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到腳被「打斷」後重塑 他身體摺疊28年終直立

2020-12-20 河北青年報

原標題:為了一個人的直立行走

為了避免李華的身體不穩定而導致神經損傷致截癱等相關風險,幾位醫生跪趴著幫助李華穩定身體。

李華18歲患病前拍的最後一張圖片

手術前的李華

李華和小侄女一起玩

手術後的李華 本版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湖南省祁陽縣潘市鎮46歲的李華心願很簡單:能看到母親的臉,儘管母親每天都在他身邊。

可他抬不起頭。

他的頭摺疊著,貼著胸、胸貼肚子、臉貼大腿,整個人像一把摺疊刀。

第一次見到李華時,深圳大學總醫院脊柱骨科主任陶惠人彎著腰,團隊所有成員都儘可能利用自己的角度,力圖看清李華的全貌。但是沒有一個人能看得清。

他們看不到李華的全臉。

李華是全世界有公開報導後凸畸形最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像李華這樣連頭都已經摺疊到緊貼大腿的病例,國內外都極其罕見」。陶惠人說, 迄今為止,國外有文獻記錄最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後凸畸形病例,是一個頭部摺疊到距離大腿尚有20多釐米距離的韓國小夥子。

「都無法用現有的醫學名詞來定義了。」陶惠人多年來保持著年主刀脊柱側彎手術300臺以上,累計已經有近1萬臺手術量。陶惠人和他的團隊,只能用一個中英文合併的詞來定義這個病例——「3-on摺疊人」,即Chin on chest, Sternum on pubis, Face on femur(下頜緊貼胸骨,胸骨緊貼恥骨、面部緊貼股骨)。

這樣摺疊的日子,他過了整整28年。

大會診

看到李華的第一眼,曾經參與中國首例換臉術,經歷過很多疑難病例的孫焱芫知道,這將是她30年麻醉醫生生涯中最嚴重的一個病例。「這不僅是對我和我的團隊的挑戰,也是對全世界麻醉醫生的挑戰。」

對整個醫院來說,這也是脊柱骨病科的珠穆朗瑪峰。2019年8月14日,第一次術前專家大會診,從院領導到11個科室的負責人全來了。講臺上,陶惠人用一頁一頁的PPT,向大家解讀李華的病情。

放射科吳光耀主任第一個發言。由於李華身體摺疊,放射科無法進行磁共振掃描、雙能骨密度儀檢查,很多人體細節不能清晰展現。憑著多年的臨床經驗,吳光耀說,「患者內臟和血管雖然看不清楚,但總體來說,並沒有太大的異常」,但是,「從CT表現看患者骨質疏鬆嚴重,應注意術中內固定把持力,注意抗炎治療及術後內臟系統應激反應。」

呼吸內科任新玲主任表示,患者口唇發紫,平時活動量少,幾乎未動用肺儲備功能,身體摺疊導致胸廓及肺部長期受壓,肺活動受限,應該存在著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肺的功能基本可以耐受手術。但是,「要注意圍手術期肺部管理,避免肺炎發生」。

心血管科主任李海鷹則認為,因為體位受限,患者心臟彩超僅可見部分心臟。「患者心臟、大血管受壓,手術複雜、時間長,手術過程中存在循環衰竭、心律失常等併發症可能,心內科團隊隨時準備提供心臟方面的強力支持」。

很快,大家的目光都投向麻醉科主任孫焱芫。

「首先不能局麻,創傷太大了;病人椎間隙太窄,腰麻也不可能;神經阻滯的話效果不確切,而且如果發生局麻藥入血引起驚厥或呼吸困難,李華就有生命危險!只能全麻,而且導管如果插不進去,不僅僅是不能手術,最大的問題是安全性,因為麻醉面罩完全塞不進去,一旦機體反應嚴重,呼吸、循環系統的控制權都不在我們手裡,沒有復甦和搶救的機會。」

孫焱芫一大段話講完,現場突然冷下來,會場足足安靜了5秒鐘。大家都明白,這個手術只有成功一條路,一旦失敗,沒有補救的機會。這對他們是從未有過的巨大考驗。而手術的第一關,就是麻醉。

