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河流,不論經歷千難萬險,多少屏障坎陷,都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朝宗於海。在這些河海動情交匯的地方,也往往催生出一個個璀璨人文重鎮。海口,南渡江的入海口,一個文明發達的城市名稱,正是華夏南溟奇甸的首府重鎮。她因地處南渡江入海處而得名。
如果說,海南島是大海之都,那麼,海口就是海都之都。這個都會就像長江入海口的東方明珠上海一樣,都很年輕。千百年來,她只是瓊州首府府城的外灘。八十年前,這裡只是拱衛府城的衛所營鎮、交通海上的津浦港口。但就在這片下碇舶腳的防衛之地,輻輳集散輸納之所,一個城市從一個衛所開始了自己的新的歷史。
日本人拍攝的畫冊中被稱做「海口的銀座」的海口新興路(現新華北路)。
海口:
在白沙碧波中孕育
漢代開郡,海口屬珠崖郡玳瑁縣,隋代為瓊山縣地。李唐王朝,這片浦灘之地成為瓊州城的外灘,並在此地設了白沙津為瓊州城(今府城)的外港,同時設有古渡驛站。神宗熙寧四年(1071),瓊州郡治遷入瓊山區府城鎮(瓊山縣治亦同時遷入),而當時海口這片外沙———白沙津也自然成為郡治的要津和海上的門戶。熙寧六年(1073),瓊州郡改為瓊管安撫司,白沙津也隨之發展成為全島最大的貿易港口和水軍重鎮。
宋末元初,「遷津建浦」,渡口「白沙津」西移,升格為港口「海口浦」。所謂浦,就是泥沙衝積而成的浦灘。而「海口」,因其北臨瓊州海峽,位於南渡江入海口西側,故名。自此,「海口」作為地方名稱而出現。
到了明代,海口一帶聚居人口越來越多,港口日益繁榮。因此,到了明洪武七年(1374),為加強海南的海防建設,將海口置為千戶所。十七年(1384),又在今天的五條騎樓街區範圍,設置海口後千戶所。二十八年(1395),為防海盜襲擾,安陸侯吳傑委託千戶崇實興用火山巖石築起了海口城,稱「海口所城」。由此開啟了海口有城的歷史。
築城後的海口有力地保護了過往的商船,同時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入島定居,港口貿易愈加興盛,隨之而闢的街道一條條橫亙所城,海口這座新興城市的歷史自此延伸下來。
所城:
從歷史風口浪尖上鑄就
民國海口民居
如果說「千戶所城」是海口為城之最初記憶,那麼「老街縱橫」就是這記憶的刻痕。
據民國《瓊山縣誌》記載,最初的所城方圓僅0.48公裡,大體呈正方形狀,城牆「周圍五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七尺,闊一丈五尺,雉堞六百五十有三,窩鋪十九,闢四門,各建敵樓。」四門分別為東、西、南、北門。其東門在今新民東路與大東路交叉口;西門在今新民西路與新華路交叉口;南門在今博愛路與文明路交叉口;北門在今博愛北路與大興路交叉口。所城最初只有東西、南北十字形路。闢東門街、西門街(今合併稱新民路)、南門街、北門街(今合併稱博愛路)。
明弘治元年(1488年),四牌樓在十字街中心興建,所城便發展成為了五條街:即東門街-四牌樓至東門口,西門街-四牌樓至西門口,北門街-四牌樓至北門口,四牌樓街-四牌樓至龍牙巷,南門街-龍牙巷至南門口。五條街貫穿東西南北,城市的雛形逐漸顯現。
