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到底是怎樣被決定的?
BBC曾拍過一部意義非凡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來追尋決定人生的答案。
花費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最後所有的答案都指向了,紀錄片的開篇語:
「讓我帶一個孩子到七歲,以後隨你怎樣帶,隨他怎樣長,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已是註定。」
古語云:「三歲看七歲,七歲定終生」,同樣的道理。
孩子將來發展如何,關鍵在於早年教育培養出的性格。
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也曾說:
一定要正確塑造孩子的性格和最早期的習慣雛形,千萬不要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正因為小,潛意識裡形成的習慣,將會影響其一生。
只有早期孩子具備良好的習慣性格,以後的發展才會後勁足。
否則,即便天分過人,人生的下半場也可能平平淡淡。
以下這4種習慣徵兆,會阻礙孩子的長遠發展,父母們一定要儘早重視。
不能堅持,是成功的最大阻礙
央視《開講啦》舞臺上,武漢大學校長周葉中說:「人和人之間,最小的區別是智商,最大的區別在堅持。」
深以為然。
許多時候,人和人之間的差異,其實就源自兩點:堅持和不堅持。
前者背負壓力,卯足了勁兒,最終走向通往夢想的路;後者輕言放棄,一時輕鬆,可卻錯失了本可以擁有的精彩。
曾經陪孩子看過一部非常勵志的動畫短片。
小P是一隻身材矮小的狗,但是他小小的身體卻藏著大大的夢想:成為一隻合格的導盲犬。
導盲犬的選拔要求極高,天生有點矮小和笨拙的小P,總是把事情搞砸。
練習的時候,它每次都讓「主人」跌跟頭.
因為身材過於矮小,小P沒有辦法控制狗糧分配器,上課時也夠不到課桌。
但是,小P並沒有就此放棄,身高不夠,它就用鼻子控制按鈕。
它一次又一次地堅持練習,慢慢地,小P終於學會了提醒「主人」繞過障礙物。
但是在最後的考核中,小P還是不小心出了差錯,被趕出了訓練基地。
趴在窗戶上哭泣的小P,突然聽見身後傳來轟隆隆的聲音,一輛運土車眼看著就要撞上一位盲人小姐姐,危急之下,小P飛奔過去。
它拉住小姐姐的背包,迅速帶領小姐姐抵達安全的地方。
而這一幕,恰巧被導盲犬訓練師看到,小P終於如願以償,它戴上了導盲犬合格勳章。
事實上,小P是真實存在的,這隻萌哭無數人的拉布拉多,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所謂看似光鮮的成功背後,都離不開日積月累的堅持。
日本富士電視臺曾經推出一部福原愛的紀錄片。
紀錄片從4歲跟拍到28歲,記錄了這位天才桌球少女的成長軌跡。
福原愛曾問拍攝的導演,當初那麼多人,為什麼偏偏選擇拍她?
導演的回答耐人尋味。
第一次見到福原愛時,她正在練習回球,反覆打都不能順手。
5歲的福原愛一邊抽泣,一邊練習。直到所有選手都離開,拍攝也結束,她依舊沒有放棄。
導演的選擇,看似偶然,其實早有預兆。
因為導演堅信,能夠堅持的孩子,未來必將成就非凡。
對於孩子來說,堅持和放棄只是一瞬,但是堅持的種子在埋下的那一刻,就註定會影響一生。
負不起責任的孩子,就有擔不起的人生
列夫·託爾斯泰說:
「一個人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責任和擔當,他就缺乏自我負責的力量,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成才。
看過一期訪談節目。
30歲的小鄒不出去工作,靠著父母生活,老兩口處於被兒子拖垮的邊緣。
父母鼓勵也好,狠話刺激也罷,小鄒不為所動,說多了反倒氣急敗壞。
小鄒的頹廢和女友有關。
他初次戀愛,對女友有求必應,為了滿足攀比心,透支信用卡,甚至挪用公款。
可事發後,女友卻離開了。
小鄒遭遇打擊,搬回父母家裡,也不再願意出門。
令人咋舌的是,小鄒對自己的處境完全呈甩鍋狀態:
他痛恨女友無情無義,尋思著再次碰到要讓她好看;
他責怪父母安排太多,以致於現在沒能力做選擇;
他抱怨家人說話刻薄,所以乾脆自己什麼都不做。
