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漁!這位援藏醫生不僅救治病人更要把技術留在當地

2020-12-14 信息時報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豔 通訊員 簡文楊 李饒堯)首例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首例遠端胃癌根治術(胃次全切除術),首例近端胃癌根治術(全胃切除術)……這是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疝和腹壁外科主治醫師李英儒在林芝市人民醫院援藏100多天完成了多個「首例」手術。他是廣東省第三批柔性醫療援藏隊的隊員,但他發現援藏隊雖然能造福當地百姓,但醫療隊走了呢?為了讓老百姓切實長久獲益,他決定授人魚魚不如授人以漁,嘗試通過多種幫扶形式把優秀的技術留在當地。

設計課程培訓當地醫生掌握腔鏡手術

據了解,自參加廣東省第三批柔性醫療援藏隊以來,李英儒在林芝市人民醫院已經完成了多個「首例」手術,如首例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首例遠端胃癌根治術(胃次全切除術),首例近端胃癌根治術(全胃切除術),首例全腔鏡下胃癌根治術,首例食管裂孔疝修補+胃底摺疊術,開展了多個新技術,如胃癌新輔助化療,結腸癌術後輔助化療,腹股溝疝術後護理等,改良了多個手術流程,如腹腔鏡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TAPP),單孔腹腔鏡小兒疝囊高位結紮術,痔切除術(PPH)等。

但在林芝市人民醫院幫扶期間,李英儒發現,雖然開展新手術可以讓老百姓獲益,不用再奔波於內地就醫,但只是援藏隊開展新手術遠遠不夠,如果不讓技術紮根當地,一旦援藏醫生離開,又回到了原樣。因此,李英儒決定從最基本的腔鏡技術開始進行培訓,為林芝市人民醫院儲備青年外科人才。

籌備腔鏡基本技能培訓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腔鏡模擬器的問題。林芝市人民醫院外二科原有的腔鏡訓練模擬器只有兩臺,而且有點陳舊,難以滿足日常培訓的要求。李英儒了解情況後,馬上幫忙聯繫6套嶄新的手機平板腔鏡模擬訓練器以及10套自行設計的訓練模塊贈送給林芝市人民醫院外二科。



李英儒根據林芝當地外科醫生的腔鏡基礎,設計合適的培訓課程以及考核項目,並親自進行理論的講授、手把手操作教學,糾正當地醫生的一些不規範動作。經過刻苦訓練和嚴格的考核,當地外科醫生的腔鏡基本技能有了相當大的提高。

 


把「能開展」的手術變成當地醫院的常規手術

李英儒到達林芝市人民醫院後,大力開展胃腸腔鏡手術,使得該院科室的腔鏡手術率進一步提高,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解決了更多患者的痛苦。「但是,我離開以後,這些技術還能不能常規開展?」這是李英儒心裡想得最多的一個問題。

為了能讓目前可以開展的手術變成常規開展的手術,李英儒決定在每次新技術開展時,以術前理論學習——術中技術指導——術後複習視頻的模式進行教學,讓青年醫生對手術的理解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並實現螺旋上升。

對於第二次遇到同樣的手術或者既往開展過但不熟練的腔鏡手術,李英儒則主動從主刀位置退到一助的位置,讓當地醫生擔任主刀,並在術中進行技術指導。從最開始的每一個步驟講解,到後來到重要步驟演示,再到最後當地醫生能夠按標準獨立完成手術,李英儒終於長舒一口氣。

 

 


一門技術在當地常態化開展,才能真正惠及當地老百姓。李英儒認為,不僅個人要開展新技術,更重要的是著眼於當地醫療團隊的培養,讓團隊的醫生都能獨立開展此類技術,才能讓技術在林芝市人民醫院生根發芽,福澤一方。

