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果殼電子軟體副總裁於海東的個人分享,授權雷科技獨家發布。果殼電子是中國最早的智能手錶廠商,並且推出了第一代智能圓表。於海東先生本人先後在盛大、微軟從事軟體研發和管理工作,具有豐富的經驗。需要說明的本文僅代表其個人觀點,與果殼電子無關。
Apple Watch 終於到手了。針對它的外觀設計、材料、硬體規格、功耗、發售政策等都有無數話題,筆者出於職業習慣更關注 Apple Watch 在應用開發和軟體生態方面的規劃。無論積極還是穩重,蘋果在 Apple Watch 上表現出的理念必會對可穿戴行業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即使 Watch 計算器,也必須和 iPhone 連接才能運行
包括 Android Wear 在內的大多數智能手錶系統,雖然應用安裝也是由手機端完成,但並不總要求手機端必須有個客戶端,第三方應用如計算器、小遊戲這類「單機」程序,在 Watch 上安裝後在手機端是不留下任何痕跡的,至少運行時不要求手機和 Watch 必須保持同步。
而 Apple Watch 則毫無商量餘地的要求第三方 Watch 應用必須連接手機才能運行。
Apple Watch 上最簡單的 2048 遊戲,如果與 iPhone 的連接斷開,也無法啟動
Apple Watch 的應用開發本質上是 iOS 開發。第三方 Watch App(準確稱呼是 WatchKit App,為行文簡潔稱 Watch App,下同)的代碼是在 iPhone 端運行的,連動畫等 Watch App 資源都是由 iPhone 端在 Watch App 運行時遠程傳送。對第三方應用來說 Apple Watch 不像一個獨立硬體,更接近 iPhone 的另一套顯示和 I/O 模塊。每個 Watch App 必須藉助 iPhone 端的 Watch Extension App 才能工作,兩者間通過 WatchKit 這個中間層保持同步。Watch App 和 WatchKit Extension App 之間的關係有點類似網頁前端和後臺服務端,Apple Watch 本地只有 Storyboard(負責 UI 顯示和界面跳轉邏輯)和部分資源(例如靜態圖片),而完整的程序代碼和動畫都是保存在 iPhone 端的(因此啟動 Watch 端應用時,如碰到動畫,往往會有一點延遲才顯示)。
大部分 Watch App,五官(輸入/輸出)在 Apple Watch 端,大腦(代碼)在 iPhone 端
由於代碼和動畫資源保存在 iPhone 端,無論是新開啟,還是從錶盤返回當前應用,都會延遲一會才出現應用界面
由此,即使是一個最簡單的 Watch 計算器程序,也必須有一個 iPhone 客戶端,於是會出現這樣略顯滑稽的事:開發者其實只想做一個單機版 Watch 應用,但 iPhone 上仍然得有「服務端」,即使這個「服務端」在 iPhone 用戶看來不具備任何實際功能。
這個 Apple Watch 計算器,iPhone 部分沒有實際功能。蘋果可學習 Android Wear,將這類應用在手機端的可視化界面隱去
PS:在 APP Store 中,因 Apple Watch 而新開發的軟體中,計算器程序是最多的。Watch App 從運行機制上更像是 iOS 應用的一個 Widget,本質上跟 iPhone 鎖屏界面的「今天」(Today)沒有區別,它們的開發思路和運行模式也很接近,Today 和 Watch APP 都屬於 iOS 中 Extension 開發。蘋果自己也強調,Apple Watch 開發的基本要求是「模糊硬體和軟體的界限」,即 Apple Watch 儘管是個物理上獨立的設備,但邏輯上更像 iPhone 的第二屏幕,Watch App 的行為完全受 iPhone 端控制。我們很難想像,一個被承載下一代移動網際網路希望的設備,一舉一動都必須由智慧型手機決定。我們寧可相信,目前這只是權益之計,隨著可穿戴設備應用類型越來越有別於手機,可穿戴設備的的續航和網絡連接能力更強大(例如藍牙 4.2),可穿戴設備最終能擺脫手機無微不至的「呵護」。
二、Watch Store 其實是 Apple Store 的子集
