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位媽媽,都經歷過寶寶「漾奶」,因為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而「嗆奶」不等於「吐奶」,儘管很多人對「漾奶會嗆到」有一定的預見,但「嗆奶」的損害,以及救助方式,大部分人都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
「漾奶」表現為:餵奶後的一種無壓力的、非噴射性的,從口角流出少量奶液。通暢每天都會發生一次以上,但是寶寶並沒有咳嗽、窒息、臉色發青、身體不適等症狀,更不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漾奶」最主要的原因,是寶寶胃部賁門括約肌發育不全,而胃下口的幽門括約肌相對緊張,就像一個鬆緊帶,上面的口扎不緊,下面卻相對狹窄,所以寶寶吃奶後稍微活動下,就容易反流到口腔,造成漾奶。
寶寶為什麼會「嗆奶」?
很多寶寶都有過嗆奶的經歷,主要是因為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在吐奶的時候沒有把氣管口蓋嚴,奶液誤入了氣管內,當寶寶無法把嗆入呼吸道的奶咳出時,就會導致氣道機械性阻塞。
嗆奶有可能導致寶寶窒息,而寶寶的大腦細胞對氧氣十分敏感,如果停止供氧超過5分鐘,就可能死亡,新聞上也有過類似的悲劇發生。
寶寶嗆奶通常有這5種常見的原因:
1、餵養方式的問題。如果寶寶吃奶粉,而奶瓶的開口過大,寶寶在吸奶的時候,奶量流速過急,寶寶來不及吞咽,所以被嗆到。如果寶寶吃母乳,媽媽餵奶的姿勢不對,也有可能導致嗆奶的情況。
2、新生寶寶胃容量小,並且呈水平位,已經進入胃裡的乳液,會因為體位的不當、腹壓增高等原因,發生經食管反流。
3、由於寶寶氣管封閉不好,有少量奶汁進入到氣管,從而引起嗆奶。如果這種情頻繁出現,就需要去醫院檢查,是否因為喉骨軟化等原因,引起的嗆奶。
4、注意寶寶自身是否有乳糖不耐受的情況,寶寶自身乳糖分泌不夠的話,部分乳糖無法分解會產生氣體,不能及時排除的話,就容易出現嗆奶。
5、在給寶寶衝調奶粉的時候,千萬不要上下劇烈晃動,而是要輕微順時針搖晃。因為奶粉裡面含有大量蛋白質,和各種營養元素,劇烈的搖晃會產生大量氣泡和泡沫,寶寶吃奶時也會出現嗆奶。
寶寶「嗆奶」了怎麼辦?
有些寶寶比較小,會發生「無聲嗆奶」,也就是沒有任何聲音徵兆的。所以寶寶吃奶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觀察寶寶的呼吸、臉色、表情,及時發現、及時處理,這樣才能儘早脫離危險。
仔細觀察寶寶的面部表情,如果只是輕微的咳嗽,臉色並沒有發青發紫,說明嗆奶程度較輕。可以讓寶寶俯臥在父母的大腿上,上身前傾45~60度,用力拍打寶寶背部5~6次,讓氣管內的奶液流出來。
或者讓寶寶平躺側臥,然後用手拍寶寶的後背。手掌微握成空心,拍打時要引起寶寶身體的震動,目的是把氣管找那個的奶液給震顫出來。或者是採取拍打腳底、掐寶寶等方式,讓寶寶大哭一會兒,因為寶寶哭叫時,能幫助氣管排出奶液,讓呼吸保持通暢。
如果懂「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父母,直接運用即可,其實原理差不多!
如果情況嚴重,其中一位父母先執行搶救措施,並且隨時觀察寶寶是否有呼吸困難的情況,旁邊的人馬上撥打120,兩者要同時進行。
當寶寶鼻腔、嘴角有吐出嗆入氣管的奶液後,要馬上清理口腔、鼻腔,用乾淨的紗布纏住手指,伸入寶寶的口腔,將多餘的奶液清除乾淨,避免寶寶再次把殘液吸入氣管。
時刻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如果寶寶哭聲響亮、臉色微紅,說明寶寶的呼吸道已經暢通了,基本沒有大礙;如果寶寶哭聲微弱,就需要繼續觀察,可能還有少量奶液停留在氣道。
寶寶嗆奶後咳嗽,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反射,如果乳汁長時間留在氣管裡,有可能會引發局部炎症,比如常見的支氣管炎。
如何避免寶寶「嗆奶」?
1、不要等寶寶餓急了再餵奶
寶寶如果餓的太久了,吃奶的時候就會非常著急,就像我們大人吃飯,吃的太著急了就容易嗆住。平時給寶寶餵奶要有規律,根據寶寶大月齡,每隔2~4小時餵一次。
2、控制出奶量
吃奶粉的寶寶,媽媽們要根據寶寶的月齡,具體情況來選擇合適的奶嘴,開孔一定要適中,不可太小、也不可太大。母乳餵養的寶寶,媽媽要根據漲奶情況,自己用手指來控制出奶量。
3、不要讓寶寶平躺吃奶
不管是母乳還是奶瓶,都不可以讓寶寶平躺,而是要採取斜坡位,頭要高於腳,身體側身面向媽媽。因為平躺的話,奶液特別容易流入鼻腔,然後引起嗆奶。
4、吃奶時要安靜
寶寶吃奶的時候,家人一定不可以逗他,儘量不要讓寶寶哭,也最好別讓寶寶笑,因為這個時候氣管容易被打通,就可能發生嗆奶的現象。
5、餵奶後要拍隔
給寶寶餵奶後,不要馬上放下,應該把寶寶抱起來,輕輕的拍打後背,聽到打嗝聲音後才可以放下。
6、不要讓寶寶喊著奶頭入睡
有些媽媽平時很累,餵寶寶吃奶的時候,很容易餵著餵著自己就睡著了。這個時候因為媽媽失去了意識,姿勢很容易改變,當壓迫到寶寶的口鼻時,寶寶就很容易嗆奶。
「嗆奶」通常都是生理性的,具體原因有很多,做好預防是關鍵。如果寶寶經常性的漾奶、吐奶、嗆奶的話,就要去醫院檢查下,寶寶是否患有「幽門痙攣」。否則長期、頻繁的吐奶、嗆奶,也是會影響到寶寶身體健康和發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