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使用琥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中,逐漸認識喜愛琥珀,形成琥珀文化。
在德國漢堡附近,就發現有公元前10000年左右舊石器時代的琥珀文物。在北歐、波羅的海沿岸的國家丹麥、波蘭、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都發現有新石器時代各種琥珀飾品。這些地區是全世界最先發現琥珀,製作琥珀飾品的國家。
琥珀作為美麗的飾品、奢侈品在上流社會、貴族婦女中非常流行,被用作皇室宮廷中的裝飾物。據王雅玫《琥珀寶石學》,古代的歐洲貿易發達,有水路和陸路兩條貿易路線,琥珀商品在其中成為重要的商品,它的價值被廣泛認可,甚至可能在青銅器時代,在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的貿易中,琥珀扮演者一般等價物存在,也就是貨幣功能。在古代的歐洲,琥珀作為美麗的飾品,與宗教有關的物品,以及貴族的日常生活用品繁多,現在在各國的博物館中隨處可見。
琥珀產自波羅的海的海邊,海水衝刷沿岸使琥珀漂浮於近岸海面上,或留在海濱沙灘中,人們容易撿拾得到,現在這些地方有時還能見到五顏六色漂亮的琥珀。琥珀容易被發現,它色澤豔麗,硬度低,古人容易加工製作各種飾品,這是它很早就被作為寶石飾品的原因。
琥珀與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教更有不解之緣。主要作為聖像、聖殿的裝飾物,隨身佩戴的物品,宗教活動的用品。
在歐洲一些教堂中,可見琥珀與黃金裝飾的聖像。著名的收藏大家露賜楊收藏的聖櫃聲名遠播。聖櫃耗費七噸琥珀,歷時20年製成,上面描繪著聖經故事。琥珀的黃金顏色,是一種溫暖富貴的顏色,是人們喜歡作為裝飾物的原因。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手持用蜜蠟做成的念珠讚頌真主安拉,通過念珠誦經,與真主心靈溝通。33顆念珠,轉3圈剛好99次,用來念誦真主的99個美名。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文化結合形成中國的佛教。佛教的「戒、定、慧」包含了佛教教義的精髓。「定」就是排除雜念,清心靜心修持,達到「老僧入定」的狀態。「慧」就是悟道,找到本性的覺悟。在中國佛教的發展史中形成了以悟道、靜修的禪宗。禪宗成為中國的本土佛教。佛教徒的和尚、信眾,崇佛禮佛的人,他們的修行要誦念佛經,靜心悟道。這時琥珀念珠就是默念、安神定心去除煩惱的物品,參禪悟道的藉助品,被稱為佛珠,通常108粒,代表求證百八三昧,斷除108種煩惱。琥珀佛珠串重量輕,適合佩戴於頸項,也可盤捻於手上,配合著口裡念著佛經。
琥珀佛珠鏈子
西藏的藏傳佛教是佛教的一宗派,以寺廟為教徒朝拜修行等各種活動的中心。寺廟中有大量琥珀製作的法器,在裝飾上也用琥珀。藏傳佛教在西藏影響廣泛,有廣大的信眾,把琥珀製作的法器、各種裝飾物佩戴於身上,表達他們虔誠的信佛之心,祈望佛祖保佑。也相信這些佛教的飾物具有通靈的神力,為他們趨吉避兇,帶來福氣。 西藏的喇嘛活佛佩戴琥珀珠鏈手鍊等各種飾物已成為常見的形象,珠鏈在喇嘛手上經年的盤玩,已成為暗紅色,發著渾濁的油質啞光,人們稱為蜜蠟。人們對活佛的崇拜也對他們身上的蜜蠟充滿敬畏,相信經活佛的念經,這些蜜蠟珠鏈也帶著佛性,能為人們祈福闢邪,有護身符的作用。不少人追捧這些老蜜蠟,通過拍賣會等各種渠道購買、收藏喇嘛留下來的老蜜蠟。
佛教的般若經上有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琥珀是七寶之一。被佛經上列為寶物,在信眾心目中的分量自然不一樣。
琥珀與皇室的關係最為知名的就是俄羅斯聖彼得堡葉卡捷琳娜皇宮的琥珀屋,這個全部由琥珀打造的屋子聯繫著兩個著名的皇帝和兩國的外交史。1713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為追求奢華,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王宮建造了琥珀屋。到了腓特威廉一世當國王時,面臨北方軍事強國瑞典的威脅,決定與俄國結成軍事同盟。
