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去了哪?——湘西州治理農村垃圾的故事

2020-12-20 華聲在線

美麗湘西建設系列故事之三

垃圾去了哪?

——湘西州治理農村垃圾的故事

吉首市矮寨鎮德夯村。

吉首市己略鄉紅坪村垃圾分類投放站在建中。

瀘溪縣浦市鎮長坪村垃圾綜合處理站。

(本文圖片均由湘西州美麗湘西辦提供)

王 珊 彭業忠 譚少平

鳳凰縣臘爾山上流滾村,家家戶戶門前屋後收拾得井井有條。

龍山縣旅遊「新寵」裡耶鎮雲頂村,村道景區處處難覓垃圾蹤跡。

穿村而過的國道省道旁,過去臭氣燻天的垃圾圍已經拆除……

初冬時節,走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廣袤農村,乾淨整潔的道路,別致清爽的農家,在綠山青山的掩映下,匯成了一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風景。

回望七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邋遢、落後」的景象,垃圾遍地,蚊蟲滿天。不過短短七年,從「髒亂差」到「美如畫」,變化從何而來?村裡垃圾去了哪?

圍坐火坑邊,土家族苗族同胞給我們講述了湘西州治理農村垃圾的故事。

一聲「集結號」

凝心聚力去「塵垢」

髒亂差,曾是湘西城鄉環境的最大短板。山水間、村寨裡、街道旁、河道邊,垃圾隨處可見,老百姓也習以為常,「哪有水溝,垃圾就倒哪」。「別說發展鄉村旅遊,年輕人都不好意思帶朋友回老家。」村幹部們回憶。

2013年,湘西全面吹響城鄉同建同治的集結號,啟動了垃圾治理「攻堅戰」。僅當年,就清除衛生死角4.85萬處,清理陳年垃圾7.84萬噸。城鄉主幹道、背街小巷、單位院落的陳年垃圾不見了,亂搭亂建行為不見了,城鄉環境大變樣。

2016年,湘西州「乘勝追擊」,拉開「美麗湘西」建設大幕。從啟動美麗鄉村創建三年行動計劃到提出「治廁所、治垃圾、治汙水、治容貌秩序、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四治一提升」的目標任務,農村垃圾治理向縱深推進。

「垃圾治理不是一陣風,要從根子上破題,加強人財物保障、建立長效機制、提升全民意識。」湘西州委辦二級巡視員、湘西州美麗湘西辦主任楊清英的話擲地有聲。

湘西州各地積極行動,創新城鄉環衛保潔、容貌秩序管理機制。鳳凰、龍山、吉首、經開區、花垣等城區及大部分集鎮環衛服務實行外包,環衛保潔水平大幅提升。

湘西州又全面推行農村垃圾分類減量、就地消化處理。鄉鎮集鎮垃圾推行集中封閉焚燒處理,全面停用鄉村簡易垃圾填埋場,取締河道水系邊垃圾圍,整治公路沿線不規範垃圾圍,懲治露天焚燒垃圾行為,全州共拆除垃圾圍(池)3306處。加大農村保潔投入,全州每個村至少配有2名以上專職或兼職保潔人員,農村環境衛生不斷向好,全面杜絕了「垃圾圍村」現象。

一套「組合拳」

分類減量到源頭

走進邊城鎮茶園坪村,乾淨的水泥小路蜿蜒至各家各戶。整潔明亮的農家小院,青青菜園、家禽餵養、人居樓房分區而立,院子裡種上了金絲楠、桂花樹……好一幅「村在林間,林在村中」的生態圖景。

「以前到處是垃圾,走路都會被套住。搞了美麗鄉村建設,老百姓從垃圾『隨手扔』變成了『隨手分』。」村支書吳通友自豪地說。

「隨手分」,就是家家戶戶對生活垃圾進行簡單分類,實行「五個一點」處理:「埋一點」,廚餘類垃圾填埋菜園;「餵一點」,瓜果蔬菜類垃圾餵家禽家畜;「燒一點」,落葉秸稈類垃圾就地焚燒作農肥;「收一點」,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回收;「運一點」,以上方式無法處理的集中拖運處理。

從「扔」到「分」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要把環保意識種進大家心裡,茶園坪村想盡了辦法、下足了功夫——