Apple 在 iPhone 上提供了獨立的 Apple Watch 管理界面。「我的手錶」相當於 iPhone 的「設置」,「搜索」和「精選」則對應著 iPhone 的 APP Store(這裡把 Watch 的應用商店簡稱「 Watch Store 」)。
Apple Watch 設置 VS. iPhone 設置
Watch Store VS. APP Store
在 iPhone 上,Watch Store 其實是 APP Store 的一個子集,以微信為例,iPhone 的 APP Store 和 Watch Store 中看到的其實是同一個東西,不過是所顯示內容排版有所區別而已。Watch Store 的實質,就是過濾那些 App Store 中不支持 Apple Watch 的應用。
左邊是 Watch Store 中的微信,右邊是 App Store 中的,兩者其實是一個東西
未來 Apple Watch 應用的分發途徑是否始終集中在 iPhone,非常值得關注。App Store@iPhone àApple Watch 的關係,頗有些類似當年 iTunes@PC àiPod 的關係,都是藉助遠程設備來完成內容到硬體的分發。iTunes 作為內容分發途徑最終與硬體設備(iTouch、iPhone 等)合二為一。這個局面是否會在 Apple Watch 上發生值得重點關注——屏幕小,輸入難在不久的未來是可以克服的,立體投影、手勢輸入甚至虛擬實境,都並非空中樓閣。說到底,這既是技術問題,更是平臺發展重點的選擇。三、Watch APP 的安裝分兩步
每個第三方 Apple Watch 應用都被分為兩個部分:Watch App(運行於 Apple Watch 上)和WatchKit Extension(運行於 iPhone 上)。一個支持 Apple Watch 的應用(以網易新聞為例)的安裝過程如下,第一步,從 APP Store/Watch Store 上下載並在 iPhone 上安裝,包括了 iPhone 版網易新聞,和專為 Apple Watch 準備的網易新聞 WatchKit Extension(內含代碼和相關程序資源如圖片等);第二步,由 iPhone 將網易新聞的 Watch App 部分推送到 Apple Watch 端(即在 Watch 端的「安裝」)。
Watch App 的安裝,無法從 Watch 端操作,必須先安裝在 iPhone 上,再推送到 Watch 端
如果用戶選擇從 iPhone 的 APP Store 下載安裝支持 Apple Watch 的應用,則不會自動執行第二步(在 iPhone 設置中可改成自動執行),用戶需要到「我的手錶」中人為再向 Apple Watch 上「安裝」該 Watch APP;當用戶從 Watch Store 中下載,第一步執行完成後會自動執行第二步。用戶可以在「我的手錶」中「卸載」 Watch APP,此時 iPhone 端的應用並不受影響,WatchKit Extension 也仍然保留,隨時可以重新推送到 Watch 端「重裝」。
左:Apple Watch 應用管理界面,僅顯示支持 Apple Watch 的應用;右:iPhone 上所有應用的管理界面
左:對第三方 Apple Watch 應用的管理,最多僅有 2 個可選,是否在 Watch 上顯示應用、是否顯示快捷視圖(Glance,如應用未開發 Glance,則不顯示此項);右:iPhone 設置中應用的權限管理
和分發途徑類似,Apple Watch 應用的安裝過程也體現了 Apple Watch 對智慧型手機的依賴程度,如果未來分發途徑能夠落地到可穿戴設備自身,安裝過程自然也就無需手機代理了。四、Glance(快捷視圖):Widget 的 Widget
在 Apple Watch 上,有三種應用的展現方式:Glance、Notification 和 Watch APP。
Glance 在 Apple Watch 上被翻譯為「快捷視圖」。如果說 Watch App 是 iPhone 應用的 Widget,那麼 Glance 就是 Watch App 的 Widget。Glance 主要用於顯示無需用戶交互的只讀信息(個別系統 Glance 如心率、電池電量等除外),所有 Widget 的內容只能是一屏(即不會出現滾動條)。開發者可選擇不為應用設計 Glance,用戶可在 iPhone 上「我的手錶」中選擇關閉應用的 Glance。
