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些名相有多牛

2020-12-25 騰訊網

1、開創先例 相傑之首——中國第一宰相 管仲

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稱管敬仲。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管子》被現代管理者奉為經典。

管仲家貧,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齊桓公忘掉舊怨,重用管仲。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起初,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鄰、先內後外、待時而動的治國求霸之策,而桓公未聽其言,於次年輕率攻魯,在長勺之戰中被魯軍擊敗。

戰後,為使齊國儘快富強起來,達到民足、國富、兵強,管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經濟方面,他強調「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為國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與經濟是否發展密切相關。他廢除了齊國仍保留的公田制,實行按土地肥瘠定賦稅輕重的土地稅收政策,使賦稅趨於合理,提高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設鹽官煮鹽,設鐵官制農具,發展漁業,由國家鑄造錢幣調節物價,推動商品流通;鼓勵商民與境外的貿易。齊國的經濟得到很快發展。

在政治方面,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21個鄉。其中工商鄉6個,鄉民專營本業,不服兵役,農鄉15個,鄉民平時種田,戰時當兵。國都以外劃分為邑、卒、鄉、縣,均設官員管理。10縣為1屬,全國共有5屬,設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國君報告屬內情況。這就形成了對全國的統治。

在軍事方面,管仲認為兵在精不在多,強調寓兵於農,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起來。在農鄉,5家為1軌,10軌為1裡,4裡為1連,10連為1鄉,5鄉為1軍。每家出1人當兵,1軍為l萬人。全國有3軍,國君自率1軍,二位上卿各率1軍。每年春秋通過狩獵訓練軍隊,提高軍隊的戰鬥力。齊國由於管仲實行改革,很快強盛起來。管仲又向齊桓公提出了實現在中原稱霸的謀略即「尊王攘夷」。所謂「尊王」,就是擁護周王室。那時,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國互相爭戰。首先舉起尊王的旗幟,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順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謂「攘夷」,是指當時我國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國爭戰之機內侵,對各國造成嚴重威脅,領頭伐夷就能得到各國的擁戴。

管仲為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因有殊勳於齊,被桓公尊為仲父。

2、才高齊天 謀深如海——秦朝名相 李斯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荀子的學生,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以傑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才能,被任命為丞相。

他曾經對秦始皇說了一句意義深遠的話:「在疆土上的統一幷不是真正的統一.真正的統一是在文化上的統一。」因此秦始皇才會命他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被稱為做秦篆.這樣就達成了文化的統一!李斯主張以小篆為標準書體,對漢字的規範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後來又將其它六國的貨幣統一用同一種貨幣.這樣一來也稱的上經濟的統一,對我們今後的歷史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3、功冠群臣 聲施後世——西漢開國名相 蕭何

蕭何,西漢初年丞相,諡號「文終侯」,漢興三傑之首,輔助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政權。他不論在戰爭期間,還是在漢初恢復時期,都表現出了中國古代傑出政治家的風度和治國才能,幾千年來都被人們所稱頌。

蕭何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佐劉邦(見漢高祖劉邦)起義。攻克鹹陽後,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得以了解民間疾苦,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劉邦為漢王,以蕭何為丞相,蕭何推薦韓信為大將軍。

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侍太子,以法令約束,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漢代建立後,以他功最高封為侯。採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被拜為相國。

4、奇謀善變 不下三傑——漢初名相 陳平

陳平,今中國中部河南原陽東南人,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陳平少時家貧,好黃老之術,有大志。劉邦定三秦時,歸漢,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曾建議用反間計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重要謀士範增憂憤病死。高祖六年(前201)又建議劉邦偽遊雲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為匈奴困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後採用陳平計,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解圍。漢建立後,曾因功先後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高祖死,因呂氏專權,不治事。呂后死,他與周勃定計,誅殺諸呂,迎立代王為文帝,任丞相,後改任左丞相。陳平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輩出,有資格被司馬遷列入「世家」的,只有陳勝、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六人。陳平能列其中,可見其功勞是很大的。

陳平曾在項羽手下做過謀土,但不被重視,後來就投奔了劉邦,陳平的「六出奇計」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歷史典籍中給他總結的六種計策是:

