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熟睡本該是每個人生活的常態。
但是,你見過凌晨三點的麥當勞嗎?
提起麥當勞,每個人都很熟悉,它是快餐速食的代名詞,每天滿足著人們對飲食的緊急需求;
除此之外,它也有另一個被人們所熟知的名字——全國最大的連鎖公廁。
相信很多人對麥當勞的了解僅止於此。但事實上,這些只是我們所看到的表面。
在一座偌大而繁華的城市裡,當喧囂散盡、萬物歸寂之時,很多人已經結束了一天的生活,而麥當勞卻代表著另一種生活的開始。
上周末的凌晨三點,我推開了車站附近一家麥當勞的門。
打開門的一剎那,我有些詫異,本該冷冷清清的麥當勞竟被各色各樣的人充實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堆滿了角落,宛若一個大型的避難所。
他們側身而臥,滿目倦容,沒有交流,每個人似乎都沉浸在這空間中,等待時間的緩緩流淌。
印象中的麥當勞是一家連鎖的快捷餐廳,有著小朋友喜愛的炸薯條,以及第二份半價的甜筒。
而我此刻看到的則是一家深夜食堂、深夜客棧,以及這座城市脆弱而又無力的一面。
談話之餘,我從工作人員那裡了解到:在麥當勞留宿的人多半是一群被家庭拋棄,或被收容所驅逐的人。
這些人被稱為「麥難民」,他們來到麥當勞——
不必擔心會被驅趕;
不必在大街上低聲下氣地要飯;
不必在公園的長椅上尷尬地睡覺。
在這裡,麥當勞給了他們最起碼的安全與體面,讓他們能夠在一座「冰冷」的城市中依然頑強的掙扎著……
01
來自杭州的李大叔就是「麥難民」中的一位。
父母先後過世,與妻子早早離婚,膝下並無子女的李大叔已經在麥當勞裡呆了三個多月。
除夕之夜,按照中國習俗,無論天南海北一家人本應該熱熱鬧鬧的聚在一起,但李大叔卻獨自一人在麥當勞裡度過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夜晚。
與其他上班族一樣,他每天都會早起,然後去旁邊的商場裡把麻袋包存上,跑到圖書館裡看一天書,傍晚時分再回到麥當勞,點上一個套餐,結束他忙碌的一天。
李大叔告訴我們,來到這座城市,是為了「重新開啟他的人生」。他想要實現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夢想;
他喜歡燕子,喜歡燕子離開家鄉去遠方築造巢穴這詩一般的生活。等到他讀了足夠多的書,就準備啟程去遠方。
說到這,我看到他眼裡閃著光。
詩和遠方是夢想,眼前的苟且也是夢想。原來,深夜的麥當勞並非只是一個避難所,它也是人們夜晚的烏託邦,庇護著所有人的夢,承載著生活的希望與明天。
在生活沮喪時,我曾問自己,明天會更好嗎?在李大叔這裡,我找到了答案。
02
豆瓣上有個網友說:「我有一個習慣,無論去到任何一個城市,都會下意識找找當地的麥當勞。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那個黃色的大M總能給我帶來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這份親近不亞於「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尤其對於那些在異地他鄉打拼的人們,這個黃色大M,在深夜明亮的就像是一座「燈塔」,成為他們身心的棲息地。
有一對夫婦,都是計程車司機。兩人一輛車,兩班倒,當一人開車時,另一人就在附近的麥當勞裡休息,兩人依次輪流。
每天晚上都能看見他們在麥當勞的暖光下,給遙遠的父母和孩子撥去電話。
他們說,麥當勞就像家裡的餐桌,能夠趴在上面計算一天的收成,也能夠連接到千裡之外的親情。
偶爾從電話透露的零散信息中,能夠聽得出,等掙夠了錢,他們打算回到老家做點小生意。
