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是人們表情達意,交流思想,拉近距離,增進了解的最好方式。普通話是全國各民族通用的語言,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廣元市昭化區將普通話作為教育扶貧的重要內容,將規範語言文字從娃娃抓起。
昭化區機關幼兒園是昭化區唯一一所獨立建制的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710人,教職工67人,是廣元市五星級幼兒園,四川省語言文字示範校。在園就讀幼兒大部分是郊區農村的孩子,其中留守兒童和建卡貧困戶兒童佔百分之二十。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在方言的環境中成長,聽不懂普通話,更不會用普通話交流。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性格孤僻,不願意與人交流,入園後,既不願意主動與同伴交往,更聽不懂老師講普通話,自信心缺乏。該園幼兒整體語言能力較差,嚴重影響了該園的保教質量,而且這種現象成為目前農村幼兒教育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推廣普通話是助力脫貧攻堅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昭化區機關幼兒園多措並舉推廣普通話,助力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精準施策。
一、營造語言環境,規範師幼語言行為
昭化區機關幼兒園以市級課題《培養幼兒語言能力的實踐與研究》為契機,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在幼兒園醒目的位置懸掛「我是機幼娃,說好普通話」的宣傳標語;在大門口張貼「進園請講普通話」;辦公室、教室門口溫馨提示「今天您講普通話了嗎?」等等,提醒全園師幼、家長用普通話溝通交流,形成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幼兒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讓家長把普通話帶回家。
二、組織家長普通話培訓,提高家長的意識。
不少農村家長普通話水平差,一部分父母常年外出務工,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方言、粗話多,與扶貧幹部缺乏有效溝通,更聽不懂扶貧政策、無法配合扶貧工作。該園利用期初家長會,半日開放活動、新生家長會,讓具有普通話水平一級一等的王曉燕老師組織家長培訓,從發音、語速、語調、情感進行指導;並將扶貧政策、扶貧要求、文明行為編成快板、三句半、小品讓家長表演,分發宣傳冊讓家長閱讀,激發家長學習普通話的興趣。
三、舉辦教師普通話比賽,提高語言水平。
教師是文明的傳遞者、踐行者。昭化區機關幼兒園通過教師「朗誦比賽」「演講比賽」「我身邊的好老師講故事比賽」「師德師風演講比賽」、微課比賽、教學大比武等活動,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表現能力。
四、豐富幼兒語言活動,發展幼兒語言。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近年來,昭化區機關幼兒園組織全園幼兒開展了「巧嘴故事王」講故事比賽、「童心童話同成長」童話劇展演、「迎新年,頌經典」成果展演、「唐韻耀中華」主題升旗儀式等活動,激發幼兒對語言文字的興趣,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
五、小手拉大手,做實推普活動。
每年九月的第二周為推普周活動。昭化區機關幼兒園開展了「我是機幼娃,說好普通話」主題系列活動。校門口電子顯示屏、各班主題牆、家園聯繫欄分別張貼宣傳標語,班級QQ群發布倡議書,校園門口小小推普員向家長、幼兒發放宣傳單,營造全園師幼、家長說好普通話、寫好規範字的濃烈氛圍。一周內緊緊圍繞主題,有序開展了我是小小推普員、班級主題活動、親子手抄報、教師書寫規範字、教師朗誦比賽等六個一活動,充分發揮了幼兒園說好普通話,寫好規範字的基礎作用,增強了師幼、家長及周邊群眾說好普通話的意識,形成了規範的語言環境,提高了全民素質,演繹了語言文字的魅力。
六、 講好普通話,爭做扶貧宣傳員
為進一步加強對非貧困戶的聯繫和幫扶工作,全園教師45人,分別聯繫元壩鎮的勝利、大壩、吳溝三個村共222戶非貧困戶家庭,分四個組進行了走村入戶的摸排宣傳工作。教師們了解非貧困戶現狀、存在的困難、宣講國家扶貧政策以及國家對醫療、教育、健康、公共設施的投入惠民工程,增強非貧困戶對國家脫貧奔康的信心,引導人民群眾「說文明話、做文明事、做文明人」。該園通過多次深入農戶家庭,傳遞了文明行為,解讀了國家扶貧政策,解除了非貧困戶的疑慮,和諧了社會關係,提高了非貧困戶對國家扶貧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勵他們知黨情、報黨恩,在社會主義奔康路上勇往直前。
普通話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需要,是文化知識的載體和交際能力的依託,是人們素質構成與發展的基礎,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準。學好普通話,提高文明素養;說好普通話,促進文明交流;推廣普通話,傳遞文明行為。人人都說普通話,處處盛開幸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