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020-12-20 世界因閱讀而改變

有道的聖人處事方正而不傷人,有稜角而不刺人,直率而不放肆,明亮而不刺眼。

老子在人們困惑很久的時候,說出這樣四句精彩的話語。孔子在《論語·述而》中曾經提起:「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這是一種溫和而嚴肅,威嚴但不兇猛,態度恭順但心情安定的修為,與老子的「方兒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同為修養之談。聖人總會有共鳴之處,這裡又在思想上碰觸了火花。

有些人過於剛正會。普通人銳利就會傷及他人,聖人也不會;一般人直率起來,便毫生硬刻板,聖人不會無顧忌,聖人還不會。

聖人身上有很多光環,但從來不散發出刺眼的光。他們在想說的時候,從不口無遮攔,肆無忌憚,而是選擇收斂想做的時候,放棄橫衝直撞,勇往直前,而是選擇慎重一點。

一個人若要有修養,有時候就很簡單,不要為所欲為,狂妄自大,就會讓心變得像先賢聖人一樣祥和安寧,這樣自然就會與道同行。

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當你看到有人呆若木雞,有人隨口大罵,有人耀武揚威的時候,你一定不會覺得他有多少修養,這就驗證了老子給人們的警示。如果你是一個走在茫茫人海中,不會被任何人注意的人,請不要灰心,因為你的才華不會為你帶來任何禍事。如果你是一個到哪裡都是一道光鮮亮麗的風景,一定要注意了,看看是否可以低調一些,試圖將那些光芒轉變為自己的籌碼。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推崇的處世境界:光而不耀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寫道:「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聖人處世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光而不耀,是老子的處世智慧,是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和光同塵,靜水深流,有個性但不張揚,不炫耀自己,低調做人。朝陽散發著溫和的光芒,自然萬物沐浴在這樣的光芒中,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欣喜感恩。老子看到這些自然現象,領悟出人生的智慧:和其光,同其塵,真正的道,沒有鋒芒,沒有紛擾,圓潤謙卑,與萬物和諧共生。
  • 道家智慧:光而不耀,功成不居
    本文摘自西安市萬壽八仙宮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做人,內心要有光輝,但不一定是光芒萬丈。「光而不耀」是道家的人生智慧,語出老子《道德經》。所謂「光而不耀」,是說人在順境即在光彩、得意之時,也就是在「有權」、「有錢」、「有名」之時,既不要過度地炫耀自己,也不要以強光耀眼他人,要求以平常心低調做人。知進不知退,是不成熟的表現,必然會招致不好的結果。
  • 《道德經》10種人生大智慧:成熟是一種光而不耀的境界
    1.做人要懂得迂迴的智慧1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譯文:彎曲可以保全,受壓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於是更新;單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感悟:很多人喜歡直來直往,結果把事情辦壞了。春秋時期齊景公喜歡養鳥,他讓臣子燭鄒看管一隻鳥,燭鄒不小心,這隻鳥飛了,齊景公生氣要殺燭鄒。
  • 於不變中求變,新雷克薩斯LS光而不耀
    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這是《道德經》中的一段話,意思是講作為一位真正的成功人士,要能做到不孤傲,待人寬厚,坦率而不放肆,有能為而不炫耀。其實在這幾句中,尤其「光而不耀」最為耐人尋味,因為要想做到這點,需要有著極深的修為,懂得何為恰到好處,也就是大家時常提及的度。
  • 聖人方而不割,順勢而圓,行方圓之道!
    作者:葛榮晉 「方而不割」命題源自於《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老子云:「聖人方(方角)而不割(損害),廉(稜角)而不劌(音「貴」,刺傷),直而不肆(放肆)。」在老子看來,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本質的規定性,它的存在和變化都有一個許可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