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學(下)
第一節 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
1、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備課、上課、作業的檢查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2、備課是教師教學工作的起始環節,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
教師應如何備課?
備教學內容:懂、透、化 備教育對象:了解學生
備教學方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編寫工作計劃:學期(學年)計劃、課題(單元)計劃、課時計劃
3、上課是教學工作諸環節中的中心環節,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上好課。
課的類型劃分依據是教學任務,根據一節課所完成任務的類型數,課的類型可劃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課的一般結構(主要指綜合課的主要環節)
包括:組織教學、檢查複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等。
如何上好一堂課(一堂好課的標準):目標明確、內容正確、方法得當、表達清晰、組織嚴密、氣氛熱烈。
4、學業成績的考查與評定,俗稱測驗或考試。
測驗的效度、信度、難度和區分度
第二節 教學組織形式
1、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2、在教學史上,先後出現的影響比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
個別教學、班級授課制 、分組教學、道爾頓制(道爾頓是一種徹底的適應個性的教學方法。此法是要廢除班級授課制,指導每個學生各自學習不同的教材,以發展其個性。道爾頓制是美國柏克赫斯特女士於20世紀20年代所創建的教學法。)
3、班級授課制 (也叫集體教學或課堂教學)
最早從理論上對班級授課製作闡述的是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1632年)
我國最早採用班級授課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
1902 年,班級授課制在全國廣泛推行,直至現在,它仍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班級授課制的主要優缺點:
班級授課有以下優越性:
第一,一位教師能同時教許多學生,擴大了單個教師的教育能量,有助於提高教學效率。
第二,以「課」為教學活動單元,可使學生的學習循序漸進,系統完整。
第三,由教師設計、組織並上「課」,以教師的系統講授為主而兼用其他方法,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四,固定的班級人數和統一的時間單位,有利於學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學的內容和進度並加強教學管理,從而可贏得教學的高速度。
第五,在班集體中學習,學生可與教師、同學進行多向交流,互相影響,互相啟發和互相促進,從而增加信息來源或教育影響源。
第六,班集體內的群體活動和交往有利於形成學生互助友愛、公平競爭的態度和集體主義精神,並有利於形成學生其他一些健康的個性品質。
班級授課的局限性表現為以下方面:
第一,教學活動多由教師做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第二,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性學習,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第三,時間、內容和進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難以在教學活動中容納更多的內容和方法。
第四,由於以「課」為活動單元,而「課」又有時間限制,因而往往將某些完整的教材內容人為地割裂以適應「課」的要求。
第五,教學面向全班學生,步調統一,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於因材施教。這也是班級授課最易遭受批評的一個缺陷。
第三節 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專以表示為達到某種模擬題效果所採取的多種教學行動的綜合方案。
2、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徵:綜合性、可操作性、靈活性
3、教學策略的主要類型:(1)內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綜合型策略
4、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提供學習內容是教學策略的核心內容。具體講,有兩條途徑:(1)結構化策略(2)問題化策略
相關推薦:
教師招聘考試:現代教育理論複習資料八
教師招聘考試之數學學科複習精選:名詞解釋
新課程小學英語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教學評價複習提綱一
試題推薦:
鄭州市中原區2011年招聘小學教師美術試卷B
2010年深圳市公開招聘教師考試試題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 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