三十歲的男人,依然猶如孩子一般推卸責任,遇到困難只會撒潑耍賴。
節目觀察員一針見血:你因為自己不開心,把所有人拖進你的戰場,讓他們對你負責。
人的天性都是趨利避害的,孩子也同樣如此,出現問題,本能反應就是躲在父母的羽翼下。
但是,過度的保護,會扼殺孩子的責任感。
父母教會孩子負責,他們才會直面遇到的困難,認真對待自己周圍的人和事。
父母捨得孩子負責,他們才能體會盡責任的樂趣,進而產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那些小時候不願意負責任的孩子,長大後也往往擔不起人生。
小時候怕吃苦,長大後要吃大苦
屠格涅夫說: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孩子年少時沉溺於甜,還是和吃苦相伴,會造就截然不同的命運。
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講述了一對親生兄弟的故事。
哥哥伊萬家境富裕,住著聯排別墅,政壇之路也走的穩紮穩打。
弟弟大衛生活窘迫、一事無成,賴以棲身的是一輛破舊的房車。
兩個人的性格也天差地別,哥哥有著極強的責任心和財富意識,即使身家千萬,依然對自己要求嚴苛。
弟弟個性散漫,不願意吃苦,很少有工作能堅持做下去,寧願空想抱怨,也不想踏實地謀生。
同樣的家庭,同樣的父母,甚至同樣的教育背景,卻有著天壤之別的人生。
成年後的結果,都能在童年時代追根溯源。
兄弟倆的差別,就藏在父母差異化的對待中。
哥哥起早貪黑,忙著打零工時,弟弟可以悠然地睡懶覺,享受準備好的早餐。
哥哥離家創業,積累第一桶金時,弟弟每天遊手好閒,百無聊賴地惡作劇。
哥哥童年可以說是忙碌而沉重的,但是,他所有吃過的苦,都鋪墊成了未來的路。
吃苦是一種能力,吃得了苦的孩子,不會有走不出去的困境。
吃苦中磨練出來的品質,會內化成身上的隱形財富。
梁啓超在給大女兒的信中寫道:「我想有志氣的孩子,總應該往吃苦路上走。」
父母捨得讓孩子吃現在的苦,孩子未來才能收穫真正的甜。
不懂感恩,未來的路越走越窄
作為父母,自然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磨鍊孩子的心志,開拓孩子的見識,但很多父母卻忽略了,培養孩子懂得愛、知感恩,也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環。
不懂感恩的孩子,不知道給予,只懂得索取,他們會把別人的付出看作常態。
一旦這種常態被打破,就容易抱怨、偏執乃至冷血。
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眼裡也只會看到自己,心裡記掛的全是利益,成為一個自私涼薄的人。
前輩講過一個故事。
兩年前,他手下來了個男孩,聰明乖巧,踏實肯幹,前輩心裡讚賞,手把手帶的頗為用心。
有時候,男孩項目出點狀況,前輩也多多提點,大有提攜他的意思。
果然,公司年終考核的時候,男孩各項排名靠前,晉升希望很大。
可出乎意料的是,晉升名單出來,男孩卻不在其中。
此後,男孩對前輩的態度明顯轉變,他對項目不再積極,出現問題,抱怨和推卸倒是越來越多。
前輩失望之餘,又暗自慶幸,索性對他敬而遠之,不再親近。
其實,男孩不在名單上,是因為公司要開拓新的市場,可還沒來得及和他談,他就自己斷絕了前程。
不懂感恩的人,永遠把觸角向外伸,他們不懂得珍惜,渾身充滿戾氣和抱怨,別人也只會離他越來越遠。
感恩的背後是寬容和良善,作為回饋,孩子也將收穫更多的溫暖和善意。
正如作家劉迎軒所說:
生命是一種回聲,你把最好的給予別人,就會從別人那裡獲得最好的,當我們學會了欣賞和感恩,就擁有了幸福和快樂。
教會孩子感恩,才會擁有越走越寬的人生。
俞敏洪說:
「培養孩子如同種樹,只有先在根上滋養他,然後以品德之養分來灌溉,孩子就能長得枝葉繁茂,離陽光更近一些。」
許多長大後難以改變的頑疾,都是小時候養育根基時的錯位。
不學會堅持,就看不到時間的力量;
不理解責任,就擔不起自己的人生;
不能夠吃苦,就會錯過生活的錘鍊;
不懂得感恩,就體驗不到人間的溫暖。
身為父母,與其費心矯正孩子的枝葉,不如從小用心培養孩子最根本的品質。
只有成長的根基深扎於地下,孩子未來才會擁有更廣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