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鴉片戰爭博物館林則徐銷煙池舊址百餘米,有一座青磚灰瓦、朱門紅柱的古廟,名為玉虛古廟。古廟所在地原是一片沙灘,因適宜出海和生活,遂有了村鎮和街市。漁民依水謀生,為祈求神靈的保佑,修建了祭拜北帝的道觀——玉虛古廟。據現存的嘉慶五年、道光二十二年、光緒六年的碑刻記載,該廟由於日久年深,建築剝落及傾塌,官民捐資先後在1800年、1842年、1880年進行了維修。1992年、2007年,廣東省東莞市政府撥款對古廟進行了修繕。
玉虛古廟坐東向西,分為下廳、拜亭、上廳三個部分,三間三進二廊合院式布局,面闊9.1米,進深19.75米,佔地面積約180平方米;磚木石結構,大木架為穿鬥做法,下廳、上廳為硬山屋頂,封火山牆,拜亭為卷棚歇山屋頂,南北側使用了重簷做法。
作為民間信仰的場所,廟內主殿除了供奉金身主神北帝外,鴉片戰爭博物館還結合愛國主義教育,在廟內一側供奉鴉片戰爭時期的四位愛國志士:欽差大臣林則徐、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兩廣總督鄧廷楨、三江協副將陳連陞,以供後人紀念。
北帝信仰
北帝信仰,起源於古代的星辰崇拜。北帝即玄武,本為二十八星宿中北方七宿的總稱。我國古代將二十八宿分為四組,即北方玄武,南方朱雀,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形態如龜蛇合體,鎮北方,主風雨。
後來北帝信仰同民間的自然崇拜結合起來,經過長期的演變並被道教吸納,逐漸從動物化走向人格化。宋、明時期,北帝屢獲統治者加封,地位越來越顯赫,北帝信仰逐漸遍及全國。
廣東瀕臨南海,為水鄉澤國,對司水之神北帝情有獨鍾。明清時期,北帝崇拜成為廣東珠三角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不但供奉北帝的祠廟遍及各地,一般居民家庭也普遍供奉北帝神位,北帝廟因而成為廣東民間的香火廟。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是北帝誕辰日,善信均虔誠敬拜,祈求合境平安。
古廟與銷煙
1839年,林則徐將英美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揭開了近代中國反侵略鬥爭的序幕。玉虛古廟是林則徐虎門銷煙期間存放鴉片的場所,是虎門銷煙的重要歷史見證物。
1839年5月,林則徐將收繳的鴉片,臨時貯存在虎門寨水師提督署和玉虛古廟。他原擬將鴉片解往北京,驗明燒毀,後因路程遙遠,運費很重,又恐路上偷漏抽換,於是,1839年5月9日道光帝下令在虎門就地銷毀鴉片。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在虎門鎮口村,用挖池浸化的方法,共銷毀鴉片200多萬斤,名震中外,史稱「虎門銷煙」。虎門銷煙的偉大壯舉,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禁毒的決心和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譜寫了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的第一頁光輝篇章。
古廟與抗英
1841年2月26日,英軍向虎門第二道防線的各炮臺發起進攻,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率軍奮戰,終因武器裝備落後,威遠、靖遠等各炮臺相繼被攻陷,關天培壯烈殉國。
英軍攻陷虎門炮臺後四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目睹家園遭受蹂躪踐踏,虎門軍民奮起反抗。以萬洪義為首的鎮口村民通過抽「生死籤」,選出村民組成「決死隊」。他們利用火藥埕炸毀敵艦,造成英軍死傷數人。此外,還有「撒稻草」「布陷阱」「斷腸水」等妙計,給英國侵略者以狠狠的打擊。
「北帝南疆施福德,獅洋虎嘯頌神明」。歷史的餘韻在玉虛古廟的身上刻下了一道道印記,它不僅見證了北帝信仰在廣東地區的傳播及發展,而且見證了一個多世紀前,林則徐、關天培等民族英雄和愛國將士的歷史壯舉,見證了一個古老不屈的民族曾經在這裡反抗外來侵略,經歷了盛衰榮辱。
(作者單位:鴉片戰爭博物館研究室)
[責編:石依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