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生物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的交叉融合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藥品和醫械的研發方式。10月26日,北航召開了首屆中關村「醫工谷」創新創業高峰論壇,來自政府、醫院、企業和高校的20餘位領域專家對「醫工結合」展開探討。
中關村管委會、海澱區人民政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等領導應邀參與開幕式並致辭。會上宣布成立了中關村智友天使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由北航機器人所名譽所長王田苗任院長。此外,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創新轉化中心主任姜雪還在會上公布了北京醫工交叉創新前沿技術的十大熱點方向。
人工智慧異軍突起,醫工結合成果可期
在國家推動醫學和健康事業發展、智能技術突飛猛進的重要歷史機遇期,深化醫工交叉融合是順應時代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需求的歷史使命,更是醫工領域發展內生動力的必然要求。
此次,北京醫工交叉創新前沿技術的十大熱點方向的評選也是通過廣泛調研國際醫工交叉前沿科技發展趨勢,結合我國實際臨床需求,諮詢學術界、產業界、投資界相關意見,從技術、臨床、產業三個維度的凝練。
姜雪表示,希望此評選可以為從事前沿交叉基礎研究、臨床痛點技術研發、創新創業發展等方面研究機構、創業者、投資界提供參考,並為推動北京成為醫工交叉創新全國乃至世界的戰略制高點貢獻一份力量。
會上,中國藥品監督管理研究會副秘書長王寶亭從鼓勵創新醫療器械政策的發展回顧了我國醫械創新的審批變革與實踐探索。並指出,從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10日,我國共受理創新醫療器械申請1200餘項,其中232項申請被批准進入特比審批通道,65項創新產品已獲得註冊證書。
政策利好使我國創新醫療器械發展迎來春天,而老齡化的現狀亦使康復器械市場突起。會上,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主任樊瑜波教授就我國康復技術的發展進行了講述,並表示AI在康復領域將發揮重要作用。不管是訓練、步行、輪椅、假肢的應用,還是康復、交互、陪伴、家居的設計,人工智慧都在擁抱康復領域,而且可喜的是我國醫院對康復機器人的認可率也在提升,未來把先進的科技手段綜合應用到醫院、個人健康、家庭健康、社區康養等領域可期。
在上午的演講中,積水潭醫院副院長吳新寶、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腫瘤放療科主任王俊傑、301醫院腫瘤外二科主任劉榮等醫療領域專家分別就骨科機器人、3D列印與精準放療、微創肝膽胰手術機器人的發展與創新進行了案例分享。
巔峰對話:如何突破醫工交叉的邊界?
「作為醫生,需求就是我的驅動力。」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科研處處長張純表示,以眼科為例,手術實操能力是醫學人才進入我院的必備條件,而如何發散醫學思維與工科聯繫也是需要考慮的方面。此外,還有很多疾病單靠個人力量無法解決,還需借力人工智慧、數據技術來輔助。
想要利用好人工智慧和數據技術,醫工交叉思維十分重要,像康復機器、手術器械都不是單學科領域所能完成的。目前,我國學科交叉還處於初級階段。北京大學智能康復中心主任王啟寧認為,單純醫工的交流並不能使機械專業的人才真正讀懂醫生痛點,將來做創新要具備兩種語言,即工程語言和醫學語言;做兩件事情,基礎研究和技術轉化。
同時,會上北京口腔醫學技術高級工程師趙一嬌也舉例表示,當今複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口腔和工科結合非常密切,像口腔手術這類外科治療領域會引進很多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這就需要大量的科學技術複合型人才,所幸國家正在重視這一方面,如設立口腔醫學技術研究生專業等,來彌補專業人才缺口。」
但另一方面,讓病人切實感受到行業發展的產品化、專業化,仍是一條非常長的鏈條。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說,這時候就凸現了創意商業轉化平臺的作用,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精準醫療創新平臺。打造這類平臺的必要性在於,很多醫生對商業化領域非常陌生,而這卻是技術從專利到上市,大規模解決臨床問題的重要通路。
探索醫療AI新方向,重塑智慧醫療體系