在李華面前,面罩、喉鏡、喉罩……這些常用的麻醉設備和手段都毫無用武之地。在國外,像這樣的重度困難氣道,麻醉醫生經常放棄插管,通過建立體外循環保障供氧。可即使選擇這樣昂貴、複雜、創傷巨大的方法,對李華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他的股靜脈、頸靜脈同樣被遮擋,無法放置體外循環的導管。

只能採用纖維支氣管鏡實施清醒氣管插管。「因為纖支鏡是一種軟鏡,可以彎曲也可以調節角度,能一邊探索一邊往前走」。

清醒插管刺激大,病人很不舒服,而且一旦誘發喉痙攣或者呼吸抑制,對李華來說就是致命的。因此,既要病人清醒和保證呼吸安全,也要兼顧病人平穩和舒適,只有充分的表面麻醉和拿捏得十分精準的鎮靜,才能避免過度刺激,實現成功插管。

「有成功的把握嗎?」

「沒有,但我願意去試一試。」

會後,孫焱芫坦承,自己之所以願意去試,主要原因是對李華的同情,「他的生活質量甚至生存都令人堪憂」;其次是對同事的信任。「我知道有風險,但我們沒有退路,如果我們做不到,後面一切的可能性,都沒有了」。

一次次討論後,方案定下來。「只能一段一段,打斷他的股骨、頸椎、胸椎、腰椎,然後將全身脊柱拉直,固定,完成骨骼重塑,才能實現脊柱變直,重新打開李華完全摺疊的身軀。」陶惠人說。

病史

李華第一次感到鑽心的疼痛,是在10歲那年。「右腳關節疼,疼痛感一直延續到了膝蓋,後來膝蓋裡流出了黃水」。趕到醫院,醫生把腫得很高的膝蓋打上封閉,又抽出膝蓋裡的黃水後,膝蓋和腳都不疼了。李華覺得病好了。

沒想到過了8年,同樣的疼痛又在另一隻腳上出現了,從腳疼到膝蓋。李華又去醫院,同樣的治療方案,但是疼痛沒有像8年前那樣消失。

很快,腰部就沒力了;接著,走路時要用手壓著髖部才能勉強行走;再往後,睡覺時髖關節會把他疼醒,無法平躺,只能側著睡。

四處求醫,醫生說是關節炎。他問醫生,為什麼總是換著關節疼?有醫生回答:「這叫遊走性關節炎。」

後來,李華疼得只能彎著腰走路。沒多久,李華的脖子也開始變彎了。

這個農村家庭借到錢就去看病,借不到錢就不看。因為病情複雜,四處求醫沒有結果,李華學會了用感冒藥鎮痛,「又便宜又管用」。

直到這一天來臨——整個人的脊柱,長成了一張難以形容的彎弓,脖子越來越彎,彎到了臉都已經緊貼到大腿上,再也分不開。

他每天只能在中午非常費勁地吃一點飯,晚上因為胃部受壓吃不下飯,他開始出現營養不良和嚴重的骨質疏鬆,心肺功能也不好;走路時腿用不上力,拄拐杖容易摔跤,就拄著一張小板凳移動。

2018年的一天,剛吃完感冒藥,吐了很多血,李華才去大城市看病,因為手術難度太大,他再一次被醫院拒絕了。

更麻煩的是,腹部壓瘡出現了。

2019年的5月,夏天還沒有正式來臨,李華就已經感到酷熱難當。因為長期蜷曲,腹部和胸膛長期得不到清洗,身體分泌的大量汙垢堆積,形成的壓瘡開始散發出陣陣惡臭。

壓瘡產生的疼痛甚至超過了起初的關節疼痛和長期蜷曲的痛苦。「感覺皮膚已經磨損到很薄的地步了。」李華說。

不能再等了。在母親的陪伴下,李華從湖南到了深圳。

第一次手術:空間

手術的第一個前提,就是李華腹部的壓瘡徹底痊癒。

上藥是個大工程。兩個人要前後抱住李華,把他的身體稍微掰開一條縫隙,護士再用一根長棉棒沾上藥水,儘可能擦到潰爛處。每次護士都要戴上幾層口罩,才能忍受住壓瘡散發出的惡臭。換好藥後,為了讓傷口不被藥水長時間浸潤,護士們還想出了用吹風筒吹乾傷口的辦法。

