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記者王道斌通訊員朱穎賢劉元鈴4月17日,2個月大的平平(化名)在廣東省婦幼保健院順利完成腦膜膨出切除手術。這是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小兒神經外科成立後開展的第一臺手術。從此,廣東省婦幼可為出生到14周歲的患兒提供所有外科疾病診療服務。
省婦幼醫生為患兒進行手術。
省婦幼小兒神經外科成功完成首例手術
今年2月,家人發現剛出生的平平頭頂正中有一個約2cm的圓形囊性包塊。經過在肇慶當地醫院檢查,考慮是腦膜膨出,需要手術切除。但考慮平平暫時病情穩定,而且新生兒手術耐受差、手術護理難等,當地醫院建議等平平大一點再手術。但若膨出部位破損,將有可能導致腦脊液漏及繼發顱內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在多方打聽後,家長了解到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具有豐富的新生兒期手術經驗和較高的NICU、PICU(新生兒、兒童重症醫學科)救治水平,希望轉診到省婦幼保健院治療。
4月15日,平平由肇慶某醫院轉診到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小兒神經外科。在新生兒外科、PICU的協同配合下,平平完善了各項術前檢查。4月17日,由小兒神經外科盧家璋主任主刀,完成腦膜膨出切除手術,手後恢復良好,於4月20日康復出院。成為省婦幼小兒神經外科成立之後,完成的第一臺治療手術。
隔天,盧主任還成功為另一個2月齡的腦積水女嬰行雙側硬膜下積血鑽孔引流加OMAYA囊置入術。這兩例手術的成功標誌著省婦幼保健院新成立的小兒神經外科已可以開展兒童顱腦損傷、兒童顱內腫瘤、兒童先天性畸形和腦功能性疾病等治療,填補了醫院小兒外科系列的空白。
省婦幼醫生為患兒進行手術。
為出生1公斤的早產兒做手術刷新紀錄
目前,省婦幼小兒外科專業設置齊全,擁有15個二級專業學科,包括心臟中心、小兒普外科、小兒胸外科、小兒肝膽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新生兒肛腸專科、新生兒腫瘤專科、新生兒上消化道專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眼科、整容科、血管瘤專科等。其中,心臟中心開展的新生兒心臟手術年手術量和手術難度位列國內前三,小兒先心病的治癒率達97.6%,新生兒先心病的治癒率達96.2%,新生兒心臟手術死亡率遠低國際先進水平標準的5%,心臟外科手術總死亡率低於3%;小兒胸外科先天性肺囊腺瘤、先天性隔離肺、先天性膈疝等手術佔全國的90%;耳鼻咽喉科刷新了全國最小(出生4天)的先天性後鼻孔骨性閉鎖患者手術紀錄;新生兒外科為體重僅1kg的早產兒行先天性食管閉鎖胸腔鏡治療手術,成為目前國內外報導的最小體重病例。
讓有需要的寶寶一出生就能做手術
據統計,我國每年發生100多萬例出生缺陷嬰兒。大部分先天結構畸形缺陷的患兒都依賴臨床引產解決問題,但這種模式隨著臨床胎兒醫學的出現正悄悄發生改變。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充分發揮胎兒醫學MDT的作用,匯集小兒內外科系列、超聲影像科、產科、新生兒科及產前診斷、麻醉科等多學科優勢,在胎兒出生後立即對胎兒疾病進行外科幹預,將產房和外科手術室合二為一,無縫對接;減少在轉運過程中的感染機率;儘早幹預,阻止疾病進一步發展、惡化,及時以高質量的診療手段挽救胎兒生命。
天津的楊女士(化名)就是這個模式的受益人。楊女士懷二胎時產檢發現胎兒患有先天性膈疝,因先天性膈疝胎兒常常伴有肺功能問題,大多在出生數小時內因為呼吸問題死亡,撐不到手術治療的時候。那怕是短暫缺氧,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讓孩子失去手術機會。楊女士和家人了解到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胎兒醫學MDT技術後,在省婦幼產科和胎兒醫學科的通力協助下,順利生下寶寶並手術,現在寶寶已經快2歲了,健康地成長。如今,省婦幼已擁有一套胎兒醫學MDT的診療模式,使先天性畸形胎兒能接受自產前診斷及隨訪、產時監測、產後早期診斷與治療的產兒一體化服務,有效降低了先天性畸形患兒的死亡率。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