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全市水庫除險加固和運行管理工作會議上了解到,我市將加強水庫除險加固和運行管理工作,在2022年前,完成已鑑定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實現管護專業化社會化。
水庫工程對水旱災害防禦、供水保障和農業灌溉等至關重要。目前,我市已建水庫3083座,在防洪減災、供水保障、農業灌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今年汛期,重慶遭遇歷史罕見洪水襲擊,在水利部、長江委的統籌下,重慶和四川通過多次水庫聯合調度,為肆虐的洪水踩下了多輪「剎車」,水庫在防汛抗洪中的重要作用凸顯。
據介紹,我市水庫大多建於上世紀80年代以前,建設標準低,運行時間長,功能老化嚴重,工程安全隱患逐步顯現。自1998年以來,我市按照全國的統一部署,開展了大規模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取得了顯著成效,水庫安全總體可控,但水庫安全風險依然存在,水庫管理在制度落實、設施完善、資金保障、管護機制方面仍有一些薄弱環節。
會議對「十四五」期間我市水庫除險加固和運行管理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據了解,我市將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水庫運行管護,消除存量隱患,實現常態化管理。在2022年前,完成水庫除險加固遺留問題處理,現有超時限水庫的安全鑑定,現有已鑑定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農村村組分散管理的水庫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以大帶小」等模式落實人員和經費,實現管護專業化社會化;2025年前,完成新出現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配套完善重點小型水庫雨水情和安全監測設施,實現水庫安全鑑定和除險加固常態化。
【來源:重慶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