與此同時,陶教授讓李華每天吹氣球,鍛鍊肺功能。

兩個月後,李華終於具備了手術的條件。

8月15日一大早,雙側股骨頸截骨術開始。

手術體位成問題,所有的手術幾乎都採用平躺的體位,如果以李華這種姿勢進行手術,很容易因為頸椎不受力、無有效支撐點導致關節被壓壞。

護士們找到了一個可行的辦法。她們給手術用的塑膠手套灌上水,但又不能太飽和,做成大小不一的流體水囊體位墊。水是流動的,身體壓上去的時候壓力會外擴,起到了分散壓力的作用。

一個U型的水囊屁股墊,成了李華第一次手術最好的穩定器。「坐好了」的李華終於開始了第一次艱難的麻醉氣管插管。

患者清醒時插管刺激大,對表面麻醉和鎮靜的拿捏必須十分精準。手術室裡,孫焱芫先用擴鼻器經一側鼻孔對患者的鼻、咽、喉進行表面麻醉,另一側則置入鼻咽通氣道,實施高流量通氣。同時採用滴定法泵注藥物,減輕患者的插管刺激。

術前,孫焱芫找李華進行了4次談話,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放心,我會盡力的。「我當時可沒告訴他會有什麼危險,就是告訴他一定要相信我,同時在清醒時一定要聽我指令。」

比食指還粗的管子插入李華左側鼻孔的時候,「每前進一點,我都會和他溝通,讓他深呼吸,對抗不適感」。孫焱芫順利找到聲門,將導管成功插進氣管的時候,整個手術室都歡呼起來了。

71歲的李華媽媽唐董陳在手術室外焦慮地等候著。她流著眼淚說,做手術會受苦,但他都受了20多年苦了,現在這一點苦沒什麼。

她從40多歲就開始帶著李華四處求醫。農閒時,她靠給別人紅白喜事時做飯賺一點錢。自打李華病情加重後,她再也出不了門了,每天給李華擦身、餵飯、端大便,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他。家裡很快就舊債未了又欠新債。

在媽媽眼裡,李華是個很乖的娃娃,十歲就會自己做飯,學習成績好,每天一放學回家就幫家裡打豬草、燒柴火,很心疼人。「怎麼就得了這麼個病呢?」

第二次手術:抬頭

第一次術後,李華的面部和股骨間第一次有了空間,但讓陶教授遺憾的是,術後雙腿能打開的空間還是不夠,頭還是很低,下一次手術的難度還是很大。

必須修改已有的整體方案。本來定好的手術方案是頸椎截骨手術放在最後做。因為這個手術最兇險。相當於在頸髓動刀,從大腦延伸到全身的神經都要從這裡經過,誤傷一根,輕則癱瘓,重則生命垂危。

但現在,最後一次手術,必須提前做。

「整個手術過程,其實最難的是手術策略的制定」,陶惠人那段時間「特別焦慮」,經常一個人在辦公室坐到深夜。

接下李華這個病人,陶惠人不是沒有猶豫過,風險太大。他第一次看到李華寄來的病例,第一步就是找孫焱芫,商量麻醉的可能性。孫焱芫表示,你上,我就上。

最後他告訴李華,如果李華願意接受這個挑戰,就來深圳,他會動用自己所有力量來完成。而此時,醫院也表態,舉全院之力支持。

分管醫療的副院長鞏鵬教授參加了兩次MDT(多學科聯合診療),他說李華這個3-on摺疊人案例,是脊柱骨病科的珠穆朗瑪峰。在一個被疾病折磨了28年、即將耗盡生命最後一絲火光的人面前,聲名不再那麼重要。

「我想,在座的各位都希望,這樣的一個人幾個月之後,能從我們醫院的大門口,堂堂正正地走出去。」鞏鵬在會上說。

第一次手術後,下了手術臺的陶惠人極度疲倦,但一邊走還一邊給自己的愛人打電話。「夫人是心臟學科的專家,我發現患者第一次手術時心率有點快,就跟夫人商量是什麼原因。」後來陶教授的夫人告訴他可能是因為失血有點多,陶教授在第二次手術時就多輸了血,心率果然降下來了。

第二次手術,陶惠人決定給李華先矯正頸椎後凸,讓李華能夠抬起頭來、直視前方。

除了頸髓動刀易危及大腦以及全身神經外,頸椎矯正度數更需要精準,多一度李華雙眼朝天,少一度就看不到遠方。到底在什麼位置開刀,這是一個問題。

再加上,麻醉依然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難關。第一次手術時,管子是插進去了,但是後續的困難接踵而來。由於李華長期體位受限,心肺功能只有正常人的1/3,手術創傷大,術中血流動力波動劇烈,一旦出現心跳驟停,連胸外按壓的機會都沒有。麻醉團隊最後使用了全麻基礎上的骶管阻滯。