鎮美麗湘西辦工作人員和村幹部天天上街撿垃圾,一家一戶做工作;村支兩委和黨員、組長先動起來,以「黨建引領、互助五興」為抓手,「一戶包五戶」,確保門前屋後衛生,落實垃圾分類減量;村裡加大宣傳力度,實行一月一檢查,一季度一評選,曬出「紅白榜」,對衛生農家給予物資獎勵……

「人家屋都乾淨,我屋不能不乾淨;人家都隨手搞衛生,我不能不搞衛生」——漸漸的,村民們的積極性提高了,實現了從「袖手看」到「拍手贊」「主動幹」的轉變。

農村垃圾分類減量,群眾參與是關鍵;群眾參與,需要長效機製做保障。在瀘溪縣浦溪村,為了讓垃圾分類常態化,村裡不僅將垃圾分類減量寫進了村規民約,還建立了垃圾分類積分兌獎工作機制。

走進積分超市,只見「物品兌換標準」公示牌上,幹垃圾溼垃圾入戶檢查獎勵、不同種類的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回收等積分標準一目了然。超市的獎品兌換室,放置著紙、面、油等各類生活用品;垃圾分類存放室,臨時存放村民上交的可回收垃圾。超市管理員在固定時間回收垃圾、兌換積分,一收一兌都建立了清晰的臺帳。「這種積分兌換形式很受大家歡迎,來交分類垃圾兌獎的人不少。」村支書徐松寸介紹,超市把可回收垃圾賣掉後,所得的錢又用於購置獎品,形成一種可持續的模式。

如今的浦溪村,比城裡的小區還乾淨,比公園還漂亮,家家戶戶建起了美麗庭院,垃圾隨手分類已成習慣。浦溪村被評為湖南省美麗鄉村示範村。

宣傳發動、示範帶動、獎勵激勵、制度約束……在湘西州,越來越多的村鎮打出了「組合拳」,目前全州已有70多萬戶開展農村垃圾分類減量處理。

一條「綠色路」

和諧生態美家園

驅車來到瀘溪縣浦市鎮長坪村,我們參觀了村裡的垃圾綜合處理站。

讓人意外的是,這裡沒有成堆的垃圾、沒有絲毫的異味。左側的垃圾焚燒區,右側的垃圾回收分揀池,布局合理,乾淨衛生。垃圾焚燒爐連接著煙塵淨化處置系統,噴淋裝置、除塵系統、煙水分離系統、除溼系統、除煙系統五個部件依次排開,解決垃圾燃燒煙塵汙染問題。

「像這樣的大中類環保型垃圾焚燒爐全縣共有28座,其中4座垃圾焚燒爐安裝了煙塵淨化處理系統,煙塵處理率達80%。」瀘溪縣美麗湘西辦陳水剛告訴我們,處理站對轉運來的垃圾做到日產日清。28座焚燒爐每天處理生活垃圾量可達到182噸。而這,只是湘西州走「綠色之路」推動垃圾治理和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

從農戶垃圾「五個一點」處理到鄉鎮垃圾綜合處理,湘西州始終堅持「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原則。全州共建成運營鄉鎮垃圾焚燒爐196個,對垃圾進行無害化焚燒處理。同時,在鄉鎮垃圾處理站、集鎮中心設立了可回收垃圾收購站,在鄉鎮、村級建立垃圾回收網點,實現垃圾回收、「變廢為寶」。

在治垃圾的同時,州裡同步推動治汙水、治廁所、治容貌秩序。汙水治理方面,8個全國重點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153個汙水治理村任務基本完成,24處農村黑臭水體實現清零;容貌治理方面,開展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拓展「兩違」集中整治、交通頑瘴痼疾專項整治等一系列整治行動,開展聯合執法200多次,依法依規拆除破舊危房、空心房、違建物,及時清理各類亂搭建棚子、違章戶外廣告、「牛皮癬」等。

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過去「髒亂差」的鄉鎮農村,垃圾汙水不見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文明衛生新風拂面。吉首市河溪鎮等14個鄉鎮獲評省、州級衛生鄉鎮,古丈縣坐龍峽村等95個村獲評省、州級衛生村。

