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湘西建設系列故事之三
垃圾去了哪?
——湘西州治理農村垃圾的故事
吉首市矮寨鎮德夯村。
吉首市己略鄉紅坪村垃圾分類投放站在建中。
瀘溪縣浦市鎮長坪村垃圾綜合處理站。
(本文圖片均由湘西州美麗湘西辦提供)
王 珊 彭業忠 譚少平
鳳凰縣臘爾山上流滾村,家家戶戶門前屋後收拾得井井有條。
龍山縣旅遊「新寵」裡耶鎮雲頂村,村道景區處處難覓垃圾蹤跡。
穿村而過的國道省道旁,過去臭氣燻天的垃圾圍已經拆除……
初冬時節,走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廣袤農村,乾淨整潔的道路,別致清爽的農家,在綠山青山的掩映下,匯成了一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風景。
回望七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邋遢、落後」的景象,垃圾遍地,蚊蟲滿天。不過短短七年,從「髒亂差」到「美如畫」,變化從何而來?村裡垃圾去了哪?
圍坐火坑邊,土家族苗族同胞給我們講述了湘西州治理農村垃圾的故事。
一聲「集結號」
凝心聚力去「塵垢」
髒亂差,曾是湘西城鄉環境的最大短板。山水間、村寨裡、街道旁、河道邊,垃圾隨處可見,老百姓也習以為常,「哪有水溝,垃圾就倒哪」。「別說發展鄉村旅遊,年輕人都不好意思帶朋友回老家。」村幹部們回憶。
2013年,湘西全面吹響城鄉同建同治的集結號,啟動了垃圾治理「攻堅戰」。僅當年,就清除衛生死角4.85萬處,清理陳年垃圾7.84萬噸。城鄉主幹道、背街小巷、單位院落的陳年垃圾不見了,亂搭亂建行為不見了,城鄉環境大變樣。
2016年,湘西州「乘勝追擊」,拉開「美麗湘西」建設大幕。從啟動美麗鄉村創建三年行動計劃到提出「治廁所、治垃圾、治汙水、治容貌秩序、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四治一提升」的目標任務,農村垃圾治理向縱深推進。
「垃圾治理不是一陣風,要從根子上破題,加強人財物保障、建立長效機制、提升全民意識。」湘西州委辦二級巡視員、湘西州美麗湘西辦主任楊清英的話擲地有聲。
湘西州各地積極行動,創新城鄉環衛保潔、容貌秩序管理機制。鳳凰、龍山、吉首、經開區、花垣等城區及大部分集鎮環衛服務實行外包,環衛保潔水平大幅提升。
湘西州又全面推行農村垃圾分類減量、就地消化處理。鄉鎮集鎮垃圾推行集中封閉焚燒處理,全面停用鄉村簡易垃圾填埋場,取締河道水系邊垃圾圍,整治公路沿線不規範垃圾圍,懲治露天焚燒垃圾行為,全州共拆除垃圾圍(池)3306處。加大農村保潔投入,全州每個村至少配有2名以上專職或兼職保潔人員,農村環境衛生不斷向好,全面杜絕了「垃圾圍村」現象。
一套「組合拳」
分類減量到源頭
走進邊城鎮茶園坪村,乾淨的水泥小路蜿蜒至各家各戶。整潔明亮的農家小院,青青菜園、家禽餵養、人居樓房分區而立,院子裡種上了金絲楠、桂花樹……好一幅「村在林間,林在村中」的生態圖景。
「以前到處是垃圾,走路都會被套住。搞了美麗鄉村建設,老百姓從垃圾『隨手扔』變成了『隨手分』。」村支書吳通友自豪地說。
「隨手分」,就是家家戶戶對生活垃圾進行簡單分類,實行「五個一點」處理:「埋一點」,廚餘類垃圾填埋菜園;「餵一點」,瓜果蔬菜類垃圾餵家禽家畜;「燒一點」,落葉秸稈類垃圾就地焚燒作農肥;「收一點」,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回收;「運一點」,以上方式無法處理的集中拖運處理。
從「扔」到「分」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要把環保意識種進大家心裡,茶園坪村想盡了辦法、下足了功夫——