很幸運,第二次手術非常成功。陶惠人最終將李華第7頸椎截骨,第4頸椎至第4胸椎融合,糾正頸椎罕見畸形,讓「斷頭」復位。

術後的李華清醒著離開手術室,28年來第一次可以抬頭看別人,別人也可以看清他。他抬頭看人的第一反應是愣住了,然後是笑,一直不停地笑。

他向著醫生的方向,邊笑邊比出了一個大拇指點讚的手勢。孫焱芫第一次看清了他的臉,高興地說:「沒想到你長得還挺年輕,是個帥哥呀!」

時隔28年,他終於又要看到媽媽的臉了。他有些害羞,甚至有些不太敢看媽媽,那種感覺很複雜。

他說,那一刻,是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陌生感。「本來可以想像得到媽媽會變老,但怎麼變得這麼老了,讓我都不認識了。」

回到病房,李華28年來第一次看到了電視,觀看當晚電視直播中國男籃對波蘭「姚頭嘆琦」的一戰後,他說,「幸福都靜止了。」

媽媽唐董陳一直在一旁抹淚,「可以抬起頭了,吃飯也沒那麼難了。」

第三次手術:躺平

更大的困難還在後面。前兩次手術分別打斷了李華的股骨和頸椎,這次要打斷胸椎和腰椎,然後將全身脊柱拉直,固定,完成骨骼重塑,才能實現脊柱變直。手術一環套著一環,不允許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

2019年9月18日,牽動全院人心的第三期手術開始了。這是讓李華能夠躺平的關鍵一步。

而難點中的難點,就是找準脊椎最彎曲的兩處地方。

術前,陶惠人就帶領脊柱外科醫生段春光等團隊成員多次演練,反覆確定手術方案。初步確定打斷最彎曲的第12胸椎和第3腰椎,然後再重新拼接成直線,讓第8胸椎到第5腰椎融合。

這次手術的複雜程度不亞於以往的任何一次。手術需要在截骨後從「膝胸俯臥位」,變為真正的俯臥位。「這對醫生和護理團隊都是極大的考驗。」

其他困難也接踵而來。患者術後疼痛的問題如何解決?手術預計出血量會非常大,神經癱瘓風險極高。另外,如何在已經錯綜複雜的解剖結構中找到一根可靠的深靜脈,如何在出血量可能有自身循環血量2-3倍的情況下,維持術中內環境的穩定?

第三次手術從當天早上8點一直做到了晚上10點,歷時整整15個小時,出血量為2600ml。團隊基本用上了手術室能用上的所有監測設備,並在術中採用目標靶向液體治療,保證患者術中循環的穩定。

為了避免身體不穩定引發神經損傷導致截癱,手術臺下還有幾名年輕醫生跪趴著,在無菌巾的隔離下幫助李華穩定身體。

9月18日晚上10點,甦醒後的李華被推出手術室,已經是正面仰躺的姿勢了。

李華28年來,終於又一次體會到平躺著睡覺的滋味。可是護士發現,李華雖然是平躺著,卻一直嚷嚷著說「我要睡覺」。原來,習慣了蜷縮著睡覺,李華已經不習慣平躺了。

李華全身植入了近30個釘子,手術後的前三天,李華只能在醫生護士的幫助下翻身活動。脊柱骨科的護士輪流24小時值班護理。每次進病房,她們都會叫他「華哥」,還買來了新鞋、新褲子。

術後,陶惠人每天都要來看好幾次李華。「生怕他出一點點小問題。」

此前,陶惠人發現來就診的這類病人幾乎都是因為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才走到了身體極度彎曲這種地步。所以大多數來住院都是一個人,缺少家人溫暖。醫護會集中為病人們過生日,牆上貼著一張記錄病人生日的表格。