增設援藏系列講座 讓患者能得到最佳治療方案

李英儒雖然身在林芝市人民醫院外二科工作,但是目光卻放向全院。他很快發現,由於院內科室之間相互溝通的渠道不多,援藏隊員到來後開展的一些新技術未能及時地讓全院醫務人員知曉,導致某些患者未能得到最佳的治療方案。同時,醫院的規培生、專招生等初級醫生也需要一個了解醫學進展的平臺。李英儒將自己的想法與林芝市人民醫院醫務科溝通並得到該院的支持,在原來的「白求恩大講堂」基礎上,增設「白求恩大講堂——柔性醫療援藏系列講座」,以充分發揮援藏隊員的積極性,向全院醫務人員分享新技術、新進展,加強科室之間的溝通與了解。

為了調研當地醫生對大講堂的關注度和測試最佳的演講效果,李英儒先在大講堂上講了一次課,發現當地醫生來聽課的積極性非常高,均表示非常希望能在這樣的平臺獲取更多的醫學知識。於是,李英儒積極發動援藏醫生報名授課,並為了保證授課質量,在正式上大講堂開講前先在援藏隊裡試講。在試講中,李英儒對授課老師的內容、講授方式、幻燈片製作等進行評估並給出一定的意見。

 

 


通過嚴謹的備課、嚴格的講前培訓,李英儒發起的「白求恩大講堂——柔性醫療援藏系列講座」成為了林芝市人民醫院醫務人員最受歡迎的講座之一,在這裡,不僅聽課醫生能獲取更多的醫學知識,拓寬視野,授課的援藏醫生也能從這個平臺學會如何去更好的傳播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在援藏的五個月時間裡,李英儒不僅,開展了多個「首例」的手術,更是一對一、手把手教會當地醫生開展新手術,讓技術的種子在藏東南地區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相關焦點