幾個典型的 Glance 效果。類似航班、股票、體育比賽比分、歌詞等實時信息更適合
特殊系統 Glance 如連接狀態、心率測試、電量,它們沒有對應的 Watch App(或可以說是特殊形式的 Watch App),可以進行交互操作(第三方 Glance 只顯示內容,無交互功能)
不太能夠理解的是,用戶正在關注的當前 Glance,在滅屏後(用戶手腕出於非抬手狀態)一段時間會變成後臺運行,重新亮屏後必須重新手動調出,進入錶盤界面à向上劃,沒有快捷進入方式。
Glance 體現了蘋果對 Apple Watch 當前核心功能的定位:更加極致的利用碎片時間。而對碎片時間的良好利用,正是智慧型手機當初從 PC 搶走風頭的關鍵因素。只是希望蘋果未來能提供更加方便的 Glance 調出方式,最好是抬手即可顯示。畢竟如果還有工夫用另一隻手,何不拿起手機?五、Notification(通知):iPhone 的第二通知欄
相比 Glance 的只讀,Notification 則提供了簡單的交互功能,有些像手機端上的通知欄消息,而且功能更加豐富。當 iPhone 向 Apple Watch 發出一條 Notification 後,首先給用戶顯示的是類似標題的 Short look 界面,顯示由哪個應用發出。如果用戶保持抬手狀態,則自動進入詳情界面(Long look Notification)。每個詳情界面包括標題、消息內容和最多四個自定義按鈕(例如回復、接受)和一個系統定義的「關閉」按鈕。
Notification 的兩種方式: Short look 界面(只讀)、Long look 界面(可以進行簡單交互,如回復預設的文本、語音、圖標)
用戶如果沒有實時去看 Notification,可以在錶盤界面下拉,看歷史記錄,點擊其中一條進入 Long look 界面
Notification 與 Glance 一樣,也是對碎片時間利用的進一步挖掘。私以為 Notification 比 Glance 的設計更加體貼,單手即可看到消息詳情。Apple Watch 的開發文檔提到用戶看到 Short look 界面後,如果選擇垂下手腕,不會進入 Long look 界面,然而在實際體驗中,Short look 轉為 Long look 界面的速度非常快,基本沒有機會讓用戶中斷顯示。也許蘋果應該允許開發者自定義 Short look 顯示的時間長度。六、Watch App:為小屏交互極盡所能
Watch App 支持較為完整的交互方式,與我們習慣的行動裝置應用界面類似。只是相比 iPhone 應用它支持的控制項要少得多,例如不支持文本輸入、單選框和複選框等。
地圖、收音、網購
單詞、賽車遊戲、新聞
郵件、視頻、幼教遊戲
社交、運動、健身
為解決 Watch App 屏幕小的不足,提供更多可交互方式,Apple Watch 提供了多種交互操作手段。
1.立體利用屏幕面積——Force Touch
當用戶用力按應用界面的任何部分,會自動調出浮於當前界面之上菜單,提供 1~4 個按鈕,數量取決於開發者,如當前界面沒有提供按鈕,則用戶用力按後,屏幕後會微微「抖」一下,表明 Force Touch 動作有效但當前界面無菜單可調。有些應用在需要執行 Force Touch 的界面上有文字提示,但也有很多沒有告知,用戶只能一個個試(私以為,對當前界面 Force Touch 是否有效,蘋果可以提供顯性的系統提醒方式而不是交給開發者)。目前由於 Apple Watch 開發對大部分開發者都是新事物,故應用採用 Force Touch 的比例不算高,界面上貼心的提醒也嫌不足。
系統鬧鐘界面,會提醒用戶激活 Force Touch(設計比較奇怪,只彈出一個按鈕,不如直接在界面上放更省事,可能是為了 Apple Watch 支持 Force Touch 的示例)
在線筆記應用,界面上沒有提醒,用戶很可能不知道在這個界面可激活 Force Touch
秒表界面,也沒有提醒;激活Force Touch調出4個按鈕,是非常節省屏幕空間的設計
2. 返回上一級界面——向右劃