「這種病最大的問題不在身體上,而是在心靈上。」陶教授說。

第四次手術:直立行走

半個月後,第四次手術就要進行,可李華突然發燒了。

「那次發燒把陶主任嚇壞了,還以為是感染了。」脊柱骨科護士長羅振娟回憶說。

原來,李華終於平躺著做了一次核磁共振術前檢查,著涼發燒了。後來進行了一些抗炎治療,他就退燒了。

羅振娟也深深地記得第一次見李華的場景:一隻輪椅在前面走,她從後面完全看不到輪椅上有人。跑到輪椅前面,她被震撼到了——像是有人奮力地全身蜷縮著,在一條狹窄的隧道內躬身擠過,卻再也抬不起頭來。

因為這場發燒,第四次手術推遲了。陶惠人每天都要多次看李華,大家都很焦慮手術什麼時候開始。

第四次手術是要為李華進行雙側髖關節置換,使他站立行走成為可能。

「如果沒有這一步,或者說這一步不成功,李華的前面三次手術就都是失敗的,因為考量手術是否成功的標準,是李華能否站起來、走起來,甚至跑起來。」陶惠人說。

這次手術,可以預計到的風險是骨質疏鬆嚴重,出血量大。另外臥床時間長,有部分肺不張,一側出現了胸腔積液。

10月22日,全院再次召開李華第四次手術術前多學科大會診。十多位科室主任又聚齊了。

感染控制科陸堅主任說,因為胸、腹長時間疊在一起,形成死腔,容易有細菌,甚至是多重耐藥菌存在;短期連續四次手術,會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手術相關感染風險極高,應採取積極措施進行預防。

第三次手術後李華的胸部CT結果顯示有胸腔積液,這一突發狀況直接影響到手術是否需要延期。胸心外科主任張曉明判斷:從胸腔積液量和形態看,基本可以排除膿胸。患者無明顯通氣障礙,可以耐受手術。

ICU(重症醫學科)宋志主任也表示,患者經過三次手術創傷,機體本身的應激反應可以導致血常規等非特異性指標升高,胸腔積液不影響手術。患者長期臥床,時間越久,狀態越差,建議手術。

第四次手術,陶惠人還請來了國內著名關節手術專家吳堯平主刀。這次手術為李華換上了兩側的人工髖關節,幫助他的雙腿恢復了前後擺動,讓他重新站立。

從2019年8月15日到10月31日,四次馬拉松式的手術,總共累計用時38小時。

術後第二天,李華可以扶著坐起;術後第10天,獨立坐起;第15天,攙扶站立。第一次下地的時候,陶惠人在旁邊全程指導,但陶惠人還是緊張得冒了一頭汗。

術後,為了讓李華每天在床上坐著進行牽引恢復,醫院特製了床上牽引器,讓他從最小的小槓鈴開始鍛鍊肌肉力量。

12月2日,李華緊握助行器,運氣、用力,站起來,兩條胳膊因為用力晃得直抖,兩條腿邁出去,也有點八字,但終於還是邁出了自己46歲重新出發的第一步。

李華媽媽站在一旁,偷偷用衣角擦眼淚。

她一直保留著一張照片:1991年,18歲中學畢業的李華,穿著黑褲白衫,雙手叉腰,直直地站著,拍下了患病前最後一張照片。那時,他身高近1.7米。

少年時,他嚮往當一名軍人。20多年的摺疊人生,他的理想早就被折碎了,他只希望有一天像個健康人一樣,直立行走。

在媽媽眼裡,李華非常樂觀,人緣好。鄰居、朋友都喜歡找李華聊天,看不見別人的李華,會靜靜地聽,聊天幫他們解壓。他還給上小學的小侄女輔導功課。

李華的手術總共花費了70多萬元,手術四次大概40多萬元。據李華介紹,醫保可以報銷近50萬元 ,專門救治家庭貧困脊柱畸形青少年的智善公益基金會捐了13萬元,還有10多萬元的缺口。

李華從湖南出發時帶了4萬多元,住院押金交了3000元,除去母子兩人的生活費等其他開銷,如今只剩下1萬元多了。

李華感到萬幸,醫保支付的近50萬元,解決了大問題。據記者了解 ,目前全國除個別地區將強直脊柱炎病列入「整容矯形」項目不予報銷外,多數省市自治區都列入了大病醫保。李華覺得這救了自己的命。