  • 系列報導《脫貧攻堅高原行湖北援藏故事》:《從『輸血』到『造血...
    隊員們用精湛的醫療技術、高尚的醫德守護著藏族同胞的健康。系列報導《脫貧攻堅高原行·湖北援藏故事》,請聽錄音報導《從『輸血』到『造血』,培養撤不走的醫療人才》。今年6月,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婦產科醫生朱曉武,臨時接到趕赴西藏山南援助的緊急任務,報到沒多久,就接到一臺急診手術。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餘杭高鐵站全員通過《紅十字救護員證...
    一般來說,猝死病人的黃金搶救時間是在4分鐘內,當時身邊如果沒有懂急救知識的人,即使後續送到醫院救治,也很難創造出『奇蹟』。因此普及急救知識很有必要。1月20日,是「全國120急救日」,一場以「關愛生命」為主題的應急救護演練在餘杭高鐵站候車大廳展開。
  • 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雲集電商扶貧結碩果
    星探桔不僅創造好產品,還將產品與文化、消費場景結合,更好地促進銷售。 「我們為人參奶想了一個slogan,『一杯人參奶,元氣自然來』,還有一句是『來長白山,吃溫泉蛋、喝人參奶』。可以想像一下,在長白山那種相對比較冷的環境中,喝了一杯含有人參的熱熱的奶,那個感覺肯定非常好。」張鐵成說。張鐵成進一步表示,作為一個電商平臺,雲集不僅是一個銷售渠道,更具有洞悉消費者需求的優勢。
  • 援藏醫生特寫:人生總需要一些刻骨銘心的勇敢
    作為醫生,張雋這些年來一直扮演救火隊員的角色。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幾乎每次重大自然災害的醫療馳援,都能在前線看到他的身影。在家庭,年幼的兒子似乎一直無法理解這位為了工作「說走就走」的爸爸。  「聽說我要援藏一年,12歲的兒子甚至以為我要和媽媽離婚。」男兒有淚不輕彈,每次提及妻子和孩子,在手術臺上自信堅毅的張雋總會眼圈泛紅。
  • 漢中婦產科醫生援藏三年 成功接生嬰兒700多名
    援藏三年後,他返回原單位漢中市人民醫院,但當阿里地區人民醫院再次召喚他時,他毅然辭去漢中的工作,遠離家鄉捨棄小家,只為那份作為醫生的職業使命和守護邊疆人民生命健康的家國情懷。他就是全國最美支邊人物——陝西援藏醫生羅蒙。
  • 一個援藏醫生的高海拔修行
    再比如,過去一個急性心梗救治,從進醫院到完成手術需要5個小時,而現在,縮短到40分鐘。幾個小時,往往就是生與死之間的距離。這些進步的背後,有著近千位援藏醫生的努力,他們犧牲自己的健康,甚至是生命。2015年6月中組部、衛健委等多部委啟動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至今年9月,共有842名優秀醫務人員進藏支援。他們中的幾位,永遠地留在了西藏。2006年,安徽41歲的援藏醫生趙炬因病去世,死後身體器官全部捐獻,至少救助了5位患者。
  • 授人以漁還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時間會檢驗中國與歐美的不同選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這樣子做,才是真心實意地在幫這些與我們合作的國家。我們中國還有句俗話,叫做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但如今中國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世界,並沒有這樣的顧慮,反倒是自詡為開放發達的西方國家,完美地演繹了這句話的精髓。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國援建蒲隆地農業技術示範中心記
    為幫助非洲國家農業發展,中國在非洲建設了多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以幫助非洲的農業發展。中國援建蒲隆地農業技術示範中心中國援建蒲隆地農業技術示範中心位於布班扎省,由中國電建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承建。項目建設以中國農業示範中心標準為依據,旨在為蒲隆地提供符合當地農業發展需要的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通過農業技術示範推廣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提高蒲隆地國農業技術水平,增加其農產品產量,同時滿足中心學員及管理人員的辦公、培訓以及生活需求。援蒲隆地農業示範中心工程為中國經援項目,建設單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項目位於蒲隆地布班扎省,距首都布瓊布拉市區約30公裡。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浪卡子縣多卻鄉亞如村桑傑央金縫紉專業合作社是當地村民桑傑央金,當年因父親傳授的一手縫紉技術,在拉薩已紮根10年餘載,並開始做起了生意,隨著村裡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婦女鄉親們的紛紛投靠,她便有了毅然返鄉開創合作社去幫助村裡不能外出務工的貧困戶、婦女、殘疾人在家門口解決就業的念頭,並在2013年7月,在離亞如村只有3公裡的鄉政府所在地,牽頭成立了專門銷售藏袍、藏靴、窗簾
  • 杏林春暖阿里人——記「最美支邊人物」陝西漢中籍援藏醫生羅蒙
    過高的海拔讓這裡的人們生活異常艱辛:缺氧、高寒、交通不便、人煙稀少……許多人來了又走了,認為這裡是「生命的禁區」。 然而,再艱苦的環境都是祖國的大好河山,都有群眾生長於斯,更需要有人去改變困苦的現狀。 今年47歲的羅蒙,就是這樣一位援藏的婦產科醫生。他從漢中來,在「生命的禁區」裡守護生命。 「羅老師像是本來就屬於這個地方,他不是阿里的過客。」
