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委寄語
建築教育責任重大。願《當代建築教育》成為業界有影響力的媒體,成為廣大建築學師生的良師益友,更成為新時代建築教育的思想庫!
——莊惟敏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慎思暢想,傳承創新。祝賀《當代建築教育》創刊!
——韓冬青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中國建築教育,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洗禮,從青春年少走向了成熟。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轉變與挑戰。我們要面對建築倫理和新美學的高度;學科交叉和全球化的寬度;文化傳承和本土化的深度;人工智慧和新青年的速度。四個維度,度度催人。祝願天津大學建築學院主辦的《中國建築教育》學術期刊成為我們師生互喻的良好平臺,成為我們建築教育人的好朋友。
——李振宇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
立足教育,把握當代。中國建築面臨的問題,往往都被歸結於教育。以至於許多人戰戰兢兢,教學計劃東改西挪,疲於迎合。更有甚者,把教育當成了快速出成果的工具,動輒改變,搶步超速,追尾事故時有發生,而遺留下的教育隱患就完全不被關注了。如何立足教育,把握當代,《當代建築教育》責無旁貸!
——孫一民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特別高興天津大學的這本「當代建築教育」期刊創辦,希望能夠與國際接軌,把國內建築教育的思考,路徑,實踐,成果等展示給國內外同行。願期刊辦出特色,越辦越好!
——杜春蘭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院長
「教育是要立人」,建築教育更是未來建築師的職業生涯基石。願《當代建築教育》能夠集智慧、謀創新,不忘初心,服務當代建築教育的交流、研究與發展。在實踐中升華理論、在理論中求索經驗,彰顯專業特色,保持學術朝氣。
——孫澄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中國建築正處於由量變到質變轉型的關口,中國建築教育正邁步於變革的十字路口,《當代建築教育》的創刊,代表著新生和希望,肩負著時代創新的使命。天大建築勇於擔當,定能匯聚當代建築教育清新思潮,開闢一種當代中國建築教育文化現象。
——雷振東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常務副院長
中國的建築教育已經走過了近一百個年頭。近四十年來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借力城市化進程中豐富的營造實踐,中國的建築教育已經在世界上產生了影響力。隨著社會發展與變化,建築學學科正處於轉型時期。轉型期的中國建築學將面臨著兩大挑戰,其一如何立於峰頂重新審視世界,建立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建築學。其二,如何依託新技術更新和拓展學科,海納百川並把握學科話語權。此時由天津大學建築學院主辦的《當代建築教育》應運而生,可喜可賀,任重道遠。
——丁沃沃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當代建築教育》創刊,視野寬,起點高,可以預期將在21世紀中國建築教育史上留下值得關注的重要篇章。期冀這本期刊成為學界高水準的國際交流平臺,不僅深受建築教育家和教育研究者的歡迎,也能使廣大受教育者(建築學子)獲得滋養,並成為伴隨其成長的學術園地。
——李曉峰 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
建築教育的研究對於建築學科的發展起到引領促進和協同的作用。希望《當代建築教育》會成為一個陣地,一個探討建築教育發展方向的陣地、傳達教育理念學科訴求的陣地、互通教育教學方法手段的陣地,同時搭建與國際建築教育溝通的平臺。這樣一個刊物的成功發行會提高當代中國建築教育的學術自覺,構建恰當的學科話語體系。意義重大,並任重而道遠。
——朱玲 瀋陽建築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黨委書記
自法皇路易十四於17世紀末期在皇家學院設立建築學科,一晃已三個多世紀。中英雙語的《當代建築教育》又開歷史先河,啟動在中國思想背景下的中西建築教育對話,為來自中國的貢獻作鋪墊。可喜可賀!
——阮昕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由天津大學建築學院主辦的《當代建築教育》,是中國建築教育界的一件好事。我們期待這本新刊以天大的哲匠傳統凝聚當代建築教育的新鮮智慧,為中國的建築教育方法論帶來令人振奮的啟示。
——張利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
建築學古老而又包容。在學科發展不斷跨界與交融的當下,其學科外延不斷豐富,邊界愈發模糊。面對如此不確定的未來,建築學科的內核更需要堅硬而清晰的堅守。祝《當代建築教育》,立足此時此境,胸懷國際未來,關注內核本質,倡導實驗探新,打造建築學教育思想與實踐的多方交流平臺,成為媒體爆炸時代逆勢而興的一股清流。
——鮑莉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
在中國和西方的交流中,一個發達英語國家可以在中國學到設計如何作為量化生產和城市符號建築的有效工具;而中國卻可以在對方學到設計如何作為創意和批判話語,如何運用慢速、深入、跨學科的研究思考,甚至如何提出「不現實」的設計方案,而這種思維循環又如何最後產生了高品質高附加值的在現實世界中的優秀建築設計。中國在這個現實世界中,依然是小學生。作為中英雙語的建築教育雜誌,我期待貴刊在這種交流中做出堅實的貢獻。
——朱劍飛 墨爾本大學建築規劃學院教授
現代意義上的建築教育在我國已經走過了80多年的歷程,培養了20餘萬名建築設計師。如今我國已有近300所大專院校中的建築學專業每年還要培養萬餘名建設人才。這些數據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建築教育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需要我們認真地進行總結、研究、提升、推介,這正是我們要辦《當代建築教育》這本雜誌的目的所在。
——宋昆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黨委書記
當代中國建築教育正處於深度轉型期。對一個世紀來西方建築教育模式的反思,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進行當代轉譯的期待,以及面臨數位化信息化時代技術革命的困惑正是建築教育界的關鍵議題。當代建築教育辦刊宗旨正是基於現狀的困境與未來教育發展的期待,試圖構建一個真正的國際交流平臺。持有批判的精神,探討建築學科的內核與外延。通過思想的碰撞、方法的交流與操作的助施探索建築教育的歷史、現在與未來,從而推動當代建築教育向更高層級躍遷。
——孔宇航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建築教育專業化不過幾十年歷史,建築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建築教育領域的提升與反思,參與《當代建築教育》期刊的創立也正是希望盡建築媒體人的一份力量,與教育界共同努力,以期刊為平臺承載對建築教育的持續深度關注,傳遞建築教育領域的思考與聲音。
——彭禮孝 《城市·環境·設計》(UED)雜誌主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特聘教授,CBC建築中心主任,全球城鄉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