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結構也就是故事的基本框架。整個故事的結構對於故事情節的走向既有引導作用,又有約束作用。也就是,整個故事的情節走向,要在我們設定好的框架之內進行。
在我編寫的《編導高考故事創作》一書中,我在書裡面給出了一個普遍適用的故事創作結構。把故事的結構總結為「起、承、轉、合」,任何故事,不論是小說、漫畫、戲劇、電影,所有的劇情編排,都可以用這四個字來安排結構,「起」是故事的開頭階段,「承」是故事情節發展階段,「轉」可以理解成故事的轉折或者高潮階段,「合」是故事的結局。
我們再介紹另外一種理解結構的方式。
故事通常是從一個充滿欲望的人物開始,他努力克服成功道路上的障礙,並最終成功或者失敗。這就形成了故事的另外一個參考結構:人物、困境、解決困境。如果我們進一步把這個故事結構再細化。敘事的結構可以分為五個階段:闡述、情節點、危機、高潮、結局。
闡述部分的寫作技巧,就在於作者只需要告訴讀者他們必須知道的信息,把人物所處的環境背景、人物的一些基本的信息作一個簡單的介紹。這個信息沒有必要太複雜,只介紹後續的故事情節中所需要的信息就可以。要解釋主人公如何在特定的時間來到特定的地點,介紹人物心中的欲望,以便導入下一個故事環節。這也就是故事的開頭,在這部分,我們可以通過預示即將發生的戲劇性事件來吸引讀者,將他們帶入故事情境之中。
那麼第二部分就是情節點,那麼這個情節點就表示故事會朝一個新的方向發展和推動。這一部分的情節所佔的篇幅應該是最大的。它可以創造出故事的戲劇張力,只有當故事達到高潮、困境得到解決的時候,這個張力才能獲得釋放。好的敘事會隨著希望的起伏而展開。希望的新生與幻滅,謎題的設定與揭曉,懸念的形成和解開,都出現在故事的這個階段。
第三個部分是危機。人物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面臨著崩潰,或者面臨著死亡。死亡的含義是非常廣泛的,在書中困境部分我們有專門的介紹,死亡不僅僅是說肉體的死亡,還可以是希望的破滅,情感的失去等等。它的力量會給故事當中的人物帶來深刻的變化,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第四個階段是高潮階段。如果前期的鋪墊都做好了,高潮就變得容易多了。它將是解決危機的中的系列事件。人物遇到了困境,他肯定會行動起來,去試圖擺脫困境。
第五階段是結局。高潮將人物帶到了故事的頂峰,從高潮以後故事情節逐漸放緩,並接近尾聲。在結尾時,切記要釋放出故事所有的戲劇張力,如果有懸念,要揭開懸念,如果故事前面有伏筆,要出現和伏筆照應的情節。
我們以電影《摔跤吧!爸爸》為例。 闡述階段,我們認識了前印度全國摔跤冠軍馬哈維亞,他的欲望是希望未出生的兒子能奪得世界摔跤冠軍,讓印度的國歌奏響。
第一情節點,主人公陷入困境。他的妻子生下一個又一個女兒。這是對基礎信息的交代。然後開始加入更多的情節點:伴隨著希望與失望的交替,馬哈維亞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困境。
接著,故事出現了真正的危機:自己培養的女兒接受了新的訓練方法,並將他摔倒在地,從此呢,父女之間有了隔閡,女兒不再信任父親的訓練方式。 隨著情節的推進,故事迎來了轉折點,經過時間的驗證,女兒意識到父親方法是對的,他們父女和好,並為即將到來的運動會開始做訓練準備。
故事的高潮呢,是女兒在父親被困的情況下,戰勝了自己的宿敵,贏得了世界冠軍。
最後的結局,父親趕到現場,激動地摟著女兒,說出:你是我的驕傲! 這算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
故事的結尾方式其實有很多種。無論你講什麼故事,你都得有結尾,說起來,結尾應該有無數種方式。這裡將一些特別經典的方式歸納總結了一下。下面我們列舉常見的6種故事結局的方式:
1.大團圓結局
就像這本書後面的故事範文中的《寒夜星光》、《會修車》的學生這兩篇故事,屬於大團圓型的結局。人物與人物之間的誤會消除,矛盾解開。達成彼此之間的理解,最後又恢復了平靜的生活,這就屬於大團圓型的結局。
2.死亡結局
有些故事為了突出主題,或者為了讓故事的人物形象更生動,只能讓人物走向死亡。比如這本書後面的一個故事:真愛之旅。為了突出女主人公的痛心,女主人公最後選擇讓她的男朋友死於意外。這種結局看起來有些極端,但在故事中,如果能夠合乎情理,能夠表達故事的主題,也可以選擇這種方式。
3.歪打正著
這可以說是特別能顯示生活荒謬性的一種結局方式。故事的結局雖然非常意外,但也非常合理。這可以說是歐亨利式的結尾的一種方式。比如薩特的小說《牆》,主人公是個革命者,主人公被俘了。本來他肯定是要被槍斃的,他拒絕配合,但是到最後臨刑之時,他想反正免不了要被處死的,要捉弄他們一下,他就順嘴亂說了一通,說你們要找的那個人我現在告訴你們他的下落,他就藏在一個古墓裡。結果在他等著被處決的時候,突然傳來命令要釋放他;他自己都糊塗了,不明白為什麼要釋放自己。敵人告訴他,根據他提供的情報,他們來到古墓,正好那個人拿槍還擊,於是他們一下子把他擊斃了。前面他完全是順嘴亂說,他根本不知道敵人要他交待的那個人剛好真的在古墓裡。居然被他說著了,典型的歪打正著。
4.揭開謎團
這也是很常見的結局方式,故事的前面只要有懸念有謎團,故事的後面肯定要揭開這個謎團。所有的推理小說結局幾乎都是揭謎,作者在開始設置了一連串的謎,構成一個連鎖的巨大的謎團,到最後就像剝洋蔥似的的一層一層把謎底揭開。
5.循環往復
關於循環往復的故事,我們舉個例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這是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屬於編導生必看的經典電影之一。這部電影是根據蘇童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的。在故事的結尾,頌蓮瘋了,陳府也迎來了新的姨太太,影片從夏天開始,經歷了秋天、冬天和春天,到了第二年迎來新人,也印證了一個輪迴,就這樣循環往復。
6.得而復失
主人公得了某一件東西。最後的結尾又來一個反轉。最後又失去了這樣一件東西。這類故事可以參考《編導高考故事創作》後面的故事範文中的《青花瓷碗》這篇故事。故事裡面的主人公得到青花瓷碗,這個碗代表一種善良的品質,但故事的最後他把這個碗給摔壞了,因為碗所代表的品質發生了變化。
更多編導高考故事創作技巧、考試真題、故事素材,請參考《編導高考故事創作》。
點此查看《編導高考故事創作》詳細介紹和購買方式
有其他疑問也可以添加微信好友,
批量訂團購更優惠,可微信諮詢。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微店選購《編導高考故事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