Apple Watch 上界面與界面的關係有兩類,一類是並列的「兄弟關係」,一類是層級的「父子關係」。對於前者,左右滑動屏幕即可切換,而後者,則從左向右划動可返回上級界面。這樣的好處是節省了屏幕空間,無需在屏幕上設置一個「返回」按鈕。
左圖:並列關係排列,底部有當前位置標識點(注意這是 Watch App 而不是 Glance,初次使用時容易弄混);右圖:層級關係,可從左向右划動返回上一級
3.與 iPhone 的無縫切換——Hand-off
在 Watch App 上還體現了蘋果在 iOS 8 和 OS X Yosemite 上開始推廣的「 Hand-Off 」的思路(可理解成無縫在設備間切換任務)。如在 Apple Watch 端啟動 Siri(長按數碼錶冠),當 Watch 端無法完成某些操作如網頁瀏覽、電商的下單時,就會提示用戶到 iPhone 端繼續,此時 iPhone 端會自動準備好後續任務界面;在 Watch 端閱讀簡訊或看新聞後試圖進行文字輸入,也可以通過 Hand-off ,此時 iPhone 端會自動進入文本輸入狀態。
在 Watch 端無法完成的某些操作(操作時 iPhone 需處於鎖屏狀態),然後在鎖屏界面點擊左下角的 Safari 瀏覽器圖標,未完成的任務將自動在 iPhone 端展開
另一個 Hand-off 實例:在 Watch 的新聞客戶端上閱讀某條新聞,點擊評論按鈕,在 iPhone 的鎖屏界面左下角會出現 iPhone 應用的圖標,點擊後自動在 iPhone 上打開對應新聞供評論
為便於理解 Watch App、Notification 和 Glance 的區別和聯繫,筆者特歸納了如下表格:
總的來說蘋果對 Watch App 的用戶體驗絞盡腦汁。然而,對第三方應用來說,數碼錶冠的限制使用(無法進行放大操作,只能用於瀏覽時頁面的上下滑動)、Watch App 無法控制 iPhone 端服務(系統 Watch App 可以)、Watch App 必須連接 iPhone 才能運行等因素,都極大限制了第三方開發者的想像空間。希望這是蘋果在新事物上的謹慎之舉,隨著對可穿戴設備使用場景的不斷挖掘,這些限制能逐步解除,或提供替代方案。七、Apple Watch數量足夠,品質待提高
Apple Watch 於 4 月 24 日發布後,截止 5 月 5 日,在 APP Store 中共有 4159 個蘋果手錶 App,而早出現半年多的 Android Wear 目前只有 2310 個。
再來看主要的國內移動應用。筆者從四大應用市場(騰訊、百度(含 91 和百度)、360、豌豆莢)上綜合排名靠前的選了 15 個,其中 8 個在蘋果 App Store 上提供了對 Apple Watch 的支持,如果剔除 4 個不適用 Apple Watch 的系統工具(兩個手機安全工具、 WiFi 萬能鑰匙、搜狗輸入法),則 11 個中有 8 個支持( 73% ),剩餘 3 個估計也很快會提供對 Apple Watch 的支持。
其他常見應用大類,包括主題壁紙、閱讀、社交通訊、拍攝美化、影音、生活、理財購物、辦公學習、資訊閱讀、旅遊出行,在 4 月 24 日前後很多都針對 Apple Watch 進行了升級支持,不再贅述。
相較而言,Android Wear 由於沒有針對國內銷售的可穿戴設備授權,除了微信有 Android Wear 試水版本,其他國內主流應用基本沒有提供對 Android Wear 的支持。
個人以為,當前大部分 Apple Watch 應用還鮮有讓人眼前一亮的設計,畢竟絕大部分都是手機應用的簡單擴展,說是應景之作並不為過。畢竟可穿戴設備和手機的區別絕非簡單的體積縮小,前者重感知、強調語音、手勢、心率等生物信號交互方式;後者重計算,強調觸屏、實鍵等機電方式交互。長期習慣手機開發的人們需要一段時間去吃透可穿戴設備的特點,而且蘋果也會繼續優化 iOS 對於 Apple Watch 的支持。那些適合可穿戴設備的應用類型例如健康、運動、遙控、行動支付等類型值得期待。八、Apple Watch應用類別簡析:身、手、鑰、交、錢
1.「身」——身體特徵記錄跟蹤
