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詩和遠方
蘭州市五十四中初一十二班 李淑媛
推開窗,見幢幢樓房如群蟻排衙,落舍於城市。我們習慣了奔波在大街小巷,常會忙得沒有時間抒胸臆,忙得忘了停下腳步眺望遠方,抑或在忙碌中擠出一絲閒暇,想起幾個乾癟的詞,慰藉一下靈魂深處的詩和遠方。
其實,遠方就在腳下,城市裡便藏著詩。
一城煙雨一樓臺,這是我嚮往的遠方,卻無奈不能及;吟詠唐詩宋詞,心中感慨萬千,提筆卻不知從何所覓。古往今來,多少遊子身在遠方心思鄉,對他們而言,故鄉即是遠方。這時,遠方已不再是具體的地點,而是一種心之所向,又或許是一種無法觸及的悲哀。生於現代的我們,千首詩詞易背,一顆詩心難求,「詩」成了一份心境,淹沒於城市高樓林立中,詩和遠方似乎逐漸被人們所淡忘。但千萬別忘了,每天我們匆匆路過的磚牆下那一抹草色,正學著竹子「立根原在破巖中」,黃河岸邊一株株樸素的垂柳正翹首等待歸來的「雨雪霏霏」,春風裡的柳絮如煙、繁花似錦也成了送別時的「煙花三月下揚州」……尋常的事物,不尋常的情,這便是詩意。
這座城市是我的故鄉,熟悉的街道是見慣了的梧桐小巷,卑微的紅白槐花總是在五月送來陣陣清香,還有巷子裡小貓小狗追逐躲藏的身影,市井人家窗子裡飄出的煙火氣息……我循著這些色彩和氣味去覓一份詩意,胸中便不再空虛,我憧憬的遠方也有了人間煙火。
我悉心踏著走向未來的路,心懷嚮往,遠方即在腳下。在快節奏的城市裡,不要讓靈魂跟上腳步,而是讓腳步跟著靈魂,在忙裡偷閒中慢下來,看一草一世界,聞一花一天堂,去發現城市裡的詩和遠方!
作文點評
不知從何時起,「詩與遠方」成為人們心中所向!在喧囂浮躁的塵世,這算是人們逃離現實的目標吧。可詩與遠方究竟在哪裡呢?這詩意的表達背後究竟有多少人可以追尋?
本篇作文不唱老調,對所謂「詩與遠方」卻有另一番真知灼見:
「遠方已不再是具體的地點,而是一種心之所向」「千首詩詞易背,一顆詩心難求」「尋常的事物,不尋常的情,這便是詩意」「心懷嚮往,遠方即在腳下」……
不落藩籬,句句精闢,見識獨到。「文貴在新」這是一篇有思想、有新意的好文!
(陳芊)
老杜
蘭州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八年級四班 白若瑜
每年夏天,我總是會到爺爺奶奶家避暑。村莊不大,人也不多,但勝在空氣清新,人善情真。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奶奶的漿水面,不是爺爺的毛筆字,而是一個叫「老杜」的鄰居。
老杜其實和爺爺差不多大,七十多歲了,高高瘦瘦的,微微有些駝背,溝壑縱橫的臉,因為常年的日曬,而變得黝黑粗糙,但他笑起來,卻顯得十分憨厚。他待人寬厚,和鄰裡的關係都處得很好,不論男女老少,都親切地喚他「老杜」。
老杜並不那麼幸福。他的兒子是個貨車司機,前幾年出了車禍,人沒事兒,賠了不少錢。這樣一來,原本就不富裕的家,日子過得越發清貧。老杜的老伴兒死得早,家裡只剩下老杜和一條看門的老黃狗。每到午後,只有這條老黃狗趴在地上,陪老杜坐在巷口,看著遠處的路口,一坐就是一下午。老杜安安靜靜不說話,老黃狗也安安靜靜,見到生人也不吠,連頭都不抬。
聽爺爺說,老杜年輕的時候是廠子裡的工人,後來因為工傷,傷了兩根手指頭,工廠的活幹不了了,只能去一所中學當保安。「老杜這個人啊,就是脾氣太好。」爺爺經常這麼說,之前學校的幾個保安,或多或少都和老師、學生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鬧過不愉快,只有老杜沒有,老師、學生都叫他老杜,他也總是寬厚地笑著,依舊每天盡職盡責。後來,老杜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了,沒再當保安,許多學生還想著他呢。就是這樣一個寬厚的人,每天平平淡淡地生活,卻總能叫人記住。
晚上吃完飯,爺爺總要帶著我去老杜家轉一圈。老杜家的院子不大,但很乾淨,而且種了許多花花草草,都不是什麼名貴的花草,就是些月季啊,菊啊,太陽花啊,還有一些不知名的花,就種在幾個花盆裡,卻顯得生機勃勃,充滿了活力。花香浸在晚風裡,撲在臉上,讓人心情愉悅。爺爺和老杜就吹著風,坐在院子中,喝喝茶、下下棋,日子好不悠閒。
每年冬天,天氣最冷的時候,我們總會把爺爺奶奶接到我們家住幾天。下了雪,爺爺總是擔心門口的積雪太多,著急回去,可是每次回去,門口總是乾乾淨淨的,是老杜,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地把爺爺奶奶家的門口也打掃得乾乾淨淨。他似乎從來不圖什麼,好像幫助別人就是那麼平常,那麼自然。
老杜這個人啊,就是脾氣太好。他總是笑著,笑得那麼憨厚,那麼溫和。他很平凡,很普通,可能還有很多不幸,但他總是快樂平凡地生活著。老杜不是脾氣太好,而是老杜自己明白,他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很敬佩老杜,因為他溫暖了鄰裡;我很敬佩老杜,更因為他溫暖了自己。突然想起尼採的一句話:「對於平凡人來說,平凡就是幸福。」
沉默的父愛
蘭州八中初二五班 曹嘉鳴
父愛如山,也許在大多數人心目中的父親是偉大的,但父親也有不一樣的一面。
我的父親身材勻稱,除了臉上的皺紋,歲月沒有在我父親的身上留下多少痕跡,密密的頭髮像森林一樣盤在父親頭上,一對濃眉下,並不大的眼睛很有神,又高又挺的鼻子下面一張愛吃肉的嘴,嘴巴周圍遍布著鬍子,雖然不是很茂密但是也很扎人,高高的個子,強壯的身體,寬厚的肩膀支撐著家裡的點點滴滴,在家裡總是一手遮天一手遮地,霸氣得不行。