第一 重賄對方將領,實施反間計;

第二,故意招待不周,離間項羽和範增;

第三,派女子出城,解滎陽之圍;

第四,腳踢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第五,假遊雲夢擒韓信;

第六,美人一圖白登解圍。

劉邦做皇帝後,想清除權臣,陳平學到了黃老之術中藏而不露的真髓,成功地保全了自己。陳平最後是病死的,得以善終。

5、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蜀漢名相 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今山東省沂南縣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青年時期先後結識了徐元直、石廣元和孟公威等人,「為友甚密」,經常在一起討論天下大事,立志改革政治。由於諸葛玄和劉表的關係,諸葛亮又先後認識了襄陽名士龐德公、黃承彥和中廬縣的司馬徽、蒯良、蒯越等人,這樣就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為未來事業打下了基礎。諸葛亮在隆中,並非「苟全性命」,「未有須臾忘天下事」。他勤讀書,廣交遊,自比管仲、樂毅,以便將來幹一番事業。

由於司馬徽、徐庶的推薦,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佔據荊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謀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聯合孫吳,對抗曹魏而後統一天下的建議,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後來,劉備根據諸葛亮的策略,聯孫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佔領了荊、益。曹丕代漢稱帝後,諸葛亮說服了劉備,建立蜀國稱帝,被任為丞相。劉備死後,劉禪即位,諸葛亮「受遺詔輔後主」,封武鄉侯,領益州牧,主持軍國大事。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抑制豪強,任人唯賢,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關係,東和孫權,南平孟獲,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圖收復中原。

諸葛亮一生謹慎,「長於巧思」,他革新了連弩,能同時發射十箭;製造的「木牛流馬」,利於山地運輸。著作有《諸葛亮集》。

6、道破天下事 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齡

房玄齡,唐朝初年名相,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十八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先後擔任秦王府記室、陝東道大行合考功郎中。他屢從秦王出徵,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每平定一處,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與謀臣猛將密相交結,使他們各盡死力。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秦王弟兄間爭奪皇位,太子建成在高祖前譖毀他和如晦,遂同被斥出秦王府。

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

貞觀前,他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

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政務達二十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社」。

7、瓦崗軍師 千古諍臣——大唐名相 魏徵

魏徵,今屬河北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曾經是李世民的哥哥太子李建成的東宮僚屬。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衝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問道:「何謂明君、闇君?」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貞觀元年(837),魏徵被升任尚書左丞。有一段經典的對白顯示了一代名相的高見亮節: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別,魏徵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貞觀二年(628),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不久,長孫皇后聽說一位姓鄭的官員有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女兒,才貌出眾,京城之內,絕無僅有。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備為嬪妃。太宗便下詔將這一女子聘為妃子。魏徵聽說這位女子已經許配陸家,便立即入宮進諫:「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居住在宮室臺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著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無饑寒之患;嬪妃滿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歡。現在鄭民之女,早已許配陸家,陛下未加詳細查問,便將她納入宮中,如果傳聞出去,難道是為民父母的道理嗎?」太宗聽後大驚,當即深表內疚,並決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齡等人卻認為鄭氏許人之事,子虛烏有,堅持詔令有效。陸家也派人遞上表章,聲明以前雖有資財往來,並無訂親之事。這時、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來魏徵詢問。魏徵直截了當地說:「陸家其所以否認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後藉此加害於他。其中緣故十分清楚。不足為怪。」太宗這才恍然大悟,便堅決地收回了詔令。

由於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貞觀六年,群臣都請求太宗去泰山封禪。藉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只有魏徵表示反對。唐太宗覺得奇怪,便向魏徵問道:「你不主張進行封禪,是不是認為我的功勞不高、德行不尊、中國未安、四夷未服、年穀未豐、祥瑞末至嗎?」魏徵回答說:「陛下雖有以上六德,但自從隋末天下大亂以來,直到現在,戶口並未恢復,倉庫尚為空虛,而車駕東巡,千騎萬乘,耗費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況且陛下封禪,必然萬國鹹集,遠夷君長也要扈從。而如今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灌木叢生,萬國使者和遠夷君長看到中國如此虛弱,豈不產生輕視之心?如果賞賜不周,就不會滿足這些遠人的欲望;免除賦役,也遠遠不能報償百姓的破費。如此僅圖虛名而受實害的事,陛下為甚麼要幹呢?」不久,正逢中原數州暴發了洪水,封禪之事從此停止。