鎮美麗湘西辦工作人員和村幹部天天上街撿垃圾,一家一戶做工作;村支兩委和黨員、組長先動起來,以「黨建引領、互助五興」為抓手,「一戶包五戶」,確保門前屋後衛生,落實垃圾分類減量;村裡加大宣傳力度,實行一月一檢查,一季度一評選,曬出「紅白榜」,對衛生農家給予物資獎勵……
「人家屋都乾淨,我屋不能不乾淨;人家都隨手搞衛生,我不能不搞衛生」——漸漸的,村民們的積極性提高了,實現了從「袖手看」到「拍手贊」「主動幹」的轉變。
農村垃圾分類減量,群眾參與是關鍵;群眾參與,需要長效機製做保障。在瀘溪縣浦溪村,為了讓垃圾分類常態化,村裡不僅將垃圾分類減量寫進了村規民約,還建立了垃圾分類積分兌獎工作機制。
走進積分超市,只見「物品兌換標準」公示牌上,幹垃圾溼垃圾入戶檢查獎勵、不同種類的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回收等積分標準一目了然。超市的獎品兌換室,放置著紙、面、油等各類生活用品;垃圾分類存放室,臨時存放村民上交的可回收垃圾。超市管理員在固定時間回收垃圾、兌換積分,一收一兌都建立了清晰的臺帳。「這種積分兌換形式很受大家歡迎,來交分類垃圾兌獎的人不少。」村支書徐松寸介紹,超市把可回收垃圾賣掉後,所得的錢又用於購置獎品,形成一種可持續的模式。
如今的浦溪村,比城裡的小區還乾淨,比公園還漂亮,家家戶戶建起了美麗庭院,垃圾隨手分類已成習慣。浦溪村被評為湖南省美麗鄉村示範村。
宣傳發動、示範帶動、獎勵激勵、制度約束……在湘西州,越來越多的村鎮打出了「組合拳」,目前全州已有70多萬戶開展農村垃圾分類減量處理。
一條「綠色路」
和諧生態美家園
驅車來到瀘溪縣浦市鎮長坪村,我們參觀了村裡的垃圾綜合處理站。
讓人意外的是,這裡沒有成堆的垃圾、沒有絲毫的異味。左側的垃圾焚燒區,右側的垃圾回收分揀池,布局合理,乾淨衛生。垃圾焚燒爐連接著煙塵淨化處置系統,噴淋裝置、除塵系統、煙水分離系統、除溼系統、除煙系統五個部件依次排開,解決垃圾燃燒煙塵汙染問題。
「像這樣的大中類環保型垃圾焚燒爐全縣共有28座,其中4座垃圾焚燒爐安裝了煙塵淨化處理系統,煙塵處理率達80%。」瀘溪縣美麗湘西辦陳水剛告訴我們,處理站對轉運來的垃圾做到日產日清。28座焚燒爐每天處理生活垃圾量可達到182噸。而這,只是湘西州走「綠色之路」推動垃圾治理和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
從農戶垃圾「五個一點」處理到鄉鎮垃圾綜合處理,湘西州始終堅持「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原則。全州共建成運營鄉鎮垃圾焚燒爐196個,對垃圾進行無害化焚燒處理。同時,在鄉鎮垃圾處理站、集鎮中心設立了可回收垃圾收購站,在鄉鎮、村級建立垃圾回收網點,實現垃圾回收、「變廢為寶」。
在治垃圾的同時,州裡同步推動治汙水、治廁所、治容貌秩序。汙水治理方面,8個全國重點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153個汙水治理村任務基本完成,24處農村黑臭水體實現清零;容貌治理方面,開展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拓展「兩違」集中整治、交通頑瘴痼疾專項整治等一系列整治行動,開展聯合執法200多次,依法依規拆除破舊危房、空心房、違建物,及時清理各類亂搭建棚子、違章戶外廣告、「牛皮癬」等。
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過去「髒亂差」的鄉鎮農村,垃圾汙水不見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文明衛生新風拂面。吉首市河溪鎮等14個鄉鎮獲評省、州級衛生鄉鎮,古丈縣坐龍峽村等95個村獲評省、州級衛生村。
「美麗湘西」繪上了更加亮麗的底色,正以更飽滿的激情向著「世界知名生態文化公園」的目標闊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