包括運動、健康、醫療三個方面。這是所有可穿戴設備廠商最看重的、最能體現出與智慧型手機不同的功能。蘋果 HealthKit 和 ResearchKit 也為 Apple Watch 在這方面做好了平臺的準備。這類應用的前景,更多取決於設備硬體傳感器的品質、應用的算法及數據後臺,已不屬於本文的討論範疇,故不展開,有機會專門另文討論。
Apple Watch 上系統自帶和第三方應用提供了不少健身和運動功能
2.「手」——智慧型手機助手
目前,4000 多個 Apple Watch 應用,絕大部分屬於此。包括三大類。第一類:手機端應用的小屏瘦身版,以信息類為主(如新聞、閱讀、天氣、部分小遊戲、股票、IM 和郵件工具等),這類應用核心功能多與 iPhone 端重合且做了精簡(如微信朋友圈,只能看原創內容不顯示連結轉發),大都是作為不方便用手機時的替代品,它們更多體現了移動應用廠商對新事物表面積極的態度,對生態圈的貢獻可能體現在應用數量而不是用戶粘性上。
第二類:iPhone 的遠程輔助工具,需 iPhone 和 Apple Watch 協同工作,比如 Apple Watch 版 PowerPoint 就與 iOS 版沒有功能重合,只用來遙控 iPhone 端 PPT 的播放(當 iPhone 連接投影儀時,Apple Watch 就可以取代遙控雷射筆)。其他類似的應用有 Apple Watch 端進行音樂遙控播放、系統自帶的遠程相機和藍牙撥號、手機電筒功能遙控等。第二類應用會比較有意思,總數的佔比也應該會不斷提高,但畢竟它們只是對 iPhone 現有功能的再挖掘,對生態圈的貢獻更多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第三類:手機應用的「快捷鍵/收藏夾」和第二屏幕。如地圖導航,在手機端設定好家和單位的地址,則在 Watch 端直接點擊「家」或「單位」,Watch 上就開始顯示導航信息;電商應用,可在 Watch 端進行諸如語音搜索商品並顯示、快捷顯示待收貨信息等。在線音樂和廣播應用、視頻,Watch 應用更多是作為收藏夾出現的。這類應用,兼顧了前兩類應用的特點,功能上挖掘的餘地可能會超過前兩者。但總的來說,三類「手機助手」只是手機端應用的橫向擴展而非縱向進化,對生態圈的貢獻更多體現在量而非質。
3.「遙」——遙控/鑰匙
Apple Watch 除了前面介紹的遙控 iPhone 手機的拍照、閃光燈、電話、音樂播放等,還能夠遙控 iMac 電腦上的 iTunes。
將 Apple Watch 與 Mac 電腦配對後就可以遙控播放音樂了
更進一步,則是可以遙控電視。除了蘋果自家的 Apple TV,理論上其他智能電視也是可以讓 Apple Watch 提供遙控支持的。在智能家居廠商合作後,讓 Apple Watch 進行諸如門鎖遙控和檢查也是值得期待的體驗。
Apple Watch 遙控 Apple TV 和智能門鎖
蘋果 CarPlay,也為 Apple Watch 與汽車的結合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已知的有蘋果與寶馬、特斯拉的合作。
Apple Watch 遙控寶馬和特斯拉
遙控和鑰匙(身份識別)是可穿戴生態圈壯大的另一大發展空間。它讓可穿戴設備有機會成為物聯網的入口(身份識別和指令輸入),正如智慧型手機作為移動網際網路的入口才形成完整生態的。傳統移動網際網路生態,更多是抽象的信息和服務的整合,主要是軟體層面工作;而物聯網更多是硬體實體設備間的整合,所以有太多工作要做,不是簡單的提供軟體接口就能成功。值得期待,但肯定不會一帆風順。
4.「交」——用圖形化的身體信號進行社交
雙擊側邊鍵,會調出預設的聯繫人(iPhone 上設置,至多 12 個),然後就可以使用 Digital Touch 與之進行點對點的溝通,只是傳遞的內容並非語音或文字等傳統抽象信息,而是手指點擊、划動甚至是手指尖傳遞出的心跳等生物信號「圖形化」後的形象內容。蘋果對 Digital Touch 的宣傳力度、沒有將之做成一個簡單的應用而是專享側邊鍵,都說明蘋果是希望將之作為社交新方式來推廣的。想像空間很大:人體在不同時間、不同狀態下的生物信號都不同,對應的圖形也自然不同;除了人類,讓寵物也參與其中,也許也會流行。總之,這個想法很特別,但光靠蘋果玩不轉,如何讓第三方積極開發者參與到 Digital Touch 的分享和推廣,是重點。