夜很深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味道比以往更濃了一些。
有人說,沒有見過一個城市凌晨的人,是不會真正了解一個城市的。當浮華散盡,當黑暗覆蓋了喧囂,這時,你才能看到隱藏在街頭巷尾,那份歸於寧靜之後的汗水與夢想。
我望著麥當勞裡那些睡得七扭八歪,因蜷縮而無法得到伸展的身體;看到他們蒼老的臉上,寫滿厚厚的疲憊,突然想起一句話,「吃過的苦,有一天都會變成甜的。」
03
在麥當勞裡還住著一群「受傷」的靈魂。
一名55歲的女性,因為長期受到丈夫的暴力虐待,無奈之下,選擇了這個更「安全」的地方。
還有一名孤獨的老人,因為老伴去世,無法獨自面對漫漫長夜,選擇了與這些「麥難民」相伴。
對於他們來說,暴力、孤獨要比夜宿街頭,從深夜坐到黎明要難捱得更多。
《萬箭穿心》裡有這樣一句臺詞:「道理簡單,想通它很容易。生活卻很複雜,容忍它卻不是易事。」
孤獨、恐懼、謾罵、捶打,這些日復一日的折磨其實藏在很多關門之後的家庭裡。若不是曠日持久的精神荒涼、壓力所迫,沒有誰願意在悽涼的午夜做一個無人問津的流浪者。
生活中,我們看見的,常常是大城市的明亮,處處繁華,高樓林立,給人以安全感。
但目之所見,並非城市的全部面貌。在繁華、喧鬧的背後,在許多我們看不到陰暗角落,其實很多如同紙片一樣的人生,被磨難、被困境、被歲月的種種所曲折。
而這些,在凌晨三點的麥當勞裡,隨處可見。
04
而這些,在凌晨三點的麥當勞裡,隨處可見。
2017年電視劇《深夜食堂》火的時候,一夕之間,所有讚譽加諸彼身,被認為是夜晚最暖心治癒的存在,它幫助一群在城市漂泊無依的人找到了暫時的靈魂歸宿。
但事實卻是深夜的街頭,填飽肚子、有一席落腳之地已屬難得,更不要提體面地坐在沙發上暢談人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麥當勞才是真實版本的深夜食堂,也正是那群「麥難民」們賦予了麥當勞新的含義。
它容得下身體,也容得下靈魂。不僅收留了那些為生活所迫無家可歸的人,也聚集了一群城市裡孤單的靈魂。
不管你是誰,無論你幾點走進那裡,都可以花上十幾塊錢,買到一份最廉價的溫暖,予生活以慰藉,予精神以療愈。
在這裡,任何時候都有暖黃色的燈光為你亮著,容你緩緩氣,吃飽一餐飯,再回頭和生活較勁。
這是我從深夜麥當勞裡看到脆弱而又鮮活的一面。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凌晨三點那些流浪者的存在,總以為自己是千千萬萬人群中最不幸的那一個,看到的也是別人過得比自己幸福、快樂。
所以,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看到兩種人,要麼拼了命地攀比、炫耀;要麼拼了命地抱怨和發洩情緒。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客觀的認清生活的真相——我們雖不是最幸福的那個人,但也絕不是最不幸的那一個。
當你在飯桌上,為飯菜的不合口而遷怒時,在麥當勞裡卻有一群人只能靠撿別人剩下的殘羹剩飯為生;
當你穿著一身名牌,在朋友圈裡炫耀時,在麥當勞裡還有一群人因生活的不堪重負,一次次落淚;
當你呼朋引伴,瀟灑度日時,在麥當勞的角落裡還有一群人已經被家庭拋棄很久了;
當你在抱怨生活不如意,隨意發洩情緒時,在麥當勞的裡還有一群人只因為疲憊一天之後能夠吃到廉價的炸雞,而心生竊喜。
這個世界上,有人身處高樓,有人住在深溝,有人光芒萬丈,也有人一身鏽,這永遠是一個不可逃脫的現實。
當你困頓、潦倒,對生活沮喪,感到患得患失的時候,也許你可以去凌晨的麥當勞看一看,那裡,或許會幫你找到對抗生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