如今,他可以在10米長的病房,慢慢地走上兩圈,儘管這要花去一個多小時。

他很清楚,他還會有下一個10米,再一個10米,再一個……「等2020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就可以站直身體,自己走回湖南了。」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身體竟被醫生敲斷 4 次!「摺疊人」 李華 28 年來終於看到天空
    他坐在輪椅上,整個身體就像藏在角落的報紙一樣被摺疊在一起。他叫李華,來自湖南永州農村,是世界罕見的 「3-on 摺疊人」(意思是下頜緊貼胸骨、胸骨緊貼恥骨、面部緊貼股骨)。「這是極端的強直性脊柱炎後凸畸形病人」——脊柱骨病科的主任醫師陶惠人做出了判斷。
  • 畸形「摺疊人」身形怪異,通過4次敲斷身體,終於可以直立行走
    從18歲到46歲的生活裡,李華的身體逐漸的石化變硬,期間的28年裡,生活飲食起居全靠自己的母親照顧。他這一類的摺疊人有一種官方的稱呼,叫「3-on摺疊人 」,身體摺疊成像李華這樣的在世界上很罕見。把他折磨成這樣的」兇手「,是一種病,叫」強直性脊柱炎「。」強直性脊柱炎「又號稱是」不死的癌症「。
  • 為了一個人的直立行走
    「像李華這樣連頭都已經摺疊到緊貼大腿的病例,國內外都極其罕見」。陶惠人說, 迄今為止,國外有文獻記錄最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後凸畸形病例,是一個頭部摺疊到距離大腿尚有20多釐米距離的韓國小夥子。  「都無法用現有的醫學名詞來定義了。」陶惠人多年來保持著年主刀脊柱側彎手術300臺以上,累計已經有近1萬臺手術量。
  • 《知己》:從頭到腳,幫你了解身體各部位的運行奧秘
    《知己》立體書封著名中醫專家、《黃帝內經說什麼》作者徐文兵重磅力作從頭到腳,幫你了解身體各部位的運行奧秘從拆解詞彙入手,深入淺出聊中醫,品國學 [基本信息] 書名:《知己》 作者:徐文兵,養生已經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很多90後早已加入了養生的行列。
  • 加拿大設計師把自己從頭到腳都紋成藍色,希望自己像科幻人物
    據英國《每日星報》2020年5月29日報導,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耳環設計師唐尼,用藍綠色墨水將自己從頭到腳都紋成了藍色,看起來像個科幻人物。唐尼以前對紋身並不感興趣,但是經過多年的思想鬥爭,26歲的他決定要有一個引人注目的新形象。於是他決定要把自己全身變成藍色,並希望在今年年底完成全部。5月28日,唐尼接受了媒體採訪。
  • 跟我學:和孩子一起讀繪本 | 《從頭動到腳》發現身體的潛能
    看一看單看《從頭動到腳》這本書的畫風,可能有的人會覺得有點兒「怪」,每幅圖裡總是能發現剪貼的痕跡,怎麼像是從什麼地方「剪」下來的呢?▲ 《從頭動到腳》內頁插圖 其實,這類畫有個很貼切的名字——拼貼畫。拼貼,原是一種藝術創作技術,將紙張、布片或其他材料進行糅合、重組、疊加,從而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藝術整體,最早被用來作為藝術裝飾。到了20世界初期,這種技法逐漸被美術界採用,成為一種繪畫流派。
  • 吹口琴的李華:身體「摺疊」28年後
    治癒壓瘡後,他經歷了4次手術:雙側股骨頸、頸椎、胸腰椎的截骨手術和雙側髖關節置換手術。彎曲的椎骨被打斷,然後由骨釘拼接成直線。2019年12月2日,46歲的他抬頭挺胸,下地跨出術後第一步。口琴聲響起,他的一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吹給照顧他28年的母親,也給自己。
  • 屈臣氏一款「沐浴露」火了,用一點從頭香到腳
    體香可以說是個人魅力的一張王牌,因為某種香味而對一個人的好感度倍增,但是身體在細胞代謝過程中,或者每天的行走運動中,不自覺會散發出汗臭味,叫人敬而遠之最近小編在屈臣氏發現了一款5號香水沐浴露,它跟香水一樣分為前調、中調和尾調,能將香氣深深地滲透到身體肌膚內,打開瓶子立即能聞到撲鼻而來的香氣,小編立馬入手了5號香水沐浴露小編用一點5號香水沐浴露就從頭香到腳,洗完澡後感覺就像被花叢包圍,而且它的芳香精油能促進睡眠,就像睡在清香的大自然中,能睡一個美美的覺,第二天依然能聞到淡淡的香味。
