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中國酒類流通協會二十五周年會員大會在重慶舉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姜增偉,重慶市政協副主席周克勤,中國酒類流通協會會長王新國,中國商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周京英,中國酒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延才,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楊強,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劉員,茅臺、五糧液、洋河、汾酒、劍南春、捨得、古越龍山、國臺、寶豐等近百家酒企,全國各省市酒業協會代表,商源、蘇糖、人人大、1919、象嶼等流通企業出席本次會議。
據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20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酒類計劃供應、形式單一,主要是餐飲終端與零售小店,以及部分百貨商場。到20世紀90年代至2005年,逐漸轉向市場資源配置,在酒類品種不斷豐富的同時,大型酒類經銷商逐步崛起,國有糖菸酒公司主導地位逐步被各級酒類經銷商替代。2005年至2012年間,流通渠道趨於扁平化,銷售層級開始減少,行業呈現出多元化、專業化、規模化與品牌化的特徵。2013年開始,電子商務產業生態日臻完善,營銷服務與客戶體驗成為重點。
「隨著社會進步發展,人們對酒類的消費需求,在貨真、價實、誠信的基礎上,還關注體驗性和便捷性。」該負責人說。酒類流通行業積極適應,創新服務,充分滿足了市場需求,有力推動了酒類消費的增長與升級。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姜增偉講話
姜增偉表示,中國酒類流通協會二十五周年,其實就是酒業與市場「一體化」關係的充分體現。通過這個平臺,酒廠、酒商和酒類零售的最優秀代表聚集在一起,產業各個環節鏈條之間進行充分溝通交流,大家一起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廠商同心合力,才能讓消費更旺更強。
「人們的酒類消費需求不斷提升,在喝真酒、喝好酒的基礎上,越來越注重酒類消費的場景、文化、體驗和服務等附加價值。廣大酒類流通企業積極適應這種變化,加快轉型升級,在產業端和消費端之間,建造了高速路、高架橋,從而將社會發展、消費升級的外部趨勢,切實轉化為酒業壯大發展的強大動力。」在25周年會議上,王新國點名了酒類流通行業的積極變化。
中國酒類流通協會會長王新國講話
王新國還表示,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始終保持一以貫之的積極作為,一方面推動酒業持續向好發展,一方面也幫助會員企業、酒類經銷商成長壯大,在行業變局中掌握主動權,促進長效發展。
自2013年以來,協會開展創建了以行業自律,規範市場為目標的「國家級放心酒工程」。參評示範店、企業由各省、市協會審查推薦,經過協會審核、專家審議、社會公示等過程,最終產生「國家級放心酒示範店」。七年來,「國家級放心酒工程」共產生示範店5批次791家,樹立優秀標杆,提升企業形象,彰顯品牌價值。
王新國介紹,為了與消費升級、需求升級的外部趨勢相適應,引導和推動酒類流通的創新升級,中國酒類流通協會開展了一系列行業評優工作。2006年,協會發起主辦「中國酒業營銷金爵獎」評選活動。
在優化頂層設計上,協會也從不同維度,以廠商相交、相通、相融的方式,促進酒類行業上層建築的優化完善。2016年,「中國酒業商業領袖50人論壇」在北京成立,囊括了酒業領袖廠商,論壇對內交流溝通,尋求合作,對外展示形象、傳播思想。發揮領袖廠商的龍頭作用,帶動中國酒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今年9月,協會還主辦了「2020酒類領軍企業莫幹山論壇」,關注和研究「雙循環」經濟格局下的酒業行動綱領,達成發布了《中國酒類領軍企業莫幹山共識》,對激發消費、拉動消費形成了一些具體的措施和辦法。
建立誠信體系、引導流通升級、優化頂層設計、賦能酒業營銷、組織學習培訓、履行社會責任、推進標準建設、排解行業問題,長期以來,協會在八個方面的努力已經見效,為酒類流通行業的進一步向好發展,給予有力指導。
對未來的發展,王新國表示,協會總結前期工作經驗,對今後提出三個主要思路。
一是要提高站位,樹立流通價值。在協會建立以來的二十五年裡,經歷了酒行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包括「終端為王」、「渠道為王」的市場強勢階段,包括「廠家主導」、「品牌為王」的產業強勢階段,但無論廠商的市場強弱地位如何變化,酒類流通行業的價值站位卻始終不高。
協會將通過各項工作開展,提高酒類流通行業的價值站位,樹立「現代服務」、「文化傳播」、「健康生活」等酒類流通高級價值,為行業發展爭取更大主動,拓展更大空間。
二是要加大宣傳,提升流通形象。在後續工作中,協會將結合誠信體系建設、行業評優、廠商對話、創新營銷等具體工作,進一步加大輿論宣傳的力度,特別是加強對酒類流通商業品牌的傳播推廣,提升其行業地位和社會影響,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讓酒類商業價值有更加充分的發揮和表現。
三是要加強交流,深化流通關係。長期以來,協會與各省市行業協會保持著密切交流關係,每年都要赴兄弟協會調研溝通,掌握行業一線動態,了解到會員廠商的問題與訴求,並及時予以幫助解決。今後,協會將更加廣泛地開展行業交流活動,促進酒類流通各環節關係的深化,促進成為生態整體,共生共好,共享共贏。業,仍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