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一個話題
引發了廣大網友的聯想和熱議
小學入學截止日期該怎麼算?
一時間眾說紛紜,
有人興奮鼓舞,有人唉聲嘆氣,有人提出疑慮。
那麼,小學入學年齡截止日期到底該如何計算?小編帶大家看看「正解」。
首先,我們可以全面了解教育部關於2017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的相關規定。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7年
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各計劃單列市教育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總體要求和教育部統一部署,從2014年起,各地教育部門將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改革作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任務啟動實施,經過三年持續大力推進,全國範圍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和歷史性突破,基本實現了免試就近入學、規範有序入學、陽光監督入學,有效緩解了「擇校熱」,有力促進了教育公平。為進一步鞏固改革成果,持續提升治理水平,現就做好2017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通知如下。
2014年全國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改革啟動之初,按照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的原則,教育部聚焦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問題倍受關注的19個副省級以上大城市,提出了明確的改革目標並已基本實現。2017年,19個重點大城市要在已有的工作基礎之上,繼續深化改革,鞏固三年改革成果,全面實現2014年確定的各項目標。各區(縣)100%的小學實現劃片就近入學,原則上每所小學全部生源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95%的初中實現劃片入學,每所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批准招收特長生的初中所招收的特長生比例,降到區(縣)初中總招生人數的5%以內。已經實現上述目標的城市要進一步鞏固提高。舉辦實驗班必須經過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批,要嚴格控制規模,有科學公開公正的選拔方式。嚴禁地方政府、有關單位和學校以任何名義收取與入學掛鈎的費用。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對擇校熱度較高的重點地區開展專項檢查,對免試就近入學目標落實不力的進行約談。
免試就近入學是《義務教育法》根據兒童、少年身心發育的特點和義務教育的性質所確立的基本入學制度。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落實法律規定,根據突出問題和重點地區,加大工作指導力度,逐步擴大劃片入學實施範圍。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均衡、群眾擇校衝動強烈、「學區房」問題突出的地方,要一手大力推進均衡發展,一手積極穩妥推進多校劃片(隨機搖號、派位),片區調整時要按照依法治理的思路和辦法,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邀請相關單位和家長代表充分參與,增強劃片工作的認可度和公信力,新舊片區變化要設置合理的過渡期限。
要統籌做好縣域內城鄉學校招生工作,努力穩定鄉村學校生源,均衡編班,防止產生新的城鎮大班額大校額問題。要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加大軟體均衡力度,合理均衡配置城鄉師資,大力推進校長教師縣域內合理流動,著力縮小城鄉、校際教育質量差距。要加強政策引導,落實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比例不低於50%的要求,並向薄弱學校、農村學校傾斜,推動學生自願合理分流。要繼續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將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鎮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範圍,加快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切實簡化隨遷子女入學流程和證明要求,做好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工作。鄉鎮寄宿制學校要優先安排留守兒童住宿。
免試入學是法律賦予所有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是義務教育的基本原則,適用於所有公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學校不得通過舉辦相關培訓班或與社會其他教育機構進行合作,提前選拔、特殊培養學生;不得以各類競賽、考試證書、榮譽證書或學習等級等作為招生入學依據或參考。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工作的指導和規範,引導其合理確定招生範圍和方式,把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於報名人數超過招生人數的民辦學校,在現有工作基礎上,可以引導學校採取電腦隨機派位方式招生,不得採用統一筆試或者任何變相形式的統一知識性考試方式選拔生源。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送其按時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就讀小學一年級兒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法律規定和實際情況統籌確定。各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除加強對傳統控輟保學重點群體監控外,要高度關注接受「私塾」「讀經班」等社會培訓機構教育的學生。適齡兒童、少年未按《義務教育法》相關規定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學校及教育部門要立即落實失學輟學學生勸返、登記和書面報告責任。對於因身體健康等原因確需緩學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應向縣級教育部門提出申請,獲批准後方可緩學,不得擅自以在家學習替代國家統一實施的義務教育。
