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裡街道探索「潮汐停車」解決居民停車難

2020-12-20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白天白領停車上班,夜間居民入庫回家,這種潮汐式停車讓地處和平裡的老城區居民深感便利。近日,東城區和平裡街道探索老舊小區與周邊駐地單位停車場錯峰停車,首批50個共享車位向居民開放。

晚上七點半,家住和平裡社區的白領小餘將私家車停在一街之隔的雍和航星科技園,然後步行三分鐘到家。「好幾年了,終於是車位等人,而不是人找車位了。」小餘說。

航星園向和平裡社區居民開放50個共享車位,車位並不固定,有位即可停。

小餘所在的和平裡社區毗鄰北二環。今年9月以前,每天回家如何停車是他心頭的一件大事,「巷子裡、小區裡能停車的地兒都被見縫插針停滿了,每天下班回家都得『搶車位』。」

因為地處核心城區、空間逼仄,和平裡社區停車難久矣。和平裡是個大社區,常住居民共有600多輛機動車,但路側車位僅有280個,近400個車位缺口,居民之間常因搶車位而面紅耳赤。一街之隔的轄區央企單位雍和航星科技園,雖然白天高峰時有2000車次停放,但晚上6點白領們下班回家後,大把車位空餘了出來。

盤活存量、共商共建。今年,和平裡街道與航星園達成合作,首次嘗試採取「共享車位」模式,航星園與社區居民首批共享50個車位,18點以後下班居民將車停進園區停車場,早上8點之前再開出來,恰好與園區白領錯峰停車、共享車位。

今年9月起,這50個共享車位逐步向居民開放,不僅保證工作日有位可停,節假日、限號日期間,車主們也可以全天停放,並不額外繳費。為了探索共享停車長效機制,首批共享車位試運行4個月期間,航星園對車主進行綜合評估。「有了共享車位,每天回家再也不用犯愁了,上下班心情都好了!」和平裡社區車主王冉說。

共享車位只是和平裡街道解決停車難題的一種嘗試。眼下,街道通過挖潛路側車位,在地興居二巷、青年湖西裡、六鋪炕街東段共完成70個居民認證停車位,居民辦理車輛認證並按路側停車要求繳費,便可在此停車。