「美麗湘西」繪上了更加亮麗的底色,正以更飽滿的激情向著「世界知名生態文化公園」的目標闊步邁進……

相關焦點

  • 讓「藍色」閃耀在垃圾治理第一線——湖南長沙縣創新推動農村垃圾...
    一個村在全縣首現「藍天俠」,「藍天俠」從開始的一個人到如今湧現出一批人,這樣一群「藍天俠」活躍在農村屋場、路邊、河畔治理垃圾,亂燒垃圾少一天,碧水藍天就多一分。這樣的片斷不是故事,而是真實發生在湖南唯一一個榮獲「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激勵縣」「首個國家級生態縣」——長沙縣的垃圾治理現場;這樣的藍色從村到鎮再到縣,閃耀在全縣垃圾治理的第一線。
  • 武隆區鳳山街道:紮實做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
    華龍網6月6日15時訊 為紮實推進全街道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解決當前農村環境衛生突出問題,改善村容村貌,推動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武隆區鳳山街道多措並舉紮實做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  一是在「謀」上作細工作。成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領導小組,細化責任,任務到人,切實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擺在重要位置。
  •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廊坊文安縣:積極探索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取得新成效
    分類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取得積極成效。村「兩委」每月對各戶垃圾分類情況進行評分,落實獎懲;設置垃圾分類紅黑榜,通過大喇叭和宣傳欄對表現好的前十名和表現不好的後十名進行公布。加大資金投入。文安縣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成立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壓實部門、鄉鎮、村街三級責任。
  • 江西省住建廳發布《江西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導則》
    北極星固廢網訊:北極星固廢網獲悉,江西省住建廳發布《江西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導則》,引導本江西省農村道路、住戶活動區域、建築物立面、水域、公園廣場及其他向社會開放的公共場所等清掃保潔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置等工作。
  • 城鄉統籌推進垃圾分類治理
    加強城鄉統籌,是推進垃圾分類治理,進而提高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未來推進垃圾分類治理的重要指導原則。  打破城鄉分治局限,樹立城鄉統籌的垃圾分類治理理念  在垃圾分類治理方面,城鄉統籌強調的是將中心城市與周邊鄉鎮及農村、城市居民與鄉鎮居民作為一個整體,通過制定法律和出臺政策,對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治理進行統籌謀劃,促進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垃圾分類治理的一體化。  我國推動垃圾分類治理實踐目前按照城市、農村兩個相對獨立層面開展。
  • 擦亮鄉村振興美麗底色——新晃大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紀實
    近年來,新晃侗族自治縣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農村生活垃圾整治作統攬,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的盆景式治理,政府、集體、村民同頻共振,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克寨村「顏值」的轉變,連結的是新晃大力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的整治之路。「點多、面廣、分散,這是新晃農村非正規垃圾點的特點。如何讓美麗鄉村留住『鄉愁』,首先要保證生活垃圾有地方去,其次要在生活垃圾規範整治下功夫,做到科學統籌,有『力』有『為』。」新晃住建局該項目負責人娓娓道來。
  • 「新」農村不能被垃圾汙染「扯後腿」
    「農村垃圾亂扔汙染大,應設立定點回收站」——(來源:中國政府網--2月14日電)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改善及生態文明建設,對治理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提出了政策性的意見,勾畫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藍圖。
  • 區塊鏈如何改造垃圾治理行業
    麥電網訊:自動化、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物聯網、雲計算將促進垃圾治理行業智能化和智慧化,其中,區塊鏈工具在垃圾治理行業有許多潛在應用,將直接改變垃圾治理方式方法,加快垃圾治理智能化和智慧化步伐。
  • 農村垃圾處理刻不容緩 城鄉一體化勢在必行
    農村垃圾處理刻不容緩 城鄉一體化勢在必行    今年3月,國家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指出,我國的環境汙染正在進行一場「上山下鄉」,即工業汙染正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由城市向農村轉移。鄉村正經受著垃圾問題的重重壓迫:白色汙染,環境破壞,飲水安全,居民的身體健康……鄉村垃圾治理,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垃圾分類】大欽島鄉打響垃圾治理攻堅戰