貞觀七年(633),魏徵代王珪為侍中。同年底,中牟縣丞皇甫德參向太宗上書說:「修建洛陽宮,勞弊百姓;收取地租,數量太多;婦女喜梳高髻,宮中所化。」太宗接書大怒,對宰相們說:「德參想讓國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無發,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參誹謗之罪。魏徵諫道:「自古上書不偏激,不能觸動人主之心。所謂狂夫之言,聖人擇善而從。請陛下想想這個道理。」最後還強調說:「陛下最近不愛聽直言,雖勉強包涵,已不像從前那樣豁達自然。」唐太宗覺得魏徵說得入情入理,便轉怒為喜,不但沒有對皇甫德參治罪,還把他提升為監察御史。

貞觀十二年(638),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他還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在宴安則思後患,防擁蔽則思延納,疾讒邪則思正己,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

貞觀十六年(642),魏徵染病臥床,唐太宗所遣探視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徵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徵營構大屋。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8、斷案神探 深謀遠慮——盛唐名相 狄仁傑

狄仁傑(630~700年),唐朝武則天時期著名宰相。今山西太原狄村人。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以身護法,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立唐嗣。他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凡舉之臣,皆為唐朝中興之臣。是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

聖曆元年(698年),狄仁傑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武則天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朝得以維繫。

狄仁傑的一生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一生剛直不阿,政績頗豐,尤其在武則天執政時,以不畏權勢著稱,直言力諫,成為一代名相。

9、欲得天下好 莫如召寇老——北宋抗遼名相 寇準

寇準今臨渭區下吉鎮人。北宋真宗朝三任宰相,封為萊國公,諡號忠愍。

寇準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中進士。他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為太宗重用,擢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銓,參決政事。太宗嘗以魏徵相比。

寇準為官清正廉潔,在廣大中原人民群眾中享譽崇高,甚至於連遼邦也深為敬佩。寇準在幾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執掌國家大權的宰相,卻沒有為自己建造一所私宅府第。當時處士魏野贈詩說:「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即見他不貪不欲,憐惜民財的品質。這道詩傳到契丹,契丹人景仰萬分。寇準晚年被貶廣東雷州。一次北使到宋都汴京,看著一個個執政大臣,問引路人:「誰是『無地起樓臺』的宰相。」當時的朝廷官宦們都羞愧得面面相覷,無人回答。寇準廉潔清正的官德,為後世樹立了一個楷模,一千多年來受到人們的讚美。

10、熙寧變法 爭議不休——北宋名相 王安石

王安石,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

由於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係,並認為,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執政以後,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一見解。在改革中,他把發展生產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雖然強調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並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幹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徵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一系列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為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閒居江寧府。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由於司馬光等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鬱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學思想方面,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範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後者已經散佚。他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於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

11、輔佐天驕 北國臥龍——元代名相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元代著名政治家,三朝重臣。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契丹族,遼皇族子孫。世居金中都(今北京),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利於中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耶律楚材身材高大,滿面鬍鬚,當時有「長髯人」之稱。他勇略過人,正直廉潔,在朝廷內外威信很高。元朝的一些重要典章制度,大都出自耶律楚材之手。成吉思汗非常賞識耶律楚材的才華,他曾說過:「此人天賜我家,而後國君庶政當悉委之。」

耶律楚材曾助定君臣禮儀,奏立燕京等10路徵收課稅使,推行賦稅制,阻止蒙古貴族改農田為牧場,建議把奴隸、農奴和驅口收為國家編戶,反對大規模屠城和蒙古貴族橫徵暴斂。還奏置編修所於燕京、經籍所於平陽,編印儒學書籍,保護請用儒術舉士。耶律楚材死時,不但很多士大夫涕泣相吊,連蒙古族的一般老百姓都痛哭失聲。根據耶律楚材的遺願,他被安葬於燕京故裡的甕山(今日頤和園萬壽山的前身)腳下。著有《湛然居士集》、《西遊錄》及《庚午元歷》等。