此外,在交通社區、七區社區、地壇社區等社區還成立了停車自管會,依託智能停車管理系統,讓文明停車成為自覺。

東城區城管委供圖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瑤

編輯:王雯淼

流程編輯 邰紹峰

相關焦點

  • 緩解居民停車難 東城崇外街道崇西社區探索「停車共享」
    人民網北京3月6日電(池夢蕊)居民的事居民議,居民的事居民定。位於東城崇外街道的崇西社區車位少,停車難成為了周邊居民的「心病」。為此,該小區居民還成立了停車自治會,經多方協調,居民長期以來的停車問題終於解決了。
  • 小區大樓"潮汐停車"模式探營[圖]
    東方網3月21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小區沒車位日益讓人頭疼,為此,不少小區推出了「潮汐式停車」解決此問題。何為「潮汐式停車」?說到底就是錯時互補,通過將轄區內樓宇與社區停車資源的整合,以此緩解鬧市「停車難」的問題。但看起來很美,實際操作卻並非一帆風順,常需要小區與樓宇相互體諒相互包容。自靜安區晶華園與共建單位創展大廈「互換停車」後,小區居民停車難的困境大大緩解。
  • 相城區元和街道議政代表傾聽居民建議,解決停車難題
    2017年8月,沈丹妮受聘成為元和街道的一名議政代表,在一次代表接待日與居民面對面交流中,檀香花園小區業主提出:檀香花園小區內的地面停車位不能滿足業主的停車問題,小區外圍路面停車
  • 「搶位大戰」循環上演,老舊小區「停車難」如何破解?
    內部挖掘空間潛力,外部整合周邊資源多地有關部門表示,破解老舊小區停車難,「兩手都要硬」:一方面,挖掘內部資源,通過盤整空地、重新施劃的方式增加停車位;另一方面,整合周邊公共區域,採取周邊區域設立「潮汐車位」等措施增加停車位。
  • 北京老官園花鳥魚蟲市場變身停車場 解決居民停車難
    央廣網北京5月13日消息(記者劉天思)日前,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紫竹院路南側的老官園花鳥魚蟲市場經過拆除整治,變身一座可容納450個車位的停車場,解決附近居民停車難的問題,進一步暢通地區路網血管,較大提升地區環境秩序。環境治理「頑疾」變身便民停車場,贏得周邊居民拍手點讚。
  • 深挖停車空間,規範停車秩序 寧波公安交警多管齊下緩解「停車難」
    亂停車大大減少了,社區道路通透性變強了。」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白鶴街道賀丞社區工作人員鄔先生說,如今漫步在王隘路、文景街、南演武街一帶,馬路邊整齊停車,馬路上有序行車,加上路邊鬱鬱蔥蔥的樹木,一切都讓人覺得心曠神怡。
  • 東城區新中西裡利用拆違空間解決停車難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作為一個停車難的老舊小區,東城區東直門街道新中西裡小區在拆除違法建設後規範停車管理,4月15日將正式落杆收費。東直門街道供圖據介紹,新中西裡小區位於東二環保利大廈東側,小區建於60年代,共計樓房21棟,佔地面積約44000平方米,常住居民1198戶,人口總數3929人,小區內住宅產權單位多達9個。小區建成年代早,規劃相對簡單,配套設施不齊全,道路老化、綠化面積少、停車位不足問題突出。
  • 廈門湖裡區江頭街道向地下要空間 破解小區停車難問題
    原標題:湖裡區江頭街道向地下要空間 破解小區停車難問題 湖裡區江頭街道創新探索破解小區停車難的途徑。圖為金尚小區廣場。 「金尚小區要建地下停車場啦!」最近,一則喜訊在湖裡區江頭街道金尚小區傳開,居民們期盼已久的金尚小區地下停車場建設項目已經啟動,這意味著這個民生難題即將得以解決。當然,這個項目的啟動意義非凡,它不僅是全市探索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破局的一次創新,更是湖裡區深化小區治理,提升城區精細化管理的生動實踐。
  • 居民停車難求助「12345」,八角南裡立體停車樓預計年內投用
    作為一處典型的老舊小區,停車問題是困擾居民的一塊「心病」,為了回應居民訴求,八角街道聯合社區、物業以及區相關委辦局,決定將地面停車區升級改造為立體停車樓,增加小區停車位數量,緩解供需矛盾。八角街道八角南裡 徐浩然 攝資料圖呼 小區停車難 居民求助市民熱線八角南裡是一個典型的老舊小區,現有居民2300多戶。
  • 豫園"新增"700個停車位 成解決老城廂停車難範本
    原標題:豫園區域「新增」700個停車位  4月21日消息:80%二級以下舊裡的豫園街道老城區,一直飽受停車難問題的困擾,有居民為了讓自己的轎車有個容身之處,每晚來回徒步40分鐘尋找停車場。
