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一周,劉偉的父母回到成都市金花鎮附近的家中,生活陽臺上傳來嘰嘰喳喳的鳥叫聲,走近一看,原來是一隻野生烏鶇(dōng)在此安了家,窩裡還有6枚鳥蛋。為了不驚擾到它們,劉偉父母不再在家裡炒菜做飯,為烏鶇提供一個安靜的孵化環境。
劉偉7歲的女兒得知「鳥媽媽」來安了家,興奮極了,一邊悄悄觀察,一邊翻閱書籍查找資料,了解鳥兒的種類、習性,見證了生命誕生的全過程。「這窩鳥蛋給小朋友上了一堂鳥類學啟蒙課,比書本上生動多了。」劉偉感慨。
野生烏鶇在陽臺安家
發現:
「鳥媽媽」在陽臺安了家 還有一窩鳥蛋
5月18日,劉偉在朋友圈裡曬出一組照片,照片有一窩待孵化的鳥蛋,有嗷嗷待哺的雛鳥,還有「鳥媽媽」正叼著蚯蚓給雛鳥餵食的畫面,生動展示了小鳥孵化的全過程。他感慨地說:「這窩鳥蛋給小朋友上了一堂鳥類學啟蒙課,比書本上生動多了。」
看到消息後,朋友們紛紛點讚,許多家長表示想帶孩子到他家現場看一看,被他婉拒了,把之前拍攝的視頻發給了大家,「人太多會驚擾到鳥兒。」
原來,父母平日在劉偉家中幫忙照看小孩,周末空了才回一趟他們位於金花鎮的家。5月初,父母回到金花鎮家中,聽到陽臺上傳來嘰嘰喳喳的鳥叫聲,上前一看,發現在陽臺花盆之間的一個角落裡,搭了一個鳥窩。「鳥窩裡還有6枚鳥蛋,估計是有鳥在此安家了。」劉偉說,鳥窩搭得十分精緻,位置比較隱蔽,應該是要在此孵化小鳥。
保護:
怕驚擾 不在家中煮飯炒菜
讓劉偉感動的是,自從發現鳥蛋後,父母要麼到自己家裡吃飯,要麼約朋友在外面聚會,把家裡「騰出來」讓鳥兒安靜孵化。
雖然平時父母回去的時間不多,但回去時也會做飯,可鳥窩搭在生活陽臺上後,距離廚房很近。父母在發現鳥蛋後,為了不打擾它們,便決定不再在家裡煮飯炒菜了。「有些大鳥看到有人或受驚,可能直接拋棄鳥窩,飛走了。」劉偉說,以前小的時候老家屋裡飛進燕子來築巢,父母從來不會趕走,因為知道鳥兒的習性,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的話,鳥蛋就不能正常孵化,就算孵化出來了,雛鳥也不能生存下來。
因此,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劉偉的父母把陽臺上靠著鳥窩一側的窗戶關上,也不在廚房裡面開火、炒菜,讓家裡保持安靜,保持「原始」狀態。
教育:
見證生命 給孩子上一堂啟蒙課
「家裡有孵化鳥蛋」的消息傳到了劉偉7歲女兒的耳中,充滿好奇的她每個周末都要前去觀察。「整個孵化過程,小朋友都去看了。」劉偉覺得,這種機會難得,讓小朋友現場看到鳥兒孵化的過程,比書本上要直觀得多。
不過,每次去看都特別小心翼翼,都要等鳥媽媽飛走後,孩子才悄悄靠近,看一看鳥蛋和雛鳥的模樣。「這是什麼鳥呢?好像是知更鳥。」根據鳥蛋的模樣,女兒趕緊拿出鳥類圖鑑的書籍仔細查閱。
雛鳥吃些什麼東西?鳥媽媽如何餵食?看到鳥兒一天天成長,女兒不斷發出疑問。18日,劉偉再次帶著女兒來到父母家中,為了不驚擾到鳥兒,劉偉把相機用三角架架住,人回到客廳裡,通過wifi把相機拍到的畫面傳回,這樣既能記錄鳥兒餵食的過程,又不會打擾到它們,「四五分鐘左右就飛回來一次,叼著蚯蚓餵給雛鳥。」
看到「鳥媽媽」餵食的過程後,劉偉又陪同女兒一起在網上進行搜尋,終於查到了在家中築巢鳥兒的種類,並了解了它的習性。據悉,該品種為城市常見鳥類烏鶇,4-7月繁殖,大都把巢築在喬木的枝梢上或樹木主幹分支處,或者建築物的隱蔽處。烏鶇每窩產卵4-6枚,淡藍灰色或近白色,綴以赭褐色斑點,由雌鳥孵化,孵化期在14-15天之間。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成年的烏鶇與烏鴉外形相似,但體型比烏鴉小,叫聲比烏鴉好聽。此外,烏鶇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是瑞典的國鳥。
「現在很多娃娃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少,通過對鳥蛋孵化過程的見證,讓孩子更加感知生命、尊重生命。」劉偉會說,孩子年紀小,雖然沒有什麼大的感悟,不過對孩子的生活可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紅星新聞記者 張肇婷 受訪者供圖
編輯 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