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自己這1400多天裡和另外五個女生之間的故事,在繆湘腦海中紮根最深的還是不久前那個耳畔滿是笑語的夜晚。彼時她們除了離別,四年時光已諸事圓滿,六份碩士研究生錄取通知給629宿舍名為「畢業」的篇章畫上了最後一個句點。獎項、成績、實驗數據,都被拋至腦後,她們只管把笑容留在照片裡,然後喊出那句:「629,We are family!」
陳聰敏、黃妍虹、劉暢悅、盧鏡花、羅麗禎、繆湘,來自啟林南36棟629宿舍,同為生命科學學院2016級國家生物學理科基地班成員。該宿舍四年間共獲集體榮譽3項、個人獎項及榮譽稱號70餘個、國家勵志獎學金3人次、校一等獎學金3人次、二等獎學金9人次、三等獎學金5人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國家級立項3人次、省級立項1人次,宿舍平均績點4.11,現已分別升學至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繼續深造。
湖南、潮汕、廣州,三個不同地點,六個不同的人,在同一屋簷下向著未來出發。這就是629,一個全員「上岸」的「神仙」宿舍,更是一個簡單溫暖的家。雖然在這個「家」裡免不了雞毛蒜皮的小爭議,但用陳聰敏的話說:「我們之間,沒有什麼矛盾不能用一頓美食解決,有的話就兩頓。」
2016年盛夏,蟬黏在樹上,汗懸在臉頰,行李箱碾過陌生的地面,又「哐啷」一聲被放到架子上,匆匆宣告了大學生活的開始。羅麗禎對初見時的情景還記憶猶新:有一大家子來送行的「大哥」聰敏,溫柔漂亮的妍虹、小家碧玉的「花花」、可愛又有點佛系「繆弟」,還有第一次集體外出就「拖家帶口」當起導遊的暢悅。這些初印象被寄存於記憶寶盒裡,毫不染塵。
逛街看上同一件衣服、閒下來看一樣的綜藝、在一起說一樣的口頭禪,這些都是她們不經意培養出的小默契。偶爾會心血來潮改個有趣的宿舍群名,但最常用的還是「629伐木累」,因為在大家心裡,另外五個人既是自己同行的夥伴,也是不可分割的家人。生病送醫、難題共解,許多事都相互陪伴度過。
提到「上岸」,在她們眼裡同樣離不開彼此的幫助,無論對誰,宿舍裡的幫助都是長久而不求回報的。「全員升學」這四個字看起來帶著無限奪目的光環,可這條路遠沒有旁人想像的那麼好走。四年裡積累了多少能力和學識,從岸上扔來的「救生繩」就有多長,路上少有一帆風順,多的是漩渦與暗礁,即便是人人眼裡的學霸,也會有覺得自己在「讀天書」的時候。
大二剛接觸雙語課程時,盧鏡花不適應教學方式、對課程內容也較難掌握,面對日益明顯的差距,她一度產生了轉專業的想法,後來還是在家人和629全體成員的鼓勵下才以驚人的毅力把劣勢轉為了優勢。同樣在英語上吃虧的還有羅麗禎,她至今仍感謝身邊人給自己提供的幫助:「暢悅教我方法,聰敏督促我背單詞,最後換來好結果了。」
準備保研時遇到的起伏也不少,繆湘遭到心儀學校夏令營的拒絕、黃妍虹在考試周等待入營結果時難以平復焦躁的心、陳聰敏在擇校時幾度要放棄,但幸好她們有彼此,在其他人的鼓勵和「慫恿」下,她們的猶豫與不安減輕許多,最終也因為這份努力與堅持,她們每個人最後也都收到了好消息。
「由於來自各方的信息很複雜,且選擇學校、入營前準備材料這些也很麻煩,在宿舍裡大家會互相交流想入營的學校,互相鼓勵交流經驗。」陳聰敏說。「起伏是有,但遇到困難時大家會一起坐下來互相安慰,給彼此加油。」羅麗禎補充道。
要用一句話形容629,那必定是「一個也不能少。」一方面,她們並不是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學習這一件事上,其實無論是班級事務還是社團工作,亦或是體育運動、志願服務,這六個女生從沒有哪一項落下。
劉暢悅曾任兩年班級團支部書記,蟬聯了兩年院運會「女子1500米」的第一名;羅麗禎曾任兩年班長,還被評為校級「優秀助班」;盧鏡花拿過廣東省大學生生物化學實驗技能大賽一等獎;黃妍虹曾任三年學習委、獲過學生社團聯合會「社聯之星」稱號;陳聰敏和她的隊友們是院級女子接力賽的第一名;繆湘在「生命之光」勵志強能「五個一」工程中被評為優秀學員,大學期間還參與並發表了一篇SCI論文。
