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那一天,一大票人向全世界宣告般地曬香港曬《霸王別姬》,另一小撮人像松鼠嘴巴裡塞滿果仁開心般地曬著147這個數字,外加一首《風繼續吹》。這首歌把張學友和張國榮聯繫在一起,當然這首歌也不是唯一的交集,他是他的朋友,張國榮告訴大伙兒,別忘記在另一個世界依然閃耀的那顆星。
張學友,一個歌唱的青年,從1984年《大地恩情》的現場開始,他的聲音和影像被紀錄到現在。34年,磁帶CD黑膠。
「喂,數理化學不好,每天就知道忙活你所謂的愛好,愛好能當飯吃嗎?能嗎?」
「能,張學友就能把唱歌當飯吃,還吃了一輩子!」
「問題的關鍵是,你能像他一樣唱一輩子嗎?」
「能,不能的……我不知道?!」
所以,你以為張學友是怎麼被封為歌神還三十年不砸招牌的,愛唱歌和會唱歌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他一唱就是30多年,還把歌唱出了花,唱出了流星點點。
也許大家都認為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是香港娛樂產業的黃金期,那時候內地剛有電視機,錄音機也在慢慢普及,所以港臺流行的東西帶給我們不小的視覺及聽覺上的衝擊和震撼。鄧麗君的歌已經解禁,學校門口的貼紙都是港臺明星,你上課的時候忍不住會看著文具盒上的圖畫,心裡默默喊著——來,四大天王、小虎隊了解一下。
肉多僧少肉又好吃的年代,四大天王套餐簡直是讓人垂涎欲滴。讓五官各有享受,不得不承認,當時的張學友是負責伺候我們耳朵的,睡能想到他這一伺候,就是三分之一個世紀。
天時地利有了,自身的努力就是人和,拍電影是養家餬口,出專輯是藝術追求。而開演唱會就是——我做的飯菜保質期不短,但新鮮出爐趁著吃才最有嚼頭。於是,這個小夥子不定期地現場回饋這些已經上癮了的耳朵,到昨天為止,他已經回饋了800多場。
張學友的logo大概是「堅持」兩個字。毒雞湯說:牛逼的人才不會承認:天才=70%的努力+30%的天賦,因為他們知道99%的努力都可能不夠用。
因為每次面對觀眾都抱有一顆初心,要把最好的狀態呈現出來,一次次的積累,才能成就今天歌神的地位。1992年封神的那一刻,臺下有多少人惦記這個位置我們不得而知,但令人感嘆的是,這個頭銜,他從沒要過,但如今融入血液,他自己丟不掉,別人更搶不走。
自律是種什麼體驗?是57歲的人平均4天一場演唱會,每場唱滿3個小時的體驗。平日有規律的飲食和鍛鍊,才能讓「本錢」發揮最大的價值和水平。
他只專注自己的唱歌和演戲,沒想過努力唱歌的目的是超過別人,更沒想過別人都演砸了影帝就會到自己手裡。
2007年,46歲,光年演唱會105場,2010年,49歲,二分之一世紀演唱會146場,2016年,55歲,經典演唱會已經達到了147場……這哪裡是歌神,明明是戰神,戰鬥力隨著年齡增長不斷增長,嚴重破壞了自然界生長規律。張學友用行動告訴了所有人,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成功的衡量標準是以自己的方式過一生,而最牛的地方是自己創造的紀錄自己破著玩兒。
你們喜歡歌神的哪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