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豔 通訊員 簡文楊 李饒堯)首例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首例遠端胃癌根治術(胃次全切除術),首例近端胃癌根治術(全胃切除術)……這是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疝和腹壁外科主治醫師李英儒在林芝市人民醫院援藏100多天完成了多個「首例」手術。他是廣東省第三批柔性醫療援藏隊的隊員,但他發現援藏隊雖然能造福當地百姓,但醫療隊走了呢?為了讓老百姓切實長久獲益,他決定授人魚魚不如授人以漁,嘗試通過多種幫扶形式把優秀的技術留在當地。
設計課程培訓當地醫生掌握腔鏡手術
據了解,自參加廣東省第三批柔性醫療援藏隊以來,李英儒在林芝市人民醫院已經完成了多個「首例」手術,如首例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首例遠端胃癌根治術(胃次全切除術),首例近端胃癌根治術(全胃切除術),首例全腔鏡下胃癌根治術,首例食管裂孔疝修補+胃底摺疊術,開展了多個新技術,如胃癌新輔助化療,結腸癌術後輔助化療,腹股溝疝術後護理等,改良了多個手術流程,如腹腔鏡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TAPP),單孔腹腔鏡小兒疝囊高位結紮術,痔切除術(PPH)等。
但在林芝市人民醫院幫扶期間,李英儒發現,雖然開展新手術可以讓老百姓獲益,不用再奔波於內地就醫,但只是援藏隊開展新手術遠遠不夠,如果不讓技術紮根當地,一旦援藏醫生離開,又回到了原樣。因此,李英儒決定從最基本的腔鏡技術開始進行培訓,為林芝市人民醫院儲備青年外科人才。
籌備腔鏡基本技能培訓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腔鏡模擬器的問題。林芝市人民醫院外二科原有的腔鏡訓練模擬器只有兩臺,而且有點陳舊,難以滿足日常培訓的要求。李英儒了解情況後,馬上幫忙聯繫6套嶄新的手機平板腔鏡模擬訓練器以及10套自行設計的訓練模塊贈送給林芝市人民醫院外二科。
李英儒根據林芝當地外科醫生的腔鏡基礎,設計合適的培訓課程以及考核項目,並親自進行理論的講授、手把手操作教學,糾正當地醫生的一些不規範動作。經過刻苦訓練和嚴格的考核,當地外科醫生的腔鏡基本技能有了相當大的提高。
把「能開展」的手術變成當地醫院的常規手術
李英儒到達林芝市人民醫院後,大力開展胃腸腔鏡手術,使得該院科室的腔鏡手術率進一步提高,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解決了更多患者的痛苦。「但是,我離開以後,這些技術還能不能常規開展?」這是李英儒心裡想得最多的一個問題。
為了能讓目前可以開展的手術變成常規開展的手術,李英儒決定在每次新技術開展時,以術前理論學習——術中技術指導——術後複習視頻的模式進行教學,讓青年醫生對手術的理解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並實現螺旋上升。
對於第二次遇到同樣的手術或者既往開展過但不熟練的腔鏡手術,李英儒則主動從主刀位置退到一助的位置,讓當地醫生擔任主刀,並在術中進行技術指導。從最開始的每一個步驟講解,到後來到重要步驟演示,再到最後當地醫生能夠按標準獨立完成手術,李英儒終於長舒一口氣。
一門技術在當地常態化開展,才能真正惠及當地老百姓。李英儒認為,不僅個人要開展新技術,更重要的是著眼於當地醫療團隊的培養,讓團隊的醫生都能獨立開展此類技術,才能讓技術在林芝市人民醫院生根發芽,福澤一方。
增設援藏系列講座 讓患者能得到最佳治療方案
李英儒雖然身在林芝市人民醫院外二科工作,但是目光卻放向全院。他很快發現,由於院內科室之間相互溝通的渠道不多,援藏隊員到來後開展的一些新技術未能及時地讓全院醫務人員知曉,導致某些患者未能得到最佳的治療方案。同時,醫院的規培生、專招生等初級醫生也需要一個了解醫學進展的平臺。李英儒將自己的想法與林芝市人民醫院醫務科溝通並得到該院的支持,在原來的「白求恩大講堂」基礎上,增設「白求恩大講堂——柔性醫療援藏系列講座」,以充分發揮援藏隊員的積極性,向全院醫務人員分享新技術、新進展,加強科室之間的溝通與了解。
為了調研當地醫生對大講堂的關注度和測試最佳的演講效果,李英儒先在大講堂上講了一次課,發現當地醫生來聽課的積極性非常高,均表示非常希望能在這樣的平臺獲取更多的醫學知識。於是,李英儒積極發動援藏醫生報名授課,並為了保證授課質量,在正式上大講堂開講前先在援藏隊裡試講。在試講中,李英儒對授課老師的內容、講授方式、幻燈片製作等進行評估並給出一定的意見。
通過嚴謹的備課、嚴格的講前培訓,李英儒發起的「白求恩大講堂——柔性醫療援藏系列講座」成為了林芝市人民醫院醫務人員最受歡迎的講座之一,在這裡,不僅聽課醫生能獲取更多的醫學知識,拓寬視野,授課的援藏醫生也能從這個平臺學會如何去更好的傳播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在援藏的五個月時間裡,李英儒不僅,開展了多個「首例」的手術,更是一對一、手把手教會當地醫生開展新手術,讓技術的種子在藏東南地區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