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漸漸冷淡的物質社會裡,保持著最濃烈的人情溫暖的就是鄉村了。
受鄉村空間分散、整體面積小等因素的影響,村民們「抬頭不見低頭見」,家與家之間聯繫特別緊密,「遠親不如近鄰」在農村也是客觀存在。
古時候的村莊通常由大家庭組成,如李家村、汪家村等。從最初的近親結婚,到與外來者結合,這種形式延續下來,最終形成了一種最初血脈相同的關係。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血緣關係也漸漸淡去。只有姓氏才是特別重要的現象,在越是古老的村莊,其道德輩分就越是值得研究。
因此,村與村之間以親情為主,鄰裡為輔。在經濟狀況方面,都是差不多的,一般哪家的企業財路通暢,一村的人都奔一條路,所以貧富差距往往不大。
從前,鄉下的兄弟姐妹們,鄰裡之間和睦相處,精神面貌很好,勁頭十足。但是,隨著生活的發展,人際關係的改變也實屬正常,尤其是有些東西借不到,借出很容易造成嚴重後果。
至於借東西,人們總是遵循有借有還的原則。
儘管一般人都不富裕,但心地熱心,奉行能幫就幫的原則,即使把一些小東西借出去,心也當給出去,不必再要回來;或者是自己借了一些一次性的東西,下次再送出去,有來有到,反而促進了感情的升溫。
但並非每件事都能如此衡量。鄉村中還存在著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或者說存在著與私貨有關的秘密問題,這四樣東西是借不到的,借不到的。
小床
而在我國古代,衡量一個家族是否興旺,一要看人丁興旺的程度,二要看家族地位,所以,人丁、子嗣是我國從古到今特別關心的因素。古時候人們把嬰兒床叫做「坐床」,農村叫「搖籃」。
子女是未來的希望,繼承一方的姓氏,可以證明這個世界上曾經存在過很多人,也是一個家庭,一個村莊的希望。而且,根據曾經的父權思想,男人是家族的繼承者,在農村被稱為「香火延續」。
童床是孩子曾經用過的重要物品,承載著孩子一生中的漫長時光,輕而易舉就可以不外借。她們以為外借就是把家的根子都借出去。
尤其老一代的人,總有迷信的想法,以為別人要是操作不當就把自己的孩子給套了,從此災禍連連等。
因此,在農村不僅僅是嬰兒床,與嬰兒有關的用品都不能外借。
工具與掃帚
刀子和掃帚是每個人都能使用的生活工具,在鄉村裡它們也很受歡迎。
第一、刀具本身就是兇器,平時擺放的位置都非常講究。通常是放在廚房裡,不會放在臥室裡。即便是在廚房,也會把它放在櫥櫃裡,一部分是掛在牆上,總之,不會隨便放。
借刀還錢,在農村頗為忌諱。她們以為容易將別處沾染的血跡帶到家中,很不吉利,而且刀傷一般都不容易癒合,刺痛感也不同於其他傷口,更讓人加深了對刀的忌諱。
假如借刀殺人與被借刀殺人兩家人,在借刀殺人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壞事,更容易引起兩家人的矛盾,彼此認為是對方行為不當。
掃把用來掃房子裡的灰塵,沾上的肯定是髒東西。貶義的外號「掃把星」,也客觀地解釋了人們對掃帚的印象。
因此,一般外借的掃帚都不需要對方再次歸還。
拐杖和輪椅。
輪椅和拐杖都是身體有問題的人,才會用到的道具,當兩者可以外借的時候,往往代表主人的身體已經康復。
因此,任何身體有問題的人,都會來到他們的家中。通常情況下,我們不會隨意地把健康的人送上輪椅和拐杖,所以這兩樣東西本身就表明有病。
而且,這兩件東西通常都不會被再次歸還。若退回,容易引起對方尷尬,並認為退回的行為不帶深意。
藥物罐
作為藥品儲藏工具的藥罐,一般不會從別人那裡借來,更不會借給別人。外借來就會擔心歸還後的衛生問題,而內借來卻永遠是個潔癖坎兒。
因此,一旦出現有人借錢,自己又無法拒絕的情況,通常會說這罐自己沒用過,直接送人。
民俗學認為,以上幾種避諱,是村落多年來的約定俗成,並非由誰來規定,而是有集體共識。其後,逐漸演變為集體潛意識的處理方式,不同村莊間的習慣也有顯著差異。
如此一來,對別人避諱的我們應該尊重而不去犯錯,對自己避諱的也應該通過交流而獲得他人的配合,對差異的尊重,我們就和而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