對人工智慧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雖然那時計算機只有幾K內存,但驚人的計算能力,讓人們大開眼界。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張益肇表示,在美國醫院每年意外死亡的人數近30萬人,如果人工智慧技術被應用到患者行為監測中,此數字將大大縮小。人工智慧的觀察能力、識別能力和智慧能力已逐漸逼近人類,在記憶儲存甚至遠超人類,未來「人類+機器=超人」在醫療的應用可期。
超人的設想,仿佛是科幻片中機器人的代表。從醫療器械的發展歷史看,人工智慧的應用仿佛並沒有那麼輕鬆,大而不強是我國醫療器械發展需要直面的問題。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臨床實驗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孫京昇表示,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4000億美金,我國市場規模為700億美金,全球醫療器械市場增速為2%,而我國這一數字為20%。
孫京昇認為,歷史的差距雖然很難趕超,但是人工智慧、5G技術的發展使我們可以快速趕上來。之所以我國醫療器械市場呈現單值高數量小的局面,與我國創業者過度追求有效性。現在創業生產的產品可以說都是醫院需要的,但是為什麼量卻沒有起來?因為醫院的需求不止是有效性。這就需要創業者不局限於有效性做思考,還要思考人才、資金、場地、合規、維護等眾多維度。
無論創新思維如何,值得肯定的是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醫療機器人協會會長、蘇大機電學院院長孫立寧教授表示,當前機器人技術、網際網路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正在打造未來生產方式——智能製造。《中國製造2025》已將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生物醫藥及性能醫療器械已等寫進規劃,作為未來我國醫療創新的重要發展方向。
近幾年,醫療行業對於醫用機器人的探討逐漸明朗,假肢機器人、智能假肢、康復機器人、智能床等應用極大的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環境。未來,政產學研資醫檢、醫工結合,建立健康養老創新與示範平臺,人才技術集聚,產業孵化完善,才能真正促進醫療創新產業發展。
在下午的演講中,美敦力中國企業發展風險投資和創新孵化部負責人、董事總經理施永輝,平安智慧醫療智能公共健康負責人、副總工程師李響還分別就世界醫療器械前沿趨勢和美敦力投資戰略、平安智慧醫療的AI的探索與實踐進行了案例分享。
巔峰對話:醫工交叉應用的難點與趨勢
當下,我國與全球醫工交叉領域的差距尤在。領業醫藥科技CEO盛曉霞作為海歸創業者表示,同國外相比中國非常典型的優勢在於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國家強調創新的大環境。在創新創業浪潮下,人們上下求索的精神被激發,醫工結合的發展機遇也將來臨。
同時,北京市海澱醫院院長張福春也從醫院角度表示,體制內醫生創新創業也有巨大優勢。張福春介紹說,現在國家不僅對很多國產支架的報銷比例提高,也對醫療研發團隊的獎勵有所提升,例如我院明確專利成果轉化可以給醫生70%的分成,大力鼓勵醫生創新。
對此,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護理部主任李葆華也表示,未來把優秀的醫學人才和技術人才結合在一起培養,是醫工交叉最大的優勢。未來在醫院護理領域,臨床安全性強、相對單一的工作,或許可以在考慮人力成本的基礎上應用醫療機器人,而且其市場也不僅限於醫院,應聚焦於整個社會。
作為研發醫療機器人的企業方,天智航醫療機器人董事長張送根認為,從醫療機器人未來市場化看,美國的發展經驗或許更值得借鑑。在美國沒有醫學本科教育,這為醫生後期搞研究打下紮實的理論功底,像強生70% 的醫療創新源於醫生自己,醫生再自行商業化,而我國要達到這種醫工結合程度還尚待時日。
復星醫藥副總裁劉毅進一步表示,從融資角度看,中國醫療企業融資也許相對容易,但投資者的往往略顯急躁。「醫療不是一個資本推動的行業,要想真正想落地、推廣是需要時間的,做好產品與公司發展節奏是有巨大差別的。」
醫療技術的發展需要資本的耐心,更需要醫療生態的打造,「研發-製造-應用」是一個完整的閉環。阿里健康集團智慧醫療大數據運營總監裴雲飛表示,目前我國醫療創新從學校階段的idea到細化生產,再到產業化後的解盤,中間環節還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脫節,尤其是作為研發者,最後搞技術還是做管理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心態。
最後,醫療技術的創新一定要釐清醫療數據的問題。中國作為人口大國,數據搜集有天然優勢,那如何利用這個優勢?騰訊覓影應用中心主任吳柱明表示,數據應用需要細分處理,一些細分領域的數據依舊不容易獲得。「我們會與很多醫療機構進行合作,利用建立模型把數據價值化,再屏蔽掉數據利用的安全隱患後,去服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