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穆勒說,世界各地的根深蒂固的習俗,都是人類進步的障礙。
果真如此嗎?
舊習俗,有人說需要保留,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當然要遵循;也有人說,現在都2020年了,還搞封建迷信那一套嗎?我們應該相信科學。
關於是否要遵循老習俗,在育兒上體現得尤其明顯。新舊觀念之間的差異,儼然成了家庭,尤其是婆媳之間的大矛盾來源之一。
我就親身經歷過一次。我產後奶水一直較少,勉強夠喝的那種。我婆婆害怕孩子喝不飽,總要去衝牛奶,我說,「要是他喝牛奶喝習慣了,就更不肯費勁喝母乳,那樣母乳會越來越少」。
雖然,我婆婆每次都強忍住了衝牛奶的衝動。但有一次晚上,小小勳突然不肯喝奶,一直哭,我抱著他在哄。我婆婆又以為孩子沒喝飽,要從我手裡把孩子搶走,我自然是不肯的。
本來就對她總是說我不會帶小孩,而心存芥蒂,現在還要搶我的孩子。我死死抱著小小勳,不讓她抱走,然後她就一直在旁邊念叨「又把小孩弄哭了」。
本來就有點產後抑鬱的我,聽到這些話,眼淚止不住的流。我婆婆看到我哭,說得更兇了,說:
「我們這裡不作興抱著孩子哭」
「小孩子不作興哭」
我大聲反駁,小孩怎麼不能哭了,有哪個小孩不哭的?雖然她沒有再接著說下去,但嘴裡還是念叨「不作興抱著孩子哭」,那表情好像我做了一件多麼犯忌諱的事。
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我聽我婆婆講得最多的就是「小孩不作興……」,如:晚上不能剪指甲、天黑了不能吹口哨……
我和我老公說,我在我老家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些所謂的忌諱,你媽媽怎麼這麼封建迷信。
後來,我在和周圍人的交談中了解到,每個家庭都會有這個問題。不過大多數人的態度都是「隨便她(婆婆)折騰吧,不傷害孩子就行」。
昨天晚上看到一個視頻,講一個5歲的小女孩每天都在幼兒園門口徘徊,看著幼兒園裡的小朋友玩遊戲,非常渴望上學的樣子。
視頻在網上發酵後,很快有記者調查了這件事,原來視頻中的並不是小女孩,而是一個留著長發的小男孩。網友看到後,紛紛表示不可理解,為什麼給男孩留這麼長的頭髮?不知道給男孩扮女孩,會對孩子心理有影響嗎?
先不討論為什麼小男孩的家人不送他去上學,來說說這個男孩留長髮的事。其實,還真的有點「冤枉」他家人了,他們不是想讓男孩扮女孩,而是安徽的一種習俗。那就是給男孩在腦後留一小撮頭髮,要等到12歲那年的二月初二才能剪,並且剪頭髮時還有一個「剃龍頭」的儀式。
這個「留小辮」的習俗在安徽地區確實很常見。
同樣是安徽,有一個女孩在幼兒園裡玩耍時,起泡膠不小心弄到了頭髮上。由於起泡膠有毒,老師擔心影響孩子身體健康,於是剪掉了女孩的一小撮頭髮。
沒想到孩子爸爸找到學校,要求學校要麼退還全部學費,賠償2萬元,要麼就把孩子的頭髮一根一根接上去,再把老師頭髮剪了,並且老師還要拍視頻道歉。據這個孩子爸爸的說法,因為他是做生意的,孩子頭髮剪掉後,會影響他的生意。
簡直荒謬。
作為新一代的父母,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待,又怎麼對待這些舊習俗呢?
我先來把這些舊習俗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孩子懷有美好祝福和期待的,另一類則是靠老一輩一代一代口口相傳下來的封建迷信習俗。
首先,看看對孩子懷有美好祝福和期待的習俗,比如:新生兒過三朝、十二朝、滿月或者百歲,每個地方習俗不一樣,但這都是大家對新生兒的一種祝福;再比如:有的地方在過端午節時,會在小孩手腳上戴彩繩;還有新生兒出生時佩戴桃木劍以闢邪。
雖然每個地方不盡相同,但初衷都是對孩子的美好祝福。像這種習俗,不管是哪一代人都是願意傳承下去的,家裡多了一位小成員,肯定要有一個歡迎的儀式感。
最有爭議是第二種,略帶迷信的一些習俗。這些習俗裡又可以分為兩小類,一種是無害的,另一種是有害的。這個「害」指的是,對孩子身體有害處。
1、有害的,如:剃眉毛、擠奶.頭、綁雙腿、拔豬毛風、奶粉中添加所謂的下火藥等等。
2、無害的,如:留小辮、剛會走路時拿菜刀在兩腳之間砍三刀等等。
對於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的行為,我們要堅決反對,不能想著「哎,算了吧,別人家都這樣做,說不定沒事呢」。可是你要知道,那麼多孩子都是這樣長大,不代表這個方法就是正確及無害的,即使只有0.01%的概率會出事,那發生在你孩子身上就是100%。
小勳小時候得過一次口腔炎,滿嘴皰疹,連續發燒十來天。我婆婆說他們以前有一個老方法,就是抓條鼻涕蟲放在小孩嘴裡的皰疹上爬一遍就好了。
我說堅決不行,她還是準備回老家抓鼻涕蟲,後來被我老公出面阻止了。我都不敢想像怎麼會有這種偏方,如果它爬的時候從喉嚨滑進去了呢?如果真這麼有用,科研人員也早就會把有相同功效的藥劑製作出來了。
所以,對於這種,我們一定態度堅定地說「不行」。
那麼對於無害的風俗,而你作為一個21世紀新青年,只是單純看不慣這種所謂封建迷信的行為,該怎麼辦呢?
如果你的家人很開明,且不固執,那麼你可以嘗試和他們科普新知識。如果的家人很傳統,對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堅信不疑,那麼在不違法原則的情況下,就依著他們吧。
我現在回想起月子裡和婆婆的爭執,其實更大原因是因為產後抑鬱症,大腦開始鑽牛角尖,並且「周圍所有人都在關心寶寶過得好不好,而自己被忽視」的感覺會在產後一個月裡被無限放大。
後來我婆婆也說過很多這種所謂的「小孩要……」,只要不是太過分的,我都不會反對。也嘗試著理解老人的想法,因為他們就是這樣長大的,也是這樣照顧自己小孩長大的。在他們的觀念中,有些所謂的儀式感更是整個家族的傳承,他們會有「香火得以續傳」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其實他們也沒錯,既然這樣可以讓他們放心又開心,且對小孩也沒什麼損失,那何樂而不為呢。
在對孩子沒有影響的前提下,稍微地配合一下風俗,滿足老人家的期許,保留對孩子美好的寓意和祝福,其實是可以的。
老習俗並不是洪水猛獸,也沒有英國那位哲學家穆勒說的那麼嚴重——會阻礙人類進步。我們父母只要學會分辨,對「舊習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