  • 解決停車難 滬小區周邊停車資源對外錯時共享-停車設施 停車收費...
    今年本報夏令熱線刊登了關於「錯時停車」的系列報導,引起讀者廣泛關注。本報的調查問卷顯示,儘管小區停車難已成為普遍現象,但探索中的「錯時停車」卻叫好不叫座,主要原因就是不方便。「政府部門應制定相關意見,推動小區周邊停車場對外錯時開放」,採訪中,不少市民這樣表示。  如今,這一呼聲最高的民意,終於邁向了落實。
  • 「五證不合一」居民停車難享優惠
    居民稱,房本或車牌號非本人,無法做到「五證合一」;居委會表示,實施胡同規劃自治停車位解決難題●我要投訴「五證合一」難住居民優惠停車市民張女士:我的車牌號是租用親戚的,行駛證上不是本人姓名,所以無法做到「五證合一」。
  • 寧波市推行智慧停車模式緩解「停車難」
    今年來,寧波市城管局聚焦民生實事,積極探索智慧停車新模式,多舉措破解城市「停車難」困境,不斷提升市民群眾停車的便捷度和獲得感。持續挖掘道路停車泊位資源。按照「規範設置、嚴加管理」原則,逐步擴大道路泊位收費區域範圍。
  • 豫園區域「新增」700個停車位 成解決老城廂停車難範本
    原標題:豫園區域「新增」700個停車位  東方網4月21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80%二級以下舊裡的豫園街道老城區,一直飽受停車難問題的困擾,有居民為了讓自己的轎車有個容身之處,每晚來回徒步40分鐘尋找停車場。
  • 解決周邊居民停車難!北京海澱馬連窪東王莊村建起免費停車場
    今天(10月22日)上午,海澱區馬連窪東王莊村新竣工的100多個機動車位開放,免費給居民使用,這是海澱區城中村中建起的最大免費停車場。今年5月起,通過整理荒地、植綠補綠,東王莊村西側空地設置機動車停車位約140個,新建自行車停車棚4個,可容納300餘輛自行車同時停放,讓周邊居民的停車難問題得到解決。記者上午來到東王莊村西,3萬平方米波斯菊花海環繞著上千平方米的公共停車位,穿越花海,一輛輛小轎車魚貫而入。旁邊,新建成的停車棚裡自行車、電動車整齊排放。
  • 12345大數據披露:北京這些街鄉治理停車難成效亮眼
    從 12345 治理指數看,「停車難」問題治理成效排在前10名的街鄉鎮是:東直門街道、龐各莊鎮、什剎海街道、廣內街道、和平裡街道、德勝街道、方莊地區、展覽路街道、天宮院街道及太平橋街道。德勝街道投訴「逼」出全域停車自治模式「以前,12345市民熱線投訴排名,無論是全市還是在區裡,德勝街道都『倒數』。去年底至今年初,每月熱線投訴四五百件,其中一多半都是反映停車難。」
  • 解決停車難、行車難,無錫有新動作
    眼下,全市正在進行老舊小區改造和道路環境提升整治,在疏解「腸梗阻」時,凸顯的停車難問題也亟待解決。日前,記者從新吳、惠山等區獲悉,他們通過多效管理,保障停車秩序,讓停車難,亂停車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今天,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去看看新吳和惠山等區是如何通過多效管理保障停車秩序讓停車難、亂停車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Problems
  • 小南莊社區居民自治破解「停車難」
    停車難,是許多老舊小區的「痛點」。但海澱街道小南莊社區,自從去年成立停車管理自治委員會以來,不僅進出的車輛有序了,鄰裡之間的關係和諧了,甚至一年過去了,—個院子811戶居民,因此受益,全員開始「分紅」。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近日,記者走進小南莊社區一探究竟。
  • 豐臺區編制發布停車精細化管理指引——探索老舊小區停車管理新路子
    在整合資源方面,與周邊單位、經營性停車設施、公共停車場合作,推廣雙向錯時停放。公共停車場通常設置在商業區及小區外部的底商區域,2019年公共停車場已年審322個,備案車位數74158個,同時新增停車場35個,車位數達9894個,錯時停放潛力巨大,效果明顯,有效解決周邊部分小區內部、對外經營商業區的停車難問題。
  • 龍翔路老舊小區停車難,居民建議騰退空地能否建個停車場
    路側施劃斜列停車位,設置立體停車設施,拆除地鎖……為了解決龍翔路兩側老舊小區停車問題,街道社區想了各種招兒,可停車資源仍捉襟見肘,居民眼巴巴盯著拆遷騰退後的一大片空地,希望空地上規劃的公園能夠配建停車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