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朋友們都很喜歡看展,周末去逛一逛美術館,又解壓又長見識。與藝術展有關的繪本有前年出版的費頓的《兒童藝術大書》,還有去年出版的《不可能的藝術之旅》,都很有意思。《兒童藝術大書》是介紹最著名藝術家的作品,教讀者鑑賞藝術作品。《不可能的藝術之旅》是一個繪本故事,主人公在自己家辦了一個藝術展,展出了很多藝術史上很有特色的收藏品。不過,《不可能的藝術之旅》所涉及到的藝術藏品是一些很有個性的藝術流派,比如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概念藝術、空間藝術……對家長而言,用這本書來給孩子介紹藝術展,還是有些難度。
那有沒有這樣一本書,既符合普羅大眾的審美水平,又適合給小朋友做藝術展入門呢?
我還真遇到了這樣一本完美的書。這本書並不是為了普及藝術展而設計的,但是它從策劃到製作再到設計,都非常有藝術展的特色。
西班牙藝術家Pablo Salvaje喜歡旅行、喜歡大自然,他用油印版畫的形式記錄下他所看到的的一草一木和自然界中不同的動物,並把這些藝術作品發到自己的博客上。
出版社編輯Mia Cassany在網上發現了Pablo Salvaje的作品,被深深打動了。正如劉同明當年挖掘出李子柒一樣,編輯Mia也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更多人感受到Pablo的藝術魅力。
Pablo這些年創作的動物主題版畫很多,該用什麼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呢?
編輯Mia的選擇是,把這些作品創作成一本書。編輯與藝術家一拍即合,開始了長達一年的書籍創作。最終《動物有靈》誕生了,書籍匯集了300多張版畫。它不像書,反而像一本藝術品;它也不像畫冊,它有自己的意蘊與靈魂。
《動物有靈》這本書的文字與畫面編排與平常的書不同,更像藝術展的設計。
通常我們讀一本書,習慣先讀文字,再關上畫面,畫面是文字信息的延伸和補充。
但藝術展不是這樣。一個展覽通常有長長的導言,一大段文字看完,再全身心投入到藝術作品中。觀展者通常沒耐心看導言,急著去看藝術品,但看完了又覺得意猶未盡,還想知道藝術品更多的創作信息,於是又去看展覽的導言和後記,仔細體會藝術家的創作意圖。
《動物有靈》正是這樣,整本書分為「靈魂」、「愛」、「節奏」、「生存」、「蛻變」、「棲身之所」、「水」、「珍寶」這幾個單元,每個單元第一頁是導言,隨後幾頁是完整的畫作,畫作上沒有文字解釋。
每一節的導言起到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把後面的藝術作品像珠子一樣串起來。先有畫作而後有文字,文字交代了藝術家的創作感受,而並不框定藝術畫作的表現內容。
孩子第一次讀這樣的書,難免會覺得不滿:前面一大段字好多呀!字和畫沒有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呀!
放輕鬆,像逛藝術展一樣來逛這本書就好。看完單元主題名,直接就可以欣賞後面的圖畫。當你在圖畫中感受到愛意和溫柔、殘酷與危險這些不同的情緒,好奇藝術家在創作時是怎麼想的?這時再翻回來看導言也不遲。
通常兒童繪本的邏輯性非常強,文字與圖畫之間的互動比一般的配圖故事書、漫畫書更嚴謹。《動物有靈》文本與畫作之間的鬆散關係,對孩子來說會是一個特別新奇的體驗。家長正好可以趁機給小朋友安利一下藝術展如何觀看欣賞。藝術不是用來「讀」的,是用來「感受的」。
特別要注意的是,這本書是按照1:1的比例做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手裡的畫作大小,也正是藝術家手裡的畫作大小。這使得這本書有了不同於複製品、更接近原作的珍藏價值。
這本書的文字,初讀興味寥寥,看了後面的圖畫之後,卻很受撼動。
比如這一段:
「在氣候極端寒冷的地方,比如兩極地區,零度以下的氣溫是動物生存之戰的另一大敵。不過,北極熊經過進化有著厚實的皮脂和濃密的毛髮,確保其可以保持住身體的熱量來度過寒冷的冬天。如今,氣候變化使北極冰層逐漸降低到歷史水平,這使得當地動物的生存環境瀕臨極限,給他們帶來了嚴酷的生存挑戰。」
徜徉在寒冷海水的北極熊是愜意的,適應了極寒天氣的可愛生靈。但冰川的融化給站在浮冰上漂流的北極熊增添了一幅悽清感。這幅畫面和文字令我一見難忘。
《動物有靈》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就在這個「靈」字。如果有一幅畫讓你感受到動物是有靈魂的,不忍以人類高高在上的視角忽視自然界的變遷,那這本書便是成功的。
書中說:「你的心跳將會引導你傾聽和呵護屬於你的動物之靈。」
——只有藝術家才會為這樣浪漫的主題努力。也只有藝術,能幫我們打開雙眼與內心,看到另一個世界,看到動物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