各地要充分依託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充分發揮學籍管理系統在治理擇校問題上的基礎性、機制性作用。要通過學籍管理,及時掌握學生流動和輟學情況,為減少學生無序流動、全面實行就近入學、加強控輟保學提供技術支撐。但同時要進一步明確,學籍是學生入學的結果,不是入學和轉學的前提條件,其主要功能是記錄,轉接學籍或新建學籍是招生入學的後置程序,不得以學籍問題為由拒收學生。學生被學校招收後,原來已有學籍的,接收學校要通過全國學籍系統為學生轉接學籍,實現「人籍一致」;原來沒有學籍的,要為學生新建學籍。暫無公民身份證號或原公民身份證號不可用的學生,可以先建立臨時學籍號,待取得真實可用的身份證號並通過認證後,獲得正式學籍號。學生沒有到校報到入學的,學校不得通過招生程序將其學籍註冊成正式在校生。
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強,受關注度高,各地要持續不斷開展有效宣傳引導工作。要在招生入學關鍵環節和關鍵時間,積極主動與相關單位、媒體取得聯繫,共同配合,就核心政策、群眾關心的政策疑難點做好宣傳釋疑工作。要創新宣傳形式、突破宣傳難點、消除宣傳盲點,特別要加強對網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運用。要暢通舉報渠道,對於舉報的問題、頂風違規招生及亂收費行為,要認真核實查處。對違法違規的單位或個人要嚴肅處理,及時通報。要針對少數適齡兒童、少年延緩入學、休學或自行實施義務教育等特殊需求,提前對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做好政策宣講工作,增強告知及解釋力度。對違反《義務教育法》相關規定的行為,要依法督促改正。
從《通知》可以看出,教育部不會統一規定小學具體入學年齡截止日期,就讀小學一年級兒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法律規定和實際情況統籌確定。
針對「小學入學年齡截止日期如何確定」,不少專家、家長、老師也發表了各自觀點,一起來看看~
由地方來決定孩子入學時間甚至將來可以考慮交由學校來決定入學時間,這種不「一刀切」的做法,更符合教育規律。
要改變家長「搶跑」心理,關鍵還在於對家長的宣傳和引導。家長要多一點理性,不要把早一天晚一天上學等同於是否「輸在起跑線」上,要理解孩子的自身成長規律。
周光禮 |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
來源 | 中國新聞網
人的天賦、心智成熟時間各不一樣。有5歲甚至4歲早熟的兒童,也有7歲甚至8歲還懵懂的孩子,什麼時間入學並不能決定孩子未來的成長成功。如果不理解教育規律,只人為拔苗助長,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好處。
教育是講究科學的,入學年齡應該根據科學而來,不能隨心所欲地「拍腦袋」。從教育實踐來看,很多提前入學的孩子,不僅沒能實現搶跑,而且遇到了各種困難和挑戰。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曾對數以萬計的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孩子如果推遲一年上學(從6歲推遲到7歲),多動行為會明顯減少,學習表現也更優秀。科學家還發現,相對於女孩,男孩提前入學的危害更大,並非明智選擇。
從教育部的初衷來看,應該並不支持提前入學。現在的6周歲入歲,具有一定科學性。必須看到,社會上存在提前入學的衝動。不少家長不是出於科學,而是出於自以為是或者「良苦用心」,希望孩子早一點上學,以便在長大後的競爭中先人一步。誰都知道孩子存在個體差異,不同的孩子在學習與成長的道路上,有的會走得快一些,有的會走得慢一些。但很多家長都以為自家是天才,很少承認自家孩子走得慢一些。這一背景下,靈活入學應該是科學入學,不能只為順從一些家長的主觀願望便把科學棄置一邊。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小學入學年齡鬆綁,從民間熱議到制度破冰,顯然是一個進步,但就現實來看,別把靈活入學理解成提前入學。如何既能避免製造和助長提前入學,又能滿足一部分家長的需求(離6周歲僅差幾天或個把月而又確實具備入學心智條件),這其實提出了挑戰。
小朋友遲一年上學,是最幸福的一年
廣州蔡女士的女兒涵涵出生在2006年10月,比同年出生的幾個小夥伴晚了一年上學,她多讀了一年幼兒園,在近7歲的時候讀的一年級。
如今對於一年級就讀截止年齡可能有變動的話題,蔡女士認為,無論將截止時間定在9月1日前或者是12月31日前,「都會有家長糾結,不滿」。但從內心來講,孩子真正上了小學後,她感覺,功課、考試等壓力接踵而來,「就現在的小學生現狀而言,8月31日後出生的小朋友遲一年上學,其實是名正言順、最幸福的一年。」
提前入讀,孩子的生理、心理條件都未準備好
廣州天河某小學一年級老師們對此態度一致:將入讀時間再往前推,孩子的生理、心理條件都未準備好,「一年級的系統化學習,對於不滿6周歲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完成,無論是從握筆、專注力、模仿力、理解力等方面考慮,實在不適合再提前入讀年齡」。
小學入學年齡截止日由各地方籌定,對此,您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來源:網絡綜合;編輯:方旭、何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