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信部的消息顯示,我國2019年工業固體廢物的產量大約為35億噸左右,處理量差不多9億噸,綜合利用量近20億噸。這也表明,近年來我國工業固廢棄物的處置量有所提高,綜合利用率也在穩步上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產量增幅呈現波動趨勢,自2017年以後開始穩定下降。例如2019年,產生量相較上一年只增加了不到2%。
而按照業內機構測算,2019年我國工業固體廢物處理市場規模有差不多6000億,相較2018年仍有6.6%的增長。而與此同時,對比目前剛過半的綜合利用率來說,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置市場顯然還有更大提升空間。
新固廢法更是將工業固體廢物單列一章,足以看出在未來三五年內,工業固廢處置市場發展風向都不會有大改變。
新固廢法要求從源頭減少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和降低工業固體廢物危害性,在原有「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國務院發展改革主管部門」的基礎上,增加「國務院工業和信息化等主管部門」,圍繞工業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合理配置不同部門的管理責權,壓實了管理責任。
另外,新固廢法要求定期發布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導向目錄,組織開展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強化工業固體廢物產生者責任,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和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壓實了市場責任。
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也同時被納入排汙許可管理,綜上,業界認為,新固廢法的修訂將對工業固體廢物產生、綜合利用和處置行業帶來革新性影響。
當然,在政策之外,還需要注意的是技術提升,資源化利用,管理系統等各方面的升級。
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工業固廢處置高值化利用水平仍較低。「現有處置方式多屬於大宗低端應用,利潤較薄,銷路、運輸等因素也是限制」,山西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如是表述。
因此,以集聚化、產業化、市場化、生態化為導向,實現高值化利用也成為探索方向之一。例如京津冀,發布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轉型提升計劃(2020~2022年)》。
要求,到2022年,區域年綜合利用工業固廢量8億噸,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達到1.5億噸,產業總產值突破9000億,形成30個特色鮮明的產業集聚區,建設50個產業創新中心,培育100家創新型骨幹企業。
轉型,迫在眉睫。
責任編輯: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