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的出街編輯部,有些軍心渙散的調調
相互交頭接耳瞎侃八卦
✍🏻在筆記本上塗塗畫畫表示寫稿心不在焉
🎮平日裡穩重的同事Q也招呼著趁老闆不在來把王者
(老闆看到了嗎?)
現在想一想,大概因為那天是開學。
為什麼開學會導致那天的短暫異樣?我從一位同事的朋友圈發現了蛛絲馬跡
奶瓶:巨巨
JRen:巨巨巨巨
一天兩個妹:哥哥已經過了那個年紀了
如何解釋上班族突發性的懷念上學時光的行為?
這是一個間歇性症候群體,在每個不同年齡層的上班族都有可能發生。當工作達到了某種閾值,上班也就變得像上學一樣,面對的壓力不同,但「上課開小差」成了我們之間不可言說的默契。
「 作為剛畢業不久,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德智體美潮全面發展的當代年輕人,時代弄潮兒 」如果說還能逐漸適應沒有了寒暑假的撒野時光,那每天都能看見穿著校服的學生在眼前晃悠,就算是穿著嗨醜嗨醜的校服也依然掩蓋不住的朝氣,或多或少都會生出幾分觸景生情的矯情。
那麼與其EMO,還不如讓間歇性的躊躇滿志來的更猛烈一些!上學時期的開小差會影響聽講,工作時候開小差會被扣工資,但也有可能閃現出「靈感的火花」,所以出街編輯部一合計,我們不如再當一回學生好了!
今年的開學有些特殊,度過了史上最漫長的寒假之後才穿上久違的校服。而說到校服,絕對可以算作是我們的集體記憶。
我們現有的校服制式,大概是從九十年代開始確定的,以簡單大方實用性為出發點。確實,當我身著oversize的校服隨著音樂跳著「初升的太陽」,切身感覺到輕盈自在,容光煥發,但每每看到鄰國的校服,眼裡總是止不住流下豔羨的淚花。
「 詰襟 」,也就是學蘭,(在日本江戶時代,凡是西方的事物都會被冠以「蘭」字,因此得名)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由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部率先引進,類似西式陸軍軍裝,上有金色紐扣。日本時尚之父石津謙介年少時就對學蘭制服心嚮往之。
《熱血高校》和《我是大哥大》中主角就穿著學蘭制服。而作為著名的不良少年,怎麼可能規規矩矩的穿校服?校服,當然用來改啦!
將學蘭制服改短,西褲改成「燈籠褲」,腰間掛上褲鏈作為裝飾,騷氣內搭展現狂傲不羈,打架自帶加成buff,這些個經典改法是當時追求個性的不良少年的標準配置。
上下收緊,腿部寬大的叫ボンタン(Bontan)←
而又長又直還拖地的這種叫ドカン(Dokan)→
一般是短學蘭配Bontan,長學蘭配Dokan。
不良文化的鼎盛,標誌著吃飽了撐的日本青少年對於個性的表達。
現在的日本街頭,可能已經鮮少見到穿著統一標準的不良少年了,但彼時為了「酷」對於校服的改制,卻被時尚圈繼承下來。而我們的學生時代,追求個性的校園icon也在對校服做著改制,改短,縮褲腳那都是基本操作,我們今天要做的,是對校服做一番徹徹底底的改制,俗稱— —
Remake,重做,重新製作。這一概念從前幾年名聲大噪的The Ten系列開始映入大眾眼帘,將原本完整的單品進行解構,再通過個人喜好置換原有的元素進行重組,從而得到另一件單品,是更具有個人標籤,更獨一無二的。
不要以為remake是只有大牌潮牌才玩得起的活兒,remake可能是普通人能最接近「潮流」的一次,不是千篇一律的logo上身,而是真正的個性表達。而也正因為「業餘」,往往能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所以remake一件校服,是詮釋 「不失出街風範的回到學生時代」 的最佳之選。
這是我們準備的校服三件套▽
「 魚餅初體驗,記得一鍵三連!」
← Remake school uniform
設計/製作:yckulee
造型:魚餅
攝影:小林
攝像:小智
設計:-RISHIN
模特:EASYWAY
創意:出街計劃編輯部
本次Remake主題自然是以校服為藍本的。用料上除了校服,還有我們從古著市場「大手筆」淘回來的VALENTINO西裝,以及同事貢獻的水洗牛仔夾克。
試圖在不失去校服本身內核的前提下,呈現完全不一樣的質感,並且適合日常穿著。
有目的性的remake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即使大刀闊斧的改制也不能失去原本主體的內核」,就算是強如Sacai,也不會把Nike WAFFLE RACER改的四不像。
所以我們將原本的校服套裝的褲子上的豎條移植拼接,形成一個V型由胸前連接到雙袖,構成校服的經典樣式。
而之所以選用西裝,除了解構手法本身,意在將「風馬牛不相及」的單品混搭出別樣的協調感之外,更重要的設計點是想要賦予我們的尼龍校服一些正式感。
常春藤盟校的服裝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不僅僅是設計,更在於強調授業解惑所必需的的儀式性。
原本內側的VALENTINO水洗標也被我們拆出來縫製到胸前作「校徽」使用。
後片也與前片呈現 V 的呼應,牛仔布的加入讓Remake多材質的應用得以體現。同時也想表達的是學生時代特有的那種張揚,灑脫與堅韌從容。
一般校服下擺的彈力螺紋包邊,我們用牛仔衣下擺的包邊替換,更加巧妙有趣。
前段時間大熱的韓國穿搭競技類綜藝《高中帶貨王》一時之間成為各大公眾號的取材來源,而本次解構校服的觸發點也正是這檔節目。
節目裡平均年齡不到18歲的選手,不管是造型,製衣,策劃拍攝,型錄大片等等,帶來了一系列屬於Z時代人類的奇思妙想。不禁感慨,我們的18歲在幹嘛?
在發出一陣陣「 臥槽 」之後,「想要回到學生時代」 的執念,促使我們決定也用Z時代的方式去表達,個性的表達。
曾幾何時,我們懷揣著純粹的夢想逆水行舟,奮力前行;但現實是,我們被不斷往後推,直至放棄抵抗,隨波逐流。
但其實等到衣服由一片一片的裁片重組到我們眼前時,少年時瞥見的未來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腦海。我們這才發現,我們其實並沒有放棄抵抗,而是時不時的回頭張望,最終回到原點,回到那個在校服上塗鴉的午後。
- 出街的每一天都意義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