5.「錢」——兼容 Apple Pay 的支付功能
Apple Watch 內集成了 NFC 晶片,因此在兼容 Apple Pay 的 POS 機上可以進行刷卡操作。目前國內商家尚未支持此功能。
行動支付一直有兩大門派,NFC 這樣的硬體支付,還有類似蘋果 Passbook、微信和支付寶等軟體支付。前者是電信運營商、發卡單位(銀行、公交等)傳統行業主推,後者是網際網路企業主推。Apple Watch 同時支持這兩種模式,因此在可穿戴設備上哪種到底哪個會佔上風,非常值得關注。九、與 iPhone 連接配對穩定性待提升
某種程度上,智能手錶是一種重連接、輕運算的設備。Apple Watch 與 iPhone 極深度整合,保持連接和配對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然後筆者在使用中至少遇到兩次嚴重問題。
1.Watch App 安裝因連接意外中斷失敗,產生應用「殘骸」
該情況發生後,在 Apple Watch 的主界面,安裝失敗的應用圖標是一個空白的圓圈,使用數碼錶冠或單擊均無法進入該應用,此時在 iPhone 端我的手錶\應用布局,已無法進入了。可惜未及截圖。
發生該問題時,在 iPhone 上就無法進入此界面了
2. 解除綁定後重啟 Apple Watch 失敗
由於上述問題,當筆者試圖在 iPhone 端解除 Apple Watch 與手機的綁定,也許是操作問題,重新啟動 Apple Watch 過程中,始終出現如圖的提示。用蘋果官網介紹的同時按數碼錶冠和側鍵的方式重啟,也無效。
此問題並非筆者一人碰到,見到有論壇中 Apple Watch 用戶反映同樣問題,也是綁定、解綁過程中出現
智能可穿戴設備不像 PC 和智慧型手機,計算和存儲不再是核心功能。Apple Watch 不允許第三方應用單機模式運行,雖說略有不便,倒也可以起到引導開發潮流的作用(小屏幕的手錶上單機應用的體驗比不上手機和 PC,數量過多不是蘋果樂見的)。可穿戴設備現在需要時刻連接智慧型手機,未來可能需要實時連接雲服務和雲存儲。連接穩定迅速、數據傳輸可靠、斷開後能及時恢復、連接異常時能夠及時提醒用戶、數據同步出現問題時能夠有多種處理方式,都是蘋果需要繼續優化的。像上面的問題 1 和 2,個人以為就是 Apple Watch 與 iPhone 捆綁過緊、前者的健康過多依賴於兩者的實時同步所致。凡事有利有弊,蘋果既然選擇了將手機和 Watch 深度捆綁,就有責任杜絕類似問題,特別是第 2 個,任誰都無法忍受純軟體問題就得返修的遭遇。
十、完美的 iOS 兼容性,或限制可穿戴應用開發
作為凝聚了蘋果數年精心籌備的產品,Apple Watch 作為一個產品,表現出了足夠優秀的品質,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例如遠程相機的體驗就很好,甚至可以在 Watch 端遙控進行對焦和測光,Watch 端的預覽界面和快門幾乎沒有延時,說明藍牙協議非常穩定和高效。用戶體驗方面,非常講究根據用戶場景智能設定消息提醒或應用的展現方式,Watch 是否佩戴在手上、用戶是否在抬手看表、用戶是否在用 iPhone,Watch 端的內容都是有區別的。
蘋果對於 Apple Watch 開發的態度是:blursthe boundaries between physical object and software……contributeto experience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feeling indistinguishable,即模糊 iPhone 和 Apple Watch 軟硬體在物理上的隔離,將兩者視作邏輯上的統一體。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龐大的存量 iOS 應用,能夠用儘可能少的開發代價,很迅速的完成對 Apple Watch 的支持,畢竟為 iOS 應用增加一個「 Widget 」遠比為一個獨立設備全新開發新應用,方便許多。
然而具體到開發可穿戴設備應用,蘋果還是略顯保守,對開發者限制過多了。
1.數碼錶冠的放大操作只支持系統應用