霸氣歸霸氣,可是對我的愛卻從未改變過,總是想展現自己的他,經常毛手毛腳地要一展身手。一天,母親出門,我和父親在家,中午該解決食物問題時,他就說沒問題,於是,一場「戰爭」開始了,我們一起去菜市場,看見什麼心儀的菜就買,隨便抓幾個就完了,管它好不好壞不壞,當我問起時,他就說沒事,我來就好。回到家,父親拎起袋子,把買來的東西扔進水池裡,擰開水龍頭,把手放在池子裡攪拌,拿毛巾擦乾水,把洗乾淨的菜放在菜板上,拿起刀在菜上亂剁,在一陣有節奏的切菜後,一堆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菜就算是切好了,然後就是起鍋燒油,手裡拿著油瓶隨手倒了一些,父親想用刀把菜放進鍋裡,但不成功,索性把刀放在旁邊,用手捧起一堆,丟在鍋裡,拿起鏟子左右來回撥拉,把鍋一掂,菜就撒出來了一些,最後很隨性地放上各種調料再掂兩下,一道「黑暗料理」就出鍋了!
父親做的大餐,我也不敢拒絕,味道還是忽略吧!總之,我努力地吃完了這頓午飯。父親對我的愛也許就是這樣,父愛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覺到了那就不是父愛了。
千古知己
蘭州外國語學校七年級五班 謝果含
熱愛祖國,保衛祖國,是「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還是「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他們都是,但我覺得,這種感情還應該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千多年前,陳子昂含著淚水悲憤地死去,今天當我們讀到他的《登幽州臺歌》時,又何曾體會到他的這種感情呢?
受到武則天重用一時的你,本應該在祖國邊疆大展身手,報效祖國,可是因為武攸宜,限制了你的才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建議,還在打敗仗後怪罪於你。你無處發洩,任何人都不理解你,你只能悲憤地登上曾經的「黃金臺」,望著漫漫的歷史長河,看那悠悠天地你怎能不獨自「涕下」呢?這種感情你往何處發洩?又如何讓人體會你的悲憤與無奈呢?恐怕只有登上幽州臺,在悠悠天地之間千古一哭了。
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陳子昂看不見燕昭王這樣的明君。他的才能無人理解,甚至最後還被權臣武三思誣陷冤死在獄中,像他這麼悲催的人,還能見多少呢?
也許那時人們不懂你,現在也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理解你,但是,《登幽州臺歌》讓我從一首詩歌懂得了你的才華!我從「千古一哭」懂得了你的悲憤和委屈!我從歷史的深處,懂得了一切偉大的理想激發出的璀璨光芒!
陳子昂,今天,我讀懂了你!
園林讚頌六中
武威六中高一(6)班 劉紫璇
煙雲暮色罩孤樓,層層雲靄遮昏曉。
青雲有陟飛鴻鵠,晷儀時卯定乾坤。
鐘鼓聲聲追洪遠,一朝春盡花綿長。
執筆秉卷踏晨林,日影朔朔向黃昏。
言傳身行德有教,樸誠篤志尚崇德。
至誠至善通言誨,北向橫山越凌昆。
莘莘學子功成立,十年燈火讀書堂。
火燭一隅本涓埃,一記山河萬馥奔。
- 知識點 -
《爾雅》
《爾雅》可稱得上辭書之祖,是中國第一部詞典。「爾」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這裡專指「雅言」,即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都合乎規範的標準語。《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漢語詞、方言詞,使之近於規範。
《爾雅》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作者姓名不詳。此書的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或兩漢之間。《爾雅》全書收詞語4300多個,分為2091個條目。原本有20篇,現存19篇,這些條目按類別分為「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yuè)」「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chù)」等19篇。從內容的類別來看,可以分為六類:一、專門解釋字義詞義的,有「釋詁」「釋言」「釋訓」;二、有關人事和生活用器名稱,為「釋親」「釋宮」「釋器」「釋樂(yuè)」 ;三、 有關天文的,「釋天」;四、有關地理的,「釋地」「釋丘」「釋山」「釋水」 ;五、有關動物的「釋鳥」「釋獸」「釋畜」「釋蟲」「釋魚」;六、 有關植物的「釋草」「釋木」。
下面舉幾條例子看古代辭書《爾雅》是如何解釋詞語的:
1.如、適、之、嫁、徂(cú)、逝,往也。(釋詁)
2.謂我舅者,吾謂之甥也。(釋親)
3.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釋山)
《爾雅》被認為是中國訓詁的開山之作,在訓詁學、音韻學、詞源學、方言學、古文字學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爾雅》後16篇相當於百科詞典。在漢代,兒童在完成識字階段的教育後,要讀《論語》、《孝經》和《爾雅》這3部書。儘管用今天的標準來看,《爾雅》的知識容量相當有限,但是在古代已經非常可觀了。所以有人說,《爾雅》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