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好月圓之處、久別重逢之時,情侶間必然恩愛纏綿,一邊許願天長地久,一邊感謝天隨人願。可是當悽雨寒風、繁花落盡,分別久遠、愁緒萬千,那種無奈與怨愁卻久久地都無法排解。也許不懂相思的殘酷,唯有當淚水浸溼衣衫,才知道苦澀的味道。下面一起欣賞張先很經典的詞作,婉約細膩,最後9個字更是流傳久遠。
一叢花令
宋代:張先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嘶騎漸遙,徵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這首詞描寫一位痴情女子,在其情人離去後的相思和惆悵。傳說張先年輕時與一為年輕的尼姑相好,但老尼卻把她關在一個孤島的閣樓上。夜深人靜時,張先就偷偷地划船過去,對方也悄悄放下梯子,讓情郎上樓。後來他們被迫分手,詞人與女子經歷了長久離別、體驗過多次傷高懷遠之苦後,有感而作。
該詞採用倒敘手法,上片先是寫離別後的相思,「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詞人沒有直接描寫女子因離別而傷心的景象,而是採用設問的方法,以加強語氣的鋪墊。「幾時窮」三個字,事實上是說無窮無盡,有此恨綿綿之意。接著五句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將女子心理的動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寓情於景,生動感人。
亂拂的千萬條柳絲,引動了她胸中的離思,心緒紛亂不寧,詞文卻反說是離愁引得柳絲紛亂。貌似無理的話,卻深切地表現了主人公的一片濃愁。這種移情手法,讓蒙蒙飛絮成了女主人公煩悶心情的外化。當情郎騎著嘶鳴的駿馬逐漸遠去,塵土飛揚之中,茫茫天涯之外,佳人終於無法辯情郎的蹤影。
下片回憶當年親密愛意的場景,女子首先想起那座記憶深刻的小樓,「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詞人卻花了很多筆墨,對景物進行描寫,給全詞增加了悽涼和孤寂的色彩氛圍。女子細細思尋,不由增添了深沉的悔恨,為何不像桃杏一樣嫁給東風,就不用惆悵媒人的選擇了。這是女子的內心獨白,感情深沉,暗嘆婉約,卻又言辭犀利。
此詞是張先的代表作之一,一時盛傳,歐陽修讀後也非常喜歡,卻恨未識其人。張先家在南方,有一次因事去拜見歐陽修,門童通報後,歐陽公倒屣迎之,拉著他的手高興地說,「此乃「桃杏嫁東風」郎中。」歐陽修是文壇巨擘,張先的詞能讓他極口稱讚,足見其詞在當時影響之大。
這首詞情真意切,發自肺腑,藝術價值也非常突出。作者用「千絲亂」描寫愁緒,絲與思諧音,更容易勾起讀者的情緒。而最後九個字「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表達出有情人無法成為眷屬的無奈和怨恨,也將全詞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