對於第三方應用數碼錶冠只能作為縱向瀏覽時的滾輪,非常雞肋。由於 Apple Watch 不支持多點觸控,第三方應用如地圖、導航、照片、閱讀等非文本信息的瀏覽受限很大,也沒有機會採用 Apple Watch 棋盤狀應用圖標那樣更靈活和複雜的布局。
數碼錶冠在縮放效果體驗上是很精巧甚至驚豔的設計,第三方應用只能幹看
2.第三方應用無法訪問心率傳感器
目前只有系統自帶的運動應用能夠訪問心率傳感器,可以理解(降低耗電和保護用戶隱私),卻讓開發者遺憾。
Nike Running,為不能訪問心率傳感器而委屈
3.只有系統 Watch App 能啟動 iPhone 端服務
例如遠程相機和地圖。Apple Watch 端應用的運行,很多時候需要 iPhone 端開啟相關服務,然而第三方 Watch App 沒有權限這麼做,用戶必須先運行 iPhone 端應用再轉身去操作 Watch 端,使用體驗不佳——用戶選擇使用 Watch 的場景,很多時候正是因為不方便操作手機。
Apple Watch 上類似體驗非常不好,其實這些應用在 iPhone 上都登錄過,只是此時在 iPhone 上運行罷了
4.iPhone 端應用無法管理 Watch App
Watch App 只能在「我的手錶」中管理。按理說,Watch App 是 iPhone 端應用的「子女」,但開發者卻「有權力生,沒資格管」,只能由用戶設定是否進行消息提醒(Notification)和開啟快捷視圖(Glance)。
同樣是 Watch 端社交應用,系統應用設置項的豐富程度遠超第三方應用
5.不允許第三方應用脫離 iPhone 工作
既然 Apple Watch 可以獨立運行諸如心率、音樂播放、健身等應用,第三方應用必須與 iPhone 保持連接才能運行的設計就很難得到開發者的支持了。離開 iPhone 運行,並非一定無法獲得聯網和數據傳輸功能,Apple Watch 其實是有 WiFi 的(第三方應用無法自己調用,必須 iPhone 決定何時、如何使用 WiFi ),藍牙 4.1 以後也支持直接連入網際網路,Apple Watch 的 NFC 也有數據交換功能。前述的 Apple Watch 五大應用類型(身手鑰交錢),「身」和「錢」並不需要手機時刻參與,「鑰」如果是藍牙連接其實也無需手機中轉。當前這種設計會壓縮很多應用的發揮空間。
6.過分追求「作業系統智能主導」
Apple Watch 亮滅屏的時間完全由系統跟據手腕狀態控制;消息是否提醒及 Short look 界面顯示的時機完全由系統根據手腕狀態、是否戴表和手機是否使用中決定;快捷界面(Glance)無法鎖定成默認界面,必須由用戶先切換到錶盤界面,然後手動進入,與 Glance 的設計初衷有些矛盾,這些都讓第三方應用的發揮空間受限。
蘋果似乎太看重「存量資源」了。遙想本世紀初,智慧型手機草創階段,微軟作為 PC 時代的壟斷者,在行動裝置上的布局其實很早,但 Windows Mobile 怎麼看都是 Windows 的縮小版,特別是互動設計和應用的發布渠道,都充滿了 PC 的定勢思維。iPhone 作為後來者,蘋果在交互方面突出觸屏而非實體鍵盤,在應用推廣渠道方面革新的採用了應用商店,一舉後來居上,讓有先發優勢的諾基亞和微軟甘拜下風。當初的 iPhone,根本沒有遷就 PC 存量資源的顧慮,而微軟有,這就是雙方攻守易位的根本原因——產業的革新,往往來自邊緣企業而非壟斷企業,這是多次發生的歷史規律。多年後的今天,蘋果處在微軟當初的位置,讓 Apple Watch 帶有更多繼承性而非革新性,意料之中,卻是希望之外,稱之為 iOS Watch 更為恰當。Apple Watch 走了「先存量、再增量」的思路,雖屬人之常情,卻未必是行業之幸。但願後續的升級,能夠讓 Watch App 開發者的空間更大。可穿戴生態圈與智慧型手機生態圈有很大交集,但絕不會是後者的子集。
本文僅代表於海東個人觀點,不能代表其所在公司任何立場。
本文是果殼電子軟體副總裁於海東的個人分享,授權雷科技獨家發布。果殼電子是中國最早的智能手錶廠商,並且推出了第一代智能圓表。於海東先生本人先後在盛大、微軟從事軟體研發和管理工作,具有豐富的經驗。需要說明的本文僅代表其個人觀點,與果殼電子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