12、帝王之師 救時宰相——明朝名相 張居正

張居正(1525~1582年),明朝名相。他在為官期間,大膽地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改革,使國家安定,經濟發展,一時出現清明富強的景象。

張居正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經會試、殿試取中進士,並選為庶吉士,25歲升為翰林院編修,43歲進入內閣,當了大學士,48歲當了宰相。那時,封建統治階級昏庸腐化,軍政敗壞,財政破產,農民起義,此伏彼起,階級矛盾尖銳,危機嚴重。他為了鞏固明王朝的統治,一方面,以「得盜即斬」的手段加強鎮壓,一方面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使民「足食足衣」革新政治的措施。

(一)精簡機構,裁汰冗員。當時行政機構雍腫,人浮於事。張居正把能合併的都合併了。如天下錢穀在戶部原分屬13個司掌管,他把它作了必要的歸併,實行了統收統支;對不盡職或只拿錢又無事可幹的官吏,盡行淘汰。據說,僅萬曆九年,即裁中央冗官419人;地方冗官902人。在精簡機構時,還進一步劃清了政府各部門的權限職責,嚴格官吏考核制度,加強了人事管理。這樣一來,既減輕了朝廷支出,又鞭策著官吏們更好地工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嚴肅法紀、信賞必罰。張居正認為「賞罰功罪,須至公至平,人心乃服,人心服,而後可責其用命。」因此,在他執政期間,凡是違法犯紀的人,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地方豪強,一概繩之以法。他一面大刀闊斧地整肅吏治,一面帶頭不搞行賄受禮。比如被他推薦用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後來被封為寧遠伯。李為了報答他的推薦之恩,曾派人給他送去錢財。他嚴肅地對來人說:「而主以百戰得功勳,我受其金,是得罪高皇帝也。」堅決不受。因此,他主持頒布的一切政令,「雖萬裡外,朝下而夕奉行。

(三)蠲免積負,減輕人民負擔。

(四)重視人才,知人善任。在他執政的10年期間,「邊境義安」、「太倉粟可支十年」、「太僕寺積金四百餘」,「一時政績炳然」。張居正不僅熱心於革新政治,還留下了一些內容豐富的政治論文和感情真摯的詩篇。有《張文忠公全集》傳世。

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步入仕途銳意改革 整飭邊防 改善蒙漢 創行考成加強內閣

整頓吏治 伸張法紀 清丈田畝 一條鞭法 勞瘁國事 人亡政息

13、文膽武略 官場楷模——清代名相 曾國藩

曾國藩,清湘鄉縣荷葉塘(今雙峰荷葉鄉)人。

鹹豐二年十二月,曾國藩奉命在湖南幫辦團練以抗拒太平軍。曾以羅澤南的鄉勇為基礎,「別樹一幟,改弦更張」。創辦以「忠義之氣為主」的湘勇,將辦團與辦練分開,著重練勇,網羅羅澤南、彭玉麟等一批程朱理學信徒,以及同鄉、同學、親友為骨幹將領,知識分子為營官,招募身強力壯的農民為士兵,組成一支地主階級武裝。利用封建宗法關係作為維繫湘勇的鏈條,士兵由營官招募。每營士兵只服人營官一人,整個湘勇只服從曾國藩一人,形成嚴格的封建隸屬關係,較綠營兵戰鬥力強。他駐衡州,造戰船,勸捐助餉,大事訓練。鹹豐四年(1854),湘勇練成水陸兩軍17000多人,成為鎮壓太平軍、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重要支柱。

