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瀟瀟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日記公眾號:瀟瀟親子學苑(ID:xxqzxy2020)】
因為颱風「黑格比」,天氣涼爽了很多。但是我微信裡的一個女神群,卻是哀嚎一片。
有媽媽說,放暑假真煩,孩子不是打遊戲就是看電視。
有媽媽說,疫情宅家半年來,爺爺奶奶24小時陪伴,寵出一堆壞習慣。
還有媽媽說,她每天要默念50遍「親生的」,擔心自己稍不控制,巴掌就會煽過去。
暑假過半,其實不止是群裡這幾位媽媽處在崩潰邊緣,我以及我身邊好多朋友都靠意念過暑假......
比如我。一兒一女,相差4歲。就今天晚上,兄妹倆吃完飯,我叫哥哥背古詩,結果哥哥屁股還沒挨到凳子,妹妹已經坐穩了。
哥哥急了,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想把妹妹擠下來。妹妹也不甘示弱,雙手緊緊扒拉著桌子。瞬間,哭聲、尖叫聲在客廳迴蕩。
一言不合就吵就鬧,這種大型崩潰現場,是二孩家庭暑期生活的日常,經常讓我快要窒息。
看我們家這兩隻熊孩子
但我聽說,家裡是兩個男孩的,殺傷力更大。
一個朋友,她家老大二年級,老二一年級。據她描述,每天家裡都會上演的戲碼是,兄弟倆追著打,客廳抱枕、各種玩具、書,只要是他們拿得動的,就邊打邊扔。
短短幾分鐘時間,沙發無一處可坐,客廳無一處可落腳。因為打架,暑假第一周,弟弟就從沙發上翻滾到地上,額頭摔青了一大塊。而她,已經從拉架、勸架、分開批評,進化到熟視無睹。
兩個女孩會不會好一些?我一個堂弟家有二女,有一天他下班回家,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家裡陽臺、玻璃塗滿了五顏六色的顏料,更讓人震驚的是,寶貝女兒從臉蛋到手腳,全身上下五彩斑斕......
(網圖,堂弟家的情況比圖中更誇張10倍,請自行腦補)
呃,可能只有獨生子女家庭的暑假,或者兩個孩子年齡差距大一些的,可以讓爸媽省點心了吧?
可是有朋友說,兒子初一,放假第一天就自己去染髮了,還順便下載十多個手機遊戲APP,半夜還偷偷躲被窩玩,讓他媽心塞失眠;還有同學說,老大高一,天天同學聚會不著家,老二小學五年級,每天要大吼八百遍,孩子才會不情願地坐在書桌旁,但只要電視一開,多遠都能立即狂奔而來。
至於折斷名牌口紅、倒掉名牌香水、給爸爸化妝之類的,我身邊真的都有真!人!真!事!
疫情宅家期間,我記得看過一檔電視節目,有專家聊到,熊孩子放假在家表現突出的問題,大概就是幾個:
被破壞的秩序感。
具體表現是,間歇性發作的無理取鬧、發脾氣,是很多孩子暑期常態。這一點,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孩子的表現更加明顯。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秩序敏感期」,放假在家無拘無束、為所欲為,如果大人再稍微寵一寵,秩序感就更糟糕了。
規則意識逐漸喪失。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說:規則可以使孩子擁有心理的力量,使孩子擁有安全感,使孩子有序地和環境與他人相處。
在學校的環境中,孩子容易走出自我,建立規則意識。但是一放假,有些家長不夠重視規則,或者老人對孩子溺愛,都會導致孩子的規則意識弱化甚至喪失,從而養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
容易迷上手機遊戲。
對此,今天群裡一位媽媽一語中的,「自控力太差!」
確實,孩子最缺的是自控力,最不缺的是任性,遊戲的興趣和誘惑,有時連成人都難以抵禦,何況是幾歲或十幾歲的孩子。所以手機或手機遊戲,基本是每個階段的孩子通吃。
但是,對孩子來說,他們正處在好奇求知的階段,同時又缺乏好壞辨識能力,一旦迷上遊戲就很麻煩。
哎,暑期是劇場,還是戰場,對爸爸媽媽真是一次大考驗!據坊間傳聞,我們生活的城市,就有媽媽被孩子氣得血壓升高,半夜送急診。
怎麼自救呢?前幾天有位媽媽和我說,她給孩子報七八個暑期班的目的,不是希望孩子利用孩子學到什麼,而是降低熊孩子搗蛋的次數,儘可能減少母子/父子衝突。
她的一席話,頓時讓我恍然大悟。哇,真是一位充滿智慧的媽媽!
The end~
作者簡介:
瀟瀟
前省級媒體資深記者,27年資深日記達人,心理諮詢師,家有兩隻小神獸。
個人公眾號:瀟瀟親子學苑(ID:xxqzxy2020)
共讀、共寫、共成長。用文字記錄孩子成長變化,分享成長頓悟時刻,養成自我反省習慣。
我相信意願的力量,更相信堅持的力量。
關注我,攜手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