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閱讀約為8分鐘——
今天我們來聊聊華僑生的問題。
事情是這樣的,前天一位媽媽半夜找到我,告訴我孩子最近中考放榜,因為成績考得不是很理想,未來高考逆風翻盤的希望不大,從知道考試成績以後已經連續好幾天失眠了,問我有沒有什麼辦法讓孩子未來教育之路可以走得順一些。
答案當然有:要嘛參加華僑聯考、要嘛成為外籍學生參加考試、要嘛出國留學。
第二天,想著這也許是當下一些家長焦慮的點,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個關於華僑生的10秒鐘小視頻,沒想到蠻多人關心的。
所以針對這個話題,我們今天統一用推文的形式說下。
正巧我這幾天到廣東出差,感嘆下,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沿海地區靈活很多。
廣東、福建作為僑鄉,一直以來是華僑生報名人數最多的省份,比如2016年全國報考華僑生聯考人數6000多,廣東地區佔了2200人左右。2019年廣州考點的考生人數2753人,佔考生總數58.8%。
我們公司有位妹子,從小在這兩個省兜兜轉轉長大,她提到,很多初中同學畢業後就到東南亞讀高中了,三年後高考,刷朋友圈時發現當年去東南亞讀書的同窗清一色進了清北。
看著同學上清北,這滋味,不是一般酸爽……
你別說,這種操作手法在這兩個省的中產家庭裡還挺常見的。
華僑生聯考是教育部單獨為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學生設計的專門高考,用來滿足海外華僑及港澳臺學生回祖國內地接受高等教育的願望,為他們提供入讀內地大學的機會。
由於歷史原因,廣東和福建,存在這麼一種現象:
年幼的孩子因為父母生意需要,一直以來或者在國內接受義務教育接受到一半,不得不跟著爸爸媽媽到東南亞求學。
也有一些孩子,因為父母工作需要,不得不移居境外,但是父母對祖國內地眷戀很深,希望孩子能夠接受正統的中華文化教育,所以大學希望還是把孩子送回內地讀。
加上國家對海外華僑的政策很友好,所以為了鼓勵華僑子女融入祖國懷抱,教育部對這一特定人群採取了「錄取分數打骨折,輕鬆讀名校」的政策。
比如,市面上常說,華僑生400分就可以輕鬆上清北,本質就是因為錄取分數線降低了。
這是前天廣東省教育考試院發布的華僑生最低錄取分數公告,看看北大清華,分數線也是從400分開始劃的,比起正常高考錄取分數線,是不是非常友好?
因為分數線呈現「跳樓式」下降,近年來很多操心孩子教育的家長會選擇陪著孩子到境外讀兩年書,拿境外的高中畢業證後,回來衝刺清北。
有些人第一印象會覺得這是走捷徑,但其實選擇到海外讀書的家庭也要面臨一些問題,比如海外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語言環境,因此選擇一個好學校是個關鍵。
回國以後,要是成績實在太低(比如200分以下),也是上不了的。
近年來因為想薅清北羊毛的人數增多,華僑生招錄標準趨於嚴格,雖然清北400分是最低錄取線,實際錄取的時候也要470分、480分了。
先苦後易,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簡單的,但是,我們允許相對簡單的方法存在。
就目前來說,如果僅是為了以後走華僑生聯考這一條路,大多數家庭選擇辦理東南亞身份就夠用了,如果是為了以後與國際接軌,有條件的還是選擇歐美身份。
從以往辦理的案例來看,大家選擇東南亞的居多,因此我們著重聊聊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計劃。
本質上來說,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計劃是一個為期十年的居留籤證。
它不是永久居留權,與歐洲的黃金籤證也有本質區別,早期馬來西亞頒布這個政策,本意給吸引退休人士來居住(馬來西亞是大英國協,由於物價低,很多歐洲老人會到馬來養老),當時馬來政府把這籤證的名字取得挺詩意的,叫做「銀髮籤證」。
後來,國內因為越來越多中產發現了當地的教育資源、低廉的物價還有與國內相近的文化,開始通過該籤證,到馬來居住,轉而為孩子華僑聯考做鋪墊。
實際上,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計劃和菲律賓養老籤SRRV一樣,都不能被判定為華僑身份,但是孩子可以報考華僑生聯考。
這主要是因為,這兩種籤證都給孩子們提供了一種可能:高考前2年在境外居住讀書的可能。
要理清這個邏輯,我們先來看看教育部對華僑生是怎麼定義的。
第一種,如果孩子及其父母中的一方有他國的長期居留權或者永久居留權,並且在報考前2年住了不少於18個月的,就可以報考華僑生聯考;
第二種,如果孩子和父母均沒有他國的長期或者永久居留權,但是在報考前5年在境外居住了不少於30個月的,也可以參加報名。
馬來西亞第二家園就是如此。
此前還有朋友說,聽說馬來西亞第二家園不符合報考條件,為此廣東省教育考試院的Q&A上做了專門的回答,答案是可以報考。
但有兩所學校不能讀,分別是暨南大學和華僑大學!!!