曾國藩治學嚴謹,崇尚儒學,其學術思想以程朱理學為主體,把中國封建文化歸納為「義理、詞章、經濟、考據」四門學問,有獨特見解,對當時和以後均有一定影響。他提出「早、掃、考、寶、書、蔬、魚、豬」的「八字家訓」,反映了曾「修身、齊家」的封建道學思想。所為古文,卓然成家。文秉桐城派之衣缽,為一時所宗。其家書、日記,人頗稱道。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計128卷;今輯有《曾國藩全集》。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十大名相:誰才是天下第一名相?
    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才正式設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 朱元璋廢丞相的1600年間,丞相的設置斷斷續續,作為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一:齊桓公之相——管仲管仲(公元前723年-約公元前645年)漢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
  • 北宋名相張齊賢食量大如牛
    張齊賢是北宋初年名相,自小家庭貧困,「少為舉子,貧甚」,偏偏食量很大,總是吃不飽,餓得嗷嗷叫。據《邵氏見聞錄》記載,張齊賢很少有能吃飽的時候,有一回,村裡的富人為還願而施捨齋飯,有了這種免費的午餐,張齊賢才算吃飽。
  • 北宋這麼多名相,為什麼沒有讓大宋強盛,反而如此被動挨打?
    歷史上的名相也是非常的多,很多人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挽救時局。當然了,也有很多奸相,沒有起到什麼好作用。說起大宋,有一句話估計很多人聽過,那就是「北宋多名相」。客觀地說,北宋的名相確實不少,像趙普、寇準、王安石、司馬光等等,這些人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是家喻戶曉的大人物。
  • 看看南外有多牛!
    看看南外每年就幾十個人參加高考,保送清北等各大名校的也不少,就知道他有多牛!
  • 中國古代的十大名相,你感覺誰最厲害
    曾國藩一生是極其成功的,名譽、地位,別人所有,他皆有,別人沒有的,他也有。他成了.惟獨佩服的人物,成了蔣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師形象。 NO.6 瓦崗軍師千古諍臣——大唐名相魏徵 魏徵,大唐名相,以直諫揚名天下。隋末,投瓦崗,兵敗歸唐,佐太子,玄武兵變,易主輔秦王。唐太宗時,進為宰相,成為大唐王朝決策主要人物之一。 魏徵,有膽,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言,而且不達目的不罷休,創了歷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樹了歷代君臣關係的典範。
  • 看看深圳中學高三2班有多牛!有沒有更強的中學
    看看深圳中學高三2班有多牛,有沒有比深圳更強的中學、更強的班級?這些年投入不少,單從人才引進上來說,花巨資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博士,你認為是不是出效果了?
  • 北宋名相富弼的家宴有啥特色菜?到文成看看「九菜一飯」的「方桌宴」
    「方桌宴」俗稱「祠堂酒」「九菜一飯」,是北宋名相富弼後裔流傳至今獨特而又古老的民俗文化。據說,它是由富弼家宴發展而來。宴席採用方桌、方凳、方盤(或八角盤),九個菜擺在一起呈四方形狀,寓意「四方八正」,體現弼公為人為官「方正」的品質。宴席一般在祠堂、四合院(中堂、天井),或四面空曠的場院擺設,場面頗為壯觀。「方桌宴」既有懷念祖先之意,也有「聚眾親、商族事、祈豐收、保平安」的含義。
  • 安徽工大出現「最牛考研學院」 看看數據你就知道有多牛了
    原標題:安徽工大出現「最牛考研學院」 看看數據你就知道有多牛了184名2017屆畢業生報考碩士研究生考試,168人達國家線,其中全達線宿舍17個,400分以上13人。被錄取的133人中,有64%的同學被985、211高校錄取。
  • 清華大學有多牛?看看這份校友錄!
    看了清華大學的校友錄,才知道清華大學比想像中的還要牛!在國家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14位是清華校友,佔比超過60%;在20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有8位是清華校友,佔比達到40%;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大約25%的院士來自於清華大學;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大約20%的院士來自於清華大學;至今,當選為兩院院士的清華校友約600人左右!
