開茶店子-交大片區消費市場的「先遣部隊」,那麼,十二年後,龍湖聯合首開集團帶來的成都首個TOD天街作品——成都西宸天街,則在某種程度上開啟了茶店子-交大片區商業發展的又一個新的階段。
成都西宸天街總面積15萬㎡,地下3層,地上6層,可租賃面積近8萬㎡,共300+個鋪位,不僅實現了滿鋪招商,而且開業率超99%。
既然上面說到TOD,就再插一句題外話。
從前文的圖示中我們發現,在本文所討論的西城片區已開業的主流大型商業中,新近開業的成都西宸天街竟然是目前唯一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地鐵上蓋物業,其他項目如西單商場、鵬瑞利青羊廣場、城西優品道和成都大悅城等,都只能算地鐵附近商業,只是距離遠近的差異。
所以,也必須承認,軌道交通與商業銜接的尷尬在城西亦真實存在。
其他:雙流-航空港
典型項目:時代奧特萊斯、成都海濱城
城南優品道、雙流萬達廣場等
這個片區原本沒有在我們劃定的範圍之內,但鑑於幾大項目相對比較集中,並且從模式到內容的差異化都比較明顯,因此有必要簡單提及一下。
最早落址這裡的大型商業,應該是2009年開業的時代奧特萊斯。作為成都乃至西南區的標杆奧特萊斯項目,時代奧特萊斯的品牌的豐富度,穩居行業前列的業績表現,以及其頗具特色的建築設計和空間打造,都可作為業內同行考察和學習的榜樣。
時間來到2014年,城南優品道現身,開業之初便為片區帶來了歐尚、蘇寧電器、24小時健身、影立方四大主力店,最近更是引進了一批新的品牌,其中包括了快樂檸檬、丸摩堂這樣具有一定粉絲和口碑基礎的知名連鎖輕餐飲。
同年亮相的還有成都海濱城購物中心,體量27萬方,擁有海洋館、模擬機、直升機、真冰場、美食廣場、巨幕影廳等特色業態。尤其是裡面的浩海立方海洋館,作為一個商業項目的主力店,在成都市場前所未有,也因此成為眾多家庭親子客群的節假日到訪目的地。
媒體報導顯示,成都海濱城購物中心開業當天有20萬人到店,開業率達到94.8%。同時,從消費者及從業者的反饋來看,大部分人是衝著海洋館這類獨有業態而去,因此對其他業態的業績拉動並不明顯,項目對日常消費的刺激作用也有待提升。
與時代奧特萊斯隔街相望的太平園國際家居博覽城於2015年4月開業,它的出現為雙流片區帶來了大型家居專業市場,同時也豐富了同區域的商業模式。
而加入這個片區的最新成員,是萬達在全國的第175座萬達廣場——雙流萬達廣場,在滿足社區日常消費層面,較早成熟的萬達廣場產品線,擁有比較穩定的品牌組合,因此也會讓大量周邊的居住客群對其具備消費安全感。
至此,在雙流-航空港這個組團裡面,主要幾個大型商業項目都呈現出了比較明顯的差異化,模式上有盒子購物中心、街區商業、奧特萊斯和專業市場,內容上亦是兼顧到了周邊日常社區消費和遠距離的目的性消費。
當然,如果將西城再往外延,除了雙流之外,還有溫江、郫都兩大衛星城的商業也值得關注。
其中,溫江的大型商業集中在光華大道延線的新城區,珠江廣場已經默默在溫江耕耘了4載有餘,而原本最初計劃與其差不多同期亮相的新光天地則至今尚未開業,兩個項目隔街對望,同享地鐵4號線輸送的兩端客流。
最新消息是,一直延期開業的新光天地有可能在今年12月現身,但這次是否能兌現,仍不得而知。
至於郫都區,則相對零散地分布著一些大型商業,如地鐵2號線犀浦站附近的百倫倫廣場、石犀裡,還有稍遠一點的龍湖成都時代天街和花樣時代奧特萊斯,以及尚未開業的愛琴海購物公園和凱德廣場·樂視界等等。
「寫在最後」
我們試著總結一下成都西城商業的節奏變化特徵;
外資較早進入。譬如,麥德龍(西南首家,2001年)、伊藤雙楠店(業績最佳門店、2004年)、凱德廣場金牛(凱德在成都首個商業項目,2006年),這一點能夠從側面反映成都西城早期的發展節奏。
尤其鍾愛街區。從靠近市中心的寬窄巷子、錦裡這樣的網紅旅遊目的地,到高檔住宅區的鷺島國際步行街,再到即將面世的龍湖成都武侯星悅薈,以及輻射範圍更廣的時代奧特萊斯,都可以看出西門街區商業發展的天然基因優勢。
大型商業分布相對集中。不管是靠北面的茶店子-金牛片區,還是正西方向的光華片區,或者是近南面的雙楠、武侯立交-川藏立交及雙流-航空港片區,核心項目都呈組團式布局,這樣更利於商圈氛圍的形成。
商業模式豐富、差異化明顯。這一點也是相對而言,其中光華片區和雙流-航空港片區表現更突出。如此,或會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更便於客流共享和商圈共榮。
當然,成都西城的商業自然也尚有不足之處。
正如文章開篇所言,因為有不間斷的節奏變化,所以不同階段、不同區域的城西,也會給我們不盡相同的商業印象。即使僅從本次重點分析的區域來看,也依舊有不少大型商業的空白區。這一方面與「西控」政策有關聯——控制商業/產業規模、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也說明,西城未來仍然會有一些不錯的的商業空間與機會。
所以,節奏緩一點沒有關係,畢竟如今的西城乃至整個成都市場,缺乏的都不是更多或更大的商業,而是更有趣、更精緻、更不一樣的商業。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