到了清代,一直作為軍機要地的所城,戰略地位愈加突顯。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清政府在此置營(清朝綠營兵的軍隊編制單位),設都司(綠營軍官名,為正四品武官)重兵防守。轉年,增設關部,稱「常關總局」,又稱「總口」,其下在全島設九處分口,實行內外通商貿易。一時間,各地商人紛至沓來,所城內外相繼興建起各地商會、會館,而各種店鋪和街道也逐漸擴展,除城內十字街外,又新闢了若干新街。如城東的仙橋路、振東街、閘門街(合併今振東路),胭脂園后街、城角路(合併今大東路);城西的谷街、福興街、關上街、關尾街(合併今義興街),新興街(今新華北路),城角滂路、青竹街(合併今新華南路);城南的雙塘尾路、被直街、南所外路(合併今博愛路);城北的得勝沙街、大街(今中山路)、港口街(今水巷口街)、大廟前街(今中山橫街)等等。新闢的街道寬廣砥平,又如一張大網灑滿所城內外,此時,海口作為一所城市的帷幕正漸漸拉開。
值得一提的是,西門街是歷代海口市的重要街道,明代的千戶府、清代的同知署、參將署都設立在此,因而這裡也是最早鋪築石板路面的一條街。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期間,瓊州(今海口)根據《天津條約》被正式開闢為通商口岸,1876年,英國人總稅務司赫德在此設立「瓊海洋關」(後簡稱「瓊海關」), 並成立了瓊海關稅務公署(今中山路尾南側),海口的大門被迫打開了,大量的洋藥、鴉片、洋貨在城內傾銷,本地產業受到嚴重摧殘,大批作坊、工業倒閉。然而,從來福禍相倚,各國領事館、洋行、郵局、醫院的相繼建立,同樣使這座飄搖的城市在商貿上有所發展,而這座城市的格局也在此時變得清晰起來。
民國:
海口開啟從所城到城市的歷史
民國時期的海口老街一景
自1911年辛亥革命始,到1930年代,海口城市發展步入了一個黃金時期。先是瓊崖鎮守府遷入海口,接著,海口從瓊山縣分出而設市政廳,成為獨立的城市行政區域。雖然三年左右便被廣東省政府撤銷,但這段歷史足以證明海口作為全瓊商業及政治中心的地位,也足以開啟海口由「所城」到「城市」的歷史。
建於明初的「海口所城」,經六百年風塵,在城市發展的道路上也曾步履維艱。到了民國十三年(1924年),在軍閥鄧本殷的指揮下,所城的城牆被逐漸拆除。而就在這被拆的地方,又重新劃路擴街。
早先的城內南北、東西所路,被拓寬擴大,分別改名為博愛路、新民路,並鋪上了水泥路面,以方便汽車行駛。而城外填濠建路,除浚濠東在拆城牆前自東門至大興東路建城腳路,浚濠西段、南段、東北面在拆城牆後分別開闢了大東路、龍文坊路、巷口街。原所城外的北部、西北角以及東北角一帶,自清代以來已發展起的街區,此時更是加快了發展的腳步。如所城北門外路的環海路,原系土路,拆城牆後加寬,併入大街,改名為中山路,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其他新闢的街道,如新華北路、文明路、永樂街(今解放東路)等等,都是這個時期大發展的產物,海口城區的面積日益擴大,最多時曾有「八興」,即大興街、富興街、義興街、永興街、新興路、振興街、彰興街、同興街。
如今,除大興街、義興街等一些地名仍使用外,許多街都已改名,像新興街就已改為現在的新華北路。此外,還逐漸形成了老海口人熟知的「五坊」,即振龍坊、振興坊、龍文坊、居仁坊、人和坊,如同現在的居民社區。而幾條主要的街道,如博愛路、新華路、中山路、得勝沙路、長堤路等也在時光中慢慢沉澱下來,成為這座城市主要的道路,盡情向人們展示現代化的都市風採。
如今,昔日的所城已不復存在。然而海口人不會忘記,正是這縱橫的十字形街區開啟了海口有城的歷史。
原標題:
所城:開啟海口有城的歷史
(編者註:本文原載於2012年1月30日海南周刊)
海南日報新媒體、海南日報海南周刊聯合策劃
撰文:周娟 周泉根
值班主任:張杰
值班總監:袁鋒 李國棟
責任編輯:張運桐 周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