有意就讀這兩所學校的,切記不要選擇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計劃。
我們來說說馬來西亞的生活環境。
馬來西亞是大英國協,被殖民、距離中國近很多華人來此謀生,所以這塊神奇的東南亞土地,被歷史鍛造成了一個語言大熔爐。
馬來語、英語、普通話、粵語、閩南語還有客家話,各種都有。在加上超過三代的華人家族財富積累,許多馬來的頂層富豪,都是華人。
東南亞的華人富二代,實際上家教、家風是很好的。
之前我們公司有位實習妹子,每天拎著名牌包包上班,為人隨和,此前我們也沒放在心上。後來同事和她一起去馬來出差,才發現她的爺爺是馬來當地出口輪胎的大富豪。
2000年初的臺劇,往往這麼刻畫富豪畫風:主人公開著大跑車、住著大別墅,出行身邊有好多保鏢圍著。不含一點誇張成分地說,藝術來源於現實,公司這位實習生妹子,在馬來就是這樣的存在。
然而,和她接觸的時候,她一點架子都沒有,英文、中文、馬來語都會,做事相當靠譜有禮貌。
東南亞富豪華人在教育子女上是飽含了中國中庸的元素在的。這也間接影響了馬來當地的教育風格。
實際上,馬來的國際學校教育淘一淘也是有金子的。
以英國的貴族私校哈羅公學為例,在中國,哈羅的上海校區,小學到高中的學費,大約是23-32萬人民幣/年。
而哈羅的東南亞分校,小學到高中的學費,在10-21萬人民幣/年,又是骨折價。
馬來西亞的柔佛州,有很多國際名校,不僅是大學分校,還有大量的貴族學校。這些學校的體育課是教給孩子馬術、高爾夫、馬球等,而不是傳統的跑步、打籃球、踢足球等。
許多汶萊蘇丹的孩子,會選擇在新山讀書。
在生活費上,吉隆坡的生活成本類似於國內二三線城市,檳城遮掩的城市,生活成本會更低。
馬來西亞的檳城,華人佔總人口的40%,在當地可以用中文交流。這也是許多中國家長選擇這幾大城市留學的原因。
當然,對於很多家庭來說,孩子能夠朝著更優秀的方向發展是最好的。一場考試並不能用來判斷孩子的未來,用一場考試去衡量孩子未來是否能夠功成名就,是相當不公平的一件事情。
但是教育絕對不僅是孩子資質的問題,它也是下一代資源的重組,在清北就讀的學生接觸到的圈層與在普通高校就讀接觸到的圈層絕對是不一樣的。
而往往我們財富階層將來幾十年的走向,是向上攀升還是向下滑落,從下一代背著書包走進新校園的那一刻就註定了。
而未來我們應該如何把握住每一次階級躍升的機會,如何讓下一代更輕鬆地跑贏其他人?
具體如何選擇還是要看今後的需求了!!
更多詳情諮詢可以私信小編或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