另一方面,無論何時,在通往更加優秀的路上,629從沒有哪一個人掉隊。作為國家生物學理科基地班成員,她們雖然有令旁人豔羨的機會,卻也時刻面臨著跌落神壇的風險。
華南農業大學「國家生物學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是教育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建設的生物學人才培養基地,實行小班教學和雙語教學,在符合當年政策的情況下,約20%的學生可被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但是,高保研率也意味著優勝劣汰、高壓重負。基地班與普通班最大不同在於始終秉持「優中選優」的原則,每學年都會進行一次人員調整。排名倒數就要讓位於人,任何人都沒有為自己求情辯解的餘地,所以提及「掛科」二字,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重修,而是一個十分殘酷的結果——「被淘汰」。
毋庸置疑,相比於攻擂,守護寶座面對的未知變數要翻好幾倍,如盧鏡花所說,她們把大學的每一天都當作高三來過,繃緊神經,不敢鬆懈。若要說629宿舍取得的成績「如有神助」,那麼,「神」一定就是她們自己。每到期末,六個人在宿舍總會有種不必多言的默契,不管是誰看到有人走神、玩手機,都會過去提醒,有難題一同探討、有經驗一道分享,就這樣互相督促、你拖我拽,629始終沒有一個人掉隊。
三年,班級花名冊換了三次,有人來,也有人走,當最後一次變動塵埃落定後,她們發現,整個班只留下了不到一半的最初面孔,且僅有她們宿舍6人仍全員留下。「當然,還有很多優秀的人從普通班轉來。」盧鏡花說。或許正因她們是一起經歷了大浪淘沙的人,才更懂得,一個集體若想變優秀,就必須銘記「一個也不能少」的準則。
由於選擇了生物科學方向,629宿舍註定與實驗室結緣。「剛選擇這個專業的時候,我覺得我離科學家近了一步。」羅麗禎又記起那個曾經遙不可及的夢。在大二階段,她們或通過自薦,或通過師長、舍友引薦,都成功斬獲實驗室「實習生」的入場券。「高科技環繞、高端儀器、高端人才」,剛踏進實驗室的黃妍虹不停地提醒自己這一切都在真實地上演著。研究興趣的不同推著她們走向不同導師領銜的省重點實驗室中。
馬拉色菌項目介紹的亮眼表現讓劉暢悅在眾多課程演講中脫穎而出,得到評委老師們的賞識,最終通過層層推薦進入到鄧詣群教授的實驗室,跟隨鄧鳳如老師做微生物方面的研究。
繆湘從自身興趣入手,申請師從文繼開教授進行DON毒素降解菌方面的研究。陳聰敏、黃妍虹、羅麗禎同屬王海洪教授麾下,陳聰敏與黃妍虹組隊研究關于洋蔥伯克氏菌的脂肪酸代謝,兩人笑稱彼此是「24小時都待在一起,包括睡覺。」羅麗禎則是進行丁香假單胞菌脂肪酸代謝方面的研究。盧鏡花在巫光宏副教授實驗室裡針對蛋白質等大分子的學習也頗有成果。
從實驗室小白到科研老手,角色的轉變始於興趣,終於能力。一開始什麼都不會,慢慢也能帶領師弟、師妹完成任務,這中間經歷的每分每秒都是穩紮穩打度過的,犯過的錯都變成經驗,做成功的項目都變作新的起點,無論如何,努力這個詞永遠不會過時。繆湘會設定好每個月的最低工作時長,每天朝九晚五,在實驗室至少待6、7個小時,工作量大的時候可能有11、12小時左右,一切取決於實驗需要。
其他五人也是如此,課業、實驗、大創、生化技能大賽……奔波在校園裡,迎著朝陽走、踩著門禁回是常有的事。 「角色其實沒有怎麼轉變,」陳聰敏思索之後如是說,「因為我們一直處於學習的狀態。」如今,這「一家六口」都已拿到碩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談及畢業,多少還是有些小小的感傷。「雖然大家之後都在深圳或廣州,」羅麗禎話說了一半,黃妍虹立馬接下去:「但是以後聚在一起的機會畢竟不多了。」
前路究竟如何,她們都不確定,但時到花就開,海推浪便移,在未來無數閃閃發光的日子裡,629裡的每一個人都不會忘記,在大學四年中,有那麼幾個黑著燈的不眠夜,她們之間說過的豪情與壯志,聊過的夢想與不安。而現在,一切剛剛結束,一切又剛剛開始。
來源:華南農業大學
校報學生記者社:郭宇晨 周彤 湯如 謝詠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