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評論員的奧尼爾最近又發表了一番有爭議的言論,他在自己的播客節目中聊到了老對手鄧肯,但他並沒有太多的讚美之詞,而是吐槽鄧肯的5個總冠軍不算數。在他眼中鄧肯只有4個總冠軍,因為縮水賽季的那個冠軍是帶星號的。
奧尼爾說的是星號冠軍是指1998-99賽季,當時因為勞資糾紛,NBA將82場常規賽縮水至50場,馬刺在那一季取得聯盟第一的37勝,並在西部半決賽以4-0橫掃了奧尼爾的湖人,最終奪得了總冠軍。「縮水冠軍」的說法也並非奧尼爾首創,他的恩師菲爾-傑克遜早就以此抨擊過馬刺。
奧尼爾的說法顯然是帶著脾氣的,一方面鄧肯是踩著他的球隊奪冠的,另一方面奧尼爾職業生涯只有4個總冠軍,剛好比鄧肯少了一個,自然特別不服氣了。當然,不誅心地分析,奧尼爾這番話倒是跟他之前提出的「放棄本賽季」的觀點一致,算得上邏輯自洽。
但是,縮水賽季的冠軍真的像奧尼爾和禪師們所說的缺乏含金量麼?討論這個話題前,不妨先看看質疑者給出的理由。
第一,縮水賽季的冠軍要比其他年份的冠軍少打數十場比賽,按理來說,擊敗過的對手越多,越能體現冠軍的含金量;
第二,賽程的縮短意味著比賽時間特別緊張,這對於老將眾多的球隊並不公平,因為在密集的賽程中,他們往往更容易受到傷病的侵襲;
乍一看這兩個說法都很有道理,但稍微思考一下,這其中有很多漏洞。
首先,賽程縮短對每個球隊都是一樣的,任何球隊想要奪冠,都必須經歷同一個過程:常規賽、季後賽首輪、次輪、分區決賽、總決賽。如果僅僅因為賽程少所以冠軍有水分,那60年代實現8連冠的凱爾特人可能要被戴上無數個「縮水冠軍」的帽子了:在那8個冠軍賽季,凱爾特人有6個賽季都只打了兩輪季後賽就奪冠了。
再者說了,NBA直到2003年季後賽才把首輪比賽從5局3勝制改為7局4勝制,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說2003年之前總冠軍的含金量都不如後面這十多年?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其次,縮水賽季雖然在賽程密度上對於老將聚集的隊伍不公平,但這些球隊往往都有著豐富的經驗和長期磨合的默契,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對那些剛剛組隊完畢的隊伍可是佔盡了優勢。
如果同時考慮這兩個因素,很難找到哪支球隊能夠做到只享受「縮水」的紅利,而不受「縮水」的影響。
事實可能跟奧尼爾說的相反,縮水賽季不但沒有降低奪冠的難度,反而對冠軍球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它打亂了球隊和球員們往常的生活節奏,逼著他們走出以往的舒適圈。
對於那些不自律的球員來說,停擺跟放假無異,沒有教練員和訓練員的督促後,他們可能天天在家打遊戲、吃垃圾食品,養出一身膘回到球場上。只有那些在停擺中仍自覺堅持鍛鍊、保持身體狀態的球員,才能在複賽後馬上進入狀態,為奪冠做好準備。
湖人球星詹姆斯就是典型的代表,在上一個縮水賽季他的球隊成功奪冠,而在今年的停擺期,他依然每天堅持訓練,時刻等待著聯盟宣布複賽。
因此能在縮水賽季奪冠的,一定是那賽季最勤奮最自律的球隊,他們的付出不比任何一個常規的冠軍要少,甚至還要做更多的努力。
正如裡弗斯父子反駁奧尼爾時所說的:「那些給冠軍打上星號的人,他們是失敗者。獲獎者從來不說這些,如果我們贏了,我們就會去舉辦奪冠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