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會為自家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犯愁,孩子小的時候說話詞不達意,家長就會想長大點會不會好些。可有些孩子即便長大了,說話還是會「吭哧癟肚」。到底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呢?
要想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就必須鼓勵孩子開口說話,那些不給孩子說話機會,家長作風嚴重的教育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孩子表達的天性,讓原本愛說的孩子都能變得不善言辭。
另外,孩子最開始習得語言的方式是模仿父母的言語,他們缺少辨識能力,對父母的語言方式只能是有樣學樣。而有些父母自己說話就廢話連篇、毫無重點、或詞語亂用,孩子照著學,也就很難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孩子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還離不開輕鬆愉悅的家庭環境,這樣的家庭氛圍會讓孩子敞開心扉,沒有顧慮,可以大膽開口。反之,如果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家庭環境,若孩子因為說錯話而遭到嚴厲的懲罰,他就會因為害怕而不敢輕易開口,更別說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了。
1~6歲是兒童腦發育非常迅速的時期,也是兒童習得各種能力的關鍵時期。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會在這個階段經歷從無到有的質變過程,而每一時段的發育特點不一樣,對孩子未來語言表達能力的影響也就不盡相同。
1~3歲,語言表達能力的「啟蒙期」
1~3歲,是兒童「我聽你說」的時期[2]。這個時期的兒童不能表達很複雜的言語,但具有很好的模仿能力和記憶能力,家長怎麼說,他們就會完全照著學。家長語言豐富、有深度,他們掌握詞語的數量就高人一等。
培養指南:
語言能力的培養都是從聽到說的過程,在此時期,父母應該多給孩子講故事,即使孩子不能及時給出理解的反饋,這也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培養方式。另外,家長還應多跟孩子說話,讓孩子形成交流的意識,理解語言的作用。
3~5歲,語言表達能力的「積累期」
3~5歲,是兒童「我也要說」的時期[2]。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都有非常強的表達欲望,但理解能力不足,經常會詞不達意。此時,家長若多給孩子講解不同詞語的意思,就會增進孩子對語言的理解及運用語言的能力。
培養指南:
家長除了要給孩子說的機會外,還要在孩子說錯的時候及時糾正,並給孩子講明白他哪裡說錯了。另外,家長還應給孩子買些繪本,與孩子一起閱讀。最開始時,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但要讓孩子嘗試複述。
5~6歲,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期」
5~6歲,兒童處於「我喜歡說」的時期[2]。這個年齡段的兒童詞彙更加豐富,可以比較自由地與人進行言語交流,已經初步掌握語法結構和書面語言。家長可能會覺得此時的孩子就是一個小「話癆」,嘴巴總是不停在說。
培養指南:
此時需要家長充分給予孩子「說」的權利,並且教孩子如何更好地說,自己的意思應該如何更好地表達出來。這樣,孩子未來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更好。另外,家長也可以給孩子報一些演講班,訓練孩子專業的語言表達能力。
每個擁有良好語言表達能力的孩子,都離不開父母的精心教育與培養,家長除了要有良好的耐心外,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為孩子當好人生的第一任老師。
參考文獻
[1]馬秋平. 家庭教育如何在少兒口才培養中發揮效果[J]. 讀寫算:教研版,2015(12).
[2]張偉利. 讓寶寶愛上說話——寶寶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J]. 家庭教育:幼兒版,2010(7):48-50.
*文章內配圖均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感謝您的點讚、轉發和收藏,如需了解更多母嬰、親子類知識,請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