  • 美加佳出演電視劇《一代名相陳廷敬》
    網易娛樂9月4日報導 史詩巨作《一代名相陳廷敬》由雷獻禾擔任總導演,匯集了陶澤如、曹力、薛山、朱宏嘉、鄭衛莉等一眾實力老戲骨領銜主演,主要講述了清朝康熙年間,正直鐵面無私的清官陳廷敬坐上相位,經歷眾多磨難整頓吏治的傳奇故事
  • 各地最牛的高中有多牛?看看它們的高考成績就知道了,亮瞎眼
    各地最牛的高中有多牛?超過平均水平多少?看看數據就知道了,非常驚人。估計將有75人左右被清華、北大錄取,超越歷史記錄。 衡水中學2019高考成績全省一共有27名理科生超過700分,衡中一所學校就佔了23人,這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比列;全省有18人達到或超過703分,衡中就獨佔16人,同樣地驚天動地。
  • 各地最牛的高中有多牛?看看它們的高考成績就知道了,亮瞎眼!
    各地最牛的高中有多牛?超過平均水平多少?看看數據就知道了,非常驚人。估計將有75人左右被清華、北大錄取,超越歷史記錄。衡水中學2019高考成績全省一共有27名理科生超過700分,衡中一所學校就佔了23人,這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比列;全省有18人達到或超過703分,衡中就獨佔16人,同樣地驚天動地。
  • 德國機械有多牛?看看這臺挖掘機就明白了,地面被挖成「兩半」!
    德國機械有多牛?看看這臺挖掘機就明白了,地面被挖成「兩半」!遊遍世界美景,品讀百味人生,現如今中國製造在國際舞臺上也擁有了一定的力量,但是相比較於德國製造而言還有一定的差距,德國機械有多牛?看看這臺挖掘機就明白了,地面被挖成「兩半」!
  • 超越名相,不斷逼近真實
    ( 所有條款都有潛在的爭議。)就是所有的名相你不管說什麼,不管所謂的大師說的也好、普通人說的也好、開悟的人說的也好、糊塗的人說的也好。只要是terms(條件),只要是名相、名詞、概念,它都潛在著controversial(有爭議的),潛在的爭議性。當心靈想要去尋找一種爭論的時候,它一定會找到其爭論的理由。
  • 靈臺走出去的大唐名相—牛僧孺
    靈臺走出去的大唐名相—牛僧孺 2020-11-29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古代四大名相:看看什麼叫才高如山,謀深似海
    在古代數百位宰相當中,幾乎每一個朝代都能找到一個代表性的名相,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其中最著名的四個。 NO.1,秦朝李斯 北宋年間,有兩位著名的大臣,一個是開封府包拯,另一個就是丞相寇準。寇準的主要貢獻在於力主抗遼,幫助北宋和遼國籤署了「澶淵之盟」,為北宋覓得了一絲喘息之機。
  • 海澱家長有多恐怖?來看北京的公立牛校有多牛,到底牛在哪裡?
    資源北京的公立牛校有多牛,到底牛在哪裡?一個在北京住了十幾年的老母親,娃四歲的時候去了上海。這只不過是北京普通公立校,所以你能感受到「牛小」到底有多牛了嗎?那些學費動輒十幾、二十多萬的民辦或國際學校,做活動也請得是社會名流。
  • 十二生肖裡,咱來看看牛,你屬牛嗎
    十二生肖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又叫十二生相,一共有十二個動物,是當時軒轅大帝通過選拔選出來的,今天,小編就帶你們來看看這十二生肖中的牛,牛這種動物大家都非常清楚,很勤奮,很強壯,一生埋頭為農民幹活,任勞任怨,那麼它的來歷是什麼呢?
  • 牛打嗝、牛記仇、牛還戴上VR眼鏡,快來看看這些神奇的「牛」事!
    生完孩子後,它就變成了一頭成熟的牛(cow)。雄性的牛被稱為公牛(bulls)或閹牛(steers)。而小牛出生時一般重約80磅(約36.29千克)。牛的眼睛幾乎有360°的全景視野,這有助於它們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捕食者。牛有良好的嗅覺,一頭牛可以聞到6英裡(約9.66千米)外的氣味。
  • 吃牛排選「T骨」還是「肉眼」?不懂的來看看,帶你吃透一頭牛
    主要內容則是「T骨牛排」和「肉眼牛排」,喜歡的可以加關注哦,一起來看看吧!吃牛排選「T骨」還是「肉眼」?不懂的來看看,帶你吃透一頭牛西方傳統經典牛排大致上有「菲力牛排」、「西冷牛排」、T骨牛排、「肉眼牛排」,其中西冷牛排又稱為「沙朗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