  • 郴州尹堂松: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給一個人一碗麵條,能餵飽他一天;教一個人如何做麵條,能餵飽他一輩子。尹松堂就在完美詮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尹松堂是桂陽縣審計局副局長,他一直走在扶貧的最前線,深入貧困戶的內心,了解其真正需要什麼,找到最根本的問題。
  • 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財富是每個人想要的,但是如何得到財富,如何能把財富留下,古代有一句老話:「家有黃金用鬥量,不如養兒送堂。」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即使有家財萬貫,也不如讓孩子學會知識文化。第三代第四代:盤根錯節的豪門姻親網,因為姻親,更有皇親,但隨著時局的變動,李氏家族也四分五裂。他們大都背負著罵名,開始自力更生。雖有些子嗣,因為吸食大煙,打牌賭博,下場悲慘;但也有利用分得的家產,秉承好學上進的家風,開拓了一片天地的。
  • 煙臺山醫院王蕭光:為愛滋病病人做手術的華人醫生
    2015年8月,中共黨員、煙臺山醫院婦科醫生王蕭光光榮地加入到第24批中國援助坦尚尼亞醫療隊,成為了一名援外醫生。
  • 季平:中非合作「授人予漁」的三層豐富含義
    (朱書緣 攝) 人民網喀土穆5月12日電(朱書緣)當地時間12日,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季平在第三屆中非民間論壇上發言。季平指出,「授人以漁」常用於形容中非合作,但在引用這一個典故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忽視其隱含著的三層豐富含義。我們對非洲國家的援助既要有物質形態的「魚」,也要有技術層面的「漁」。 「授人以漁」首先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是不需要回報的。
  • 作為醫生不僅要治人更要醫心這是作為一名醫生的初心
    原來,這位外地患者多年前曾得到吳曉秋的幫助,為感謝吳醫生的救命之恩,特地前來道謝,要知道這聲「謝謝」已深藏心底多年,怎能不激動。有位農民老大娘患急症被送到市人民醫院搶救,當時需要手術,可她和家屬都臨時拿不出錢,吳曉秋知道情況後馬上替她墊支1000多元的手術費,並吩咐醫生:「老人的生命要緊,一定要盡全力搶救!」通過搶救,把病人從死神那裡拉了回來。
  • 「親歷者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講述者:王臨安【親歷者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07:18來自中國科協【旁白】: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其實,在我去之前,縣扶貧辦、縣科協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前幾屆扶貧團的同志也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扶貧計劃和方案,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別的不說,就拿青黃不接時外出討飯要飯的人數,就從以前的幾千人下降到幾十人。但為什麼還沒有杜絕討吃要飯呢?給他們的救濟糧難道不夠嗎?
  • 「授漁聯盟」、小龍蝦協會雙管齊下,助力河南信陽光山縣小龍蝦產業...
    &nbsp&nbsp&nbsp在水產領域技術推廣服務方面,武漢授漁水產素有水產領域「黃埔軍校」之稱,擁有國內一流的水產專家隊伍,自成立以來就以打造優秀專業的技術人才團隊為己任,憑藉著「科技創新、只為水產人」的理念一直為水產人提供精益求精的技術指導,從場地建設、苗種培育、養殖模式、養殖管理、疾病診斷、病害防控、品牌建設及市場分析等方面為養殖企業提供全程技術服務,
  • 棲霞援藏醫生刁言青用大愛培育出「最美格桑花」
    水母網1月15日訊 (YMG全媒體記者 趙巍巍 通訊員 衣倩倩 隋鵬娜 攝影報導)2020年3月,按照煙臺市關於「組團式」醫療援藏工作要求,棲霞市人民醫院經過層層篩選,選派思想和技術都過硬的三名醫生前往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聶拉木縣人民醫院任職,開展為期一年的醫療援助工作,普外科骨幹醫師刁言青被選入隊伍,並擔任當地醫院外科主任。
  • 交大二附院援藏醫生朱參戰:做雪域高原上的健康守衛者
    她指出,當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但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各地各部門要把疫情防控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決不能有絲毫鬆懈和僥倖。翌日上午,在阿里地區人民醫院,院長韓軍向全院臨床、職能科室主任、陝西省援藏專家傳達了會議精神,明確了具體要求。
  • 「授漁計劃·雙師課堂」項目落戶我縣
    來源:漣水日報■ 融媒體記者 朱 雲8月20日,公安部裝備財務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王強,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授漁計劃秘書長高繼輝等來漣,對即將在我縣開展的「雙師課堂」建設工作進行調研。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周達清,縣領導洪然、朱國海、馬榮陪同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