1716年,為向俄國皇帝彼得一世示好,他把琥珀宮送給了來訪的彼得一世。琥珀屋被運到俄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俄國),葉卡捷琳娜皇宮的珍寶被搶劫一空,琥珀屋也被德軍搶後帶回德國的哥尼斯堡,並在那裡的美術館展出,幾天後,琥珀屋被打包準備運往柏林。後來蘇聯攻入柏林,尋找不到琥珀屋,琥珀屋也就此失蹤。普魯士皇帝用琥珀打造成屋子,是視琥珀為珍貴的珠寶,豔麗的色澤,以營造屋子的奢華美麗,豪華程度舉世無雙。
金黃色的琥珀使屋子金碧輝煌,給人以溫暖的感覺,琥珀的芬芳更是有益於人的健康。這與我國漢代的皇帝為皇后所建的「椒房」出發點相似,以辣椒和泥塗壁,使屋子溫暖、芳香。
琥珀散發的芬芳有益於人的健康,這為古書籍所記載,並為現代科學所證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琥珀可以寧心神,安五臟,明心緒,定神魄。唐代的醫學家孫思邈就曾在行醫中用琥珀粉讓人「起死回生」。
唐德宗曾敲碎名貴的琥珀劍匣為戰士治療刀劍創傷。漢成帝皇后趙飛燕就曾用琥珀做枕頭,琥珀的松香氣味有助於安眠。至今琥珀作枕頭的做法還被流傳了下來。現代科學證實,琥珀中所含琥珀酸能改善身體能量和電解質平衡。萜烯類揮發出的芳香具有鎮定安神、緩解疼痛、活血化瘀,陶冶心緒的功效。琥珀的藥物療效功能使琥珀寶石放射出異彩,傲立於寶石之林。這也是人們鍾愛琥珀的原因之一。
中國使用、認識琥珀寶石較歐洲晚。雖然在三千多年前的文化遺址四川三星堆中出土有蟬紋琥珀吊墜,在漢代以前也有零星琥珀飾品出土,以珠飾居多,但直至漢代才有對琥珀的文字記載。古人對琥珀的命名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琥珀的認識。
漢代人稱為「虎魄」,有種說法,漢代人認為琥珀是虎死後的目精魂沉入地下化成的,故寫作「虎魄」。直至宋代,黃休復在其《茅亭客話》一書中,記載著老虎的魂魄入地化作琥珀的傳說。實際上,從中國對其他玉石寶石的稱謂習慣容易理解古人為什麼稱為「虎魄」。人們習慣於從寶玉石外觀顏色花紋特徵稱呼這種寶玉石,名字描述了這些特徵。
例如,新疆和田產的軟玉,因其為白色,所以也稱白玉,藍色的剛玉稱藍寶石,紅色的剛玉稱紅寶石,甚至於紅色尖晶石,被稱為「大紅寶石」,僅加一「大」字(表達正紅色)區別於紅色剛玉。紫紅色的石榴子石被稱為紫牙烏(子牙烏),如孔雀羽毛的孔雀石……。老虎皮毛呈黃色,斑駁的花紋與琥珀的外觀顏色花紋類似,這可能是古人取為「虎」的來源。
琥珀由松樹的松香埋於地下石化而成,使人們認識到樹木結出松香,化而成為美麗的寶石,是樹之精,樹木靈魂的體現,是精氣所結,是樹木的魂魄,因而取名為「魄」。如此稱這種松香轉化而來的如老虎皮毛色的美麗寶石為「虎魄」,可能更符合漢代人對琥珀的認識與命名。後來,人們逐漸用「琥珀」的命名替代「虎魄」。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說:「虎死則精魂入地化為石,此物狀似之,故謂之琥珀,俗文從玉,以其類玉也。」可見到了明代,俗文(社會老百姓,或行業市場的稱謂)已寫為「琥珀」,說明當時人們已認為「虎魄」也是一種可雕刻的玉石。
白蜜
王雅玫在《琥珀寶石學》中說,「雪是雨的精魂,新蕾是落葉的重生」。琥珀,這種中國古代認為的「虎之精魂」也就精神的載體,是靈魂的表現形式。
古人在觀察蟬的生命是,認為蟬是高潔的,「飲霜露為生」,「脫於汙穢,以浮遊塵埃之外」。蟬具有脫殼變化,入冬消失之後,第二年夏天又出現於樹木之上,被人們賦予脫胎換骨,復活重生的文化寓意。琥珀既是樹木所化的「精魄」,也可以說是一種魂魄的形式,象徵著復活和永生。琥珀在古代被雕刻成蟬、闢邪獸等,作為王公貴族的陪葬品,護佑死者的靈魂,寓意生命的重生,精神的不朽。
琥珀傳入中國之後,被作為美麗的玉石,雕刻成各種藝術品和裝飾品,這在出土及留傳的文物中可見。清代的服飾還有琥珀朝珠代表身份地位,以及合巹杯,鼻煙壺、瓶、文房用具,家居陳設工藝品。
琥珀中包裹的各種動植物,更是琥珀形成時環境的記錄者,被稱為「時光膠囊」,地球歷史的「時光機」,使人們好奇與敬畏。
琥珀悠久的歷史,人們在使用琥珀的過程中,逐漸認識琥珀,理解琥珀,鍾愛琥珀,積澱而形成琥珀文化。這一文化影響人們對琥珀的認識,左右著人們的消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