    【垃圾分類】大欽島鄉打響垃圾治理攻堅戰 2020-10-19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垃圾市場化治理中政府監管不能缺位
    原標題:垃圾市場化治理中政府監管不能缺位 今年2月頒布實施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為解決農村人居環境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提供了方向指引,整治工作目前正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筆者在調研中發現,部分地區採用向市場化借力的方式,通過引入市場化企業參與農村垃圾清掃與轉運,提高農村垃圾的處理效率,已經取得一定積極成效,但在實踐中也出現了新問題,值得重視。 一些地區缺乏對於採用市場化手段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的深刻理解,盲目地將全部工作推向市場,一切職責推給企業,從而導致基層政府在農村垃圾治理領域的管理缺失。
  • 垃圾治理失靈的十種表象
    如無新設施建成投產,2014年以後將有1.11萬噸/日的垃圾無處可去。2011年,全市(含鄉鎮農村地區)日產垃圾總量已接近1.8萬噸/日,經再生資源回收後,需要末端處理(焚燒處理和填埋處置)的垃圾量仍有1.4萬噸/日。垃圾分類知曉率高,但參與率與準確率低。
  • 上海垃圾分類半年盤點 垃圾分類考驗基層治理能力
    2019年7月1日,上海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1月1日,垃圾分類實施半年之後的「成績單」也終於出來:2019年7-12月,上海城管執法系統共依法查處生活垃圾分類案件5546起(單位5085起、個人461起),其中未分類投放案件佔案件總數58.9%。
  • 新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96%行政村
    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獲悉:2020年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截至目前,新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行政村8823個,覆蓋率達到96%,完成《自治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底,全區70%的鄉鎮和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的目標任務。
  • 構建有效的海洋垃圾治理體系
    可是在這些海上活動中,廢棄漁網、塑料製品等海洋垃圾容易纏住過往船隻的螺旋槳,損害船體和機器,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海洋垃圾治理面臨挑戰儘管國內各界有關機構開始著力解決海洋垃圾問題,但依然面臨一些挑戰:第一、管理機制碎片化。受到海洋垃圾所處位置、具體類別、治理辦法等因素影響,在治理時,會涉及環保、海洋漁業、海事等部門。
  • 加強和完善垃圾治理行業監管
    目前,垃圾處理方式、垃圾處理設施的落地實施及垃圾治理如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人民健康保護相協調等問題已成為公眾關注焦點,垃圾治理已成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關係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活幸福型社會建設。垃圾處理產業化與產業發展越迅速,垃圾治理越受公眾關注,垃圾治理行業監管就越要加強和完善。垃圾治理行業監管成為亟需研究探討的課題。
  • 【「舊縣」變「新縣」】 《舊縣鎮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實施方案》新鮮出爐,大家快來圍觀!
    為實現我鎮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完善日常保潔機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2020年6月9日舊縣鎮制定出臺《舊縣鎮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實施方案
  • 湖南日報丨100個美麗鄉村:讓域外遊客驚嘆——湘西州創建最美鄉村...
    路坑坑窪窪,垃圾隨處可見,老百姓住的是破舊的木板房、用的臭氣燻天的老茅坑——這是湘西深山農村昔日的樣子。 地處武陵腹地的湘西,有著美得讓人心醉的絕美山水,有著數千年苗族土家族的絢爛文明,但也有著令人心痛的落後鄉村。
  • 跟著垃圾去「旅行」 分類後垃圾去哪了?一起來「追蹤」吧!
    交道口經過垃圾分類的「洗禮」 街道、胡同變得越來越整潔 不少小夥伴開始發出了「靈魂問題」按分類要求投放垃圾後 這些垃圾都去了哪裡呢? 我們會不會白費工夫了呢?今天 讓我們跟著生活垃圾的軌跡 一起去「旅行」 看一看分類後的垃圾到底去哪了第1步:源頭分類 讓垃圾分類成為習慣每戶交道口轄區居民可自行準備兩個垃圾桶,一個放置廚餘垃圾,一個放置其他垃圾,包裝紙箱、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則單獨裝在一個袋子裡。
  • 綦江:垃圾分類讓農村與景區和美共生
    「農村垃圾分類工作不只是物理拆揀,需要村民生產生活觀念的轉變,而難就難在轉觀念。」從劉川培被局裡委派到紅巖村擔任垃圾分類指導員那天起,在他看來,要讓垃圾分類意識真正入村民腦、入村民心,絕不是短期就能改變的。劉川培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在村辦公室召開垃圾分類培訓會,參會的絕大部分村民對這項分類很是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