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龍縣地處河北省東北部,隸屬於秦皇島市,總面積961平方公裡,總人口42. 5。盧龍縣殷商時期為孤竹國都,歷史典故「夷齊讓位」、「不食周粟」都發生在這裡。1996年,盧龍縣被命名為「中國甘薯之鄉」。2009年6月,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孤竹文化之鄉」。2009年7月,被民政部授予「千年古縣」稱號。2012年9月,盧龍縣城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正式命名為文明縣城。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肥如縣,治今縣北,屬遼西郡。北魏析置新昌縣,治今縣,為北平郡治。
2、隋開皇六年(586年)肥如縣省入新昌縣;十八年(598年)新昌縣改名盧龍縣。唐為平州治。
3、北宋改盧龍縣為盧城縣,金復名盧龍縣。蒙古為興平府治。元先為平灤路治,後為永平路治,明、清為永平府治。
4、1913年裁府,為盧龍縣。1914年屬直隸省津海道,1928年直屬河北省。1937年屬晉察冀邊區。
5、1948年劃歸河北省唐山專區。1958年併入昌黎、遷安二縣。1961年復置,屬唐山專區(1968年改地區)。1983年劃歸秦皇島市。
二、地名來歷
因縣城西傍古漆水(今青龍河)得名。《盧龍縣誌》載:盧者黑也,龍者水也,北人謂黑水為盧龍。
三、風景名勝
1、尊勝陀羅尼經幢。座落在盧龍縣城內南門裡十字路口處。據《平州石幢記》載,石刻經幢為唐儀鳳年間始建,後於「正隆四年五月二十日遭風雷暴至僕之於地」。金大定九年(1169年)興工重建,十一年落成。
2、冀東抗戰紀念館。冀東抗戰紀念館依山而建,內設序廳和3個展室,分別陳列抗戰時期前八路軍用過的子彈袋、手榴彈、刺刀、電話機以及軍服等實物,展示軍民堅持抗戰的珍貴圖片和以當時鬥爭生活為場景的繪畫作品等。
3、柳河北山。1943年到1945年間,冀東十二地委和專署機關在這裡設址辦公,指揮前線軍民奮勇殺敵。冀東軍區司令員李運昌將軍曾長期在此指揮,冀東軍區十二團團長曾克林、抗日英雄馬本齋等抗日名將也都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和戰鬥過。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及其軍隊第一批出關的軍政人員又是從柳河北山出發,進軍東北,從此拉開了開闢東北解放區、解放全中國的序幕。
4、桃林口景區。桃林口景區是依託國家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桃林口水庫工程景觀和周邊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建成的風景旅遊區。景區總面積22萬畝,水域面積6萬畝。
5、盧龍古城。始建於東漢建安12年(公元207年)。曹操率軍北徵烏桓,攻打盧龍鏡內的烏桓蹋頓部,敗烏桓。。斬蹋頓而南歸。是年9月,曹操屯兵盧龍,並修築了平州城,即盧龍。當時,城為土城。遼太宗大同元年(公元947年),又在舊城以南拓建新城,新城與舊城連成一體,呈月牙狀,孤盧龍古城有「月牙城」之稱。元成宗大德年間(1297——1307),在城西建起西城漕運碼頭。明洪武三年(1371年),在盧龍置永平府,統管七州縣。四年,由指揮費愚主持重修府城,並「廓其東而大之」。整個城池為磚石結構,四周修築了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