  • 直立行走的人類和其他動物比起來,有哪些身體優勢?
    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莊園》一開始,就有一段來自動物的抱怨,跟牛比,人身體孱弱拉不了犁,跟狗比,人跑得太慢追不著兔。但是,人類卻成功地馴化和飼養了部分動植物,成為某種意義上的「主人」。人類的優勢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存在於差異之中,人和其他動物比起來,最直觀的不同就是直立、智力和語言。直立讓人類靠雙腳丈量世界,遍布世界的各個角落;智力讓人類靠大腦思考想像,處理難易不等的問題;語言讓人類靠交流傳遞信息,習得代代相傳的知識。直立是帶來優勢的基礎我們可以考量一下,直立的人類和大部分四足陸地動物有何不同?
  • 身體打入22根鋼釘,骨頭被敲斷4次,彎了28年後,他終於直了
    到了後來,這些原本能靈活轉動的部位就會變得僵硬,原本能直立起來的身軀也會「摺疊」在一起,就像摺疊刀一樣。實際上,強直性脊柱炎在國內並不罕見,知名演員張嘉譯就是一個典型。不過對他來說,雖然這病難纏了點,但他卻出得起醫療費,只要治療跟上了,病情也就不會進一步發展了。
  • 看身體摺疊的姿勢,就知道瑜伽人厲害,試試才能開發自己的潛能
    瑜伽人在練習瑜伽的過程中是一個循序漸進開發身體的過程,後彎,開肩,劈叉,倒立樣樣精通,在多種體式結合下,身體能夠摺疊做出高難度的姿勢,讓人為之震驚。瑜伽人很厲害跟平常的練習也分不開,只有堅持不懈才能超越自己。小夥伴們也來跟著學習學習今天的瑜伽體式吧,看看能不能開發出自己身體的潛能呢?
  • 下澱中心幼兒園:「微課程故事」從頭動到腳
    從頭到腳  老師:小朋友們,你有身體,我有身體,我們的身體有哪些地方一樣,哪些地方不一樣呢?  朵朵:大家的身體都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還有兩隻手兩隻腳。  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叫什麼名字吧!
  • 設計一整個世界,從頭到腳
    來源:北京青年報圖集 來自巴黎的設計組合M/M從創立伊始就明確自己不做傳統的平面設計師,比起清晰傳達客戶信息其他不做幹預的服務想法,他們要建立一種語言,通過視覺與世界溝通,每一個項目如同種下一粒種子,它們最後開花結果,直到變成一整個世界,這個世界是M/M從頭到腳創造的世界。
  • 被人敲斷雙腿、脖子、脊椎後…他終於站起來了!
    也正是這一年之後,李華開始頻繁腿疼,時好時壞,但當時他的身體看起來還是正常的,只是走路有點瘸。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好,李華並沒有機會到大醫院進行徹底的檢查和治療,本想扛一扛就把病拖過去,無奈身體一直疼,腿也慢慢無法動彈,彎腰、駝背越來越厲害。他也才逐漸了解到,折磨自己疾病,叫做強直性脊柱炎。
  • 從誤診到高難度手術,摺疊人恢復直立背後,是一個疾病的生態變遷
    原創 健聞楊媛 八點健聞住院一年、4次大手術、耗費70多萬,「摺疊人」李華終於恢復直立行走。他的人生本可不摺疊,如此嚴重的脊柱畸形並非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必然歸宿,而是多次誤診的結果。
  • 一輩子從頭旺到腳,從頭富到尾的3生肖,貴人多助,好運常伴
    一輩子從頭旺到腳,從頭富到尾的3生肖,貴人多助,好運常伴 而屬於厚積薄發的生肖牛也是完全可以憑藉著自己的堅持和付出,從而不單單使得自己擁有了更多的可能,也會在得到了財運和福運的時候,擁有著足夠的實力抓住,從而一輩子都能從頭旺到腳,從頭富到尾,貴人多助,好運常來,幸福不斷。
  • 從頭到腳的足陽明胃經
    在講手陽明大腸經的時候說到了,與胃經在鼻翼兩側迎香穴連結,首先上於承泣因此,足陽明胃經開始於承泣穴,大家看下面這個經絡圖,可以看到有個上關穴,其實這個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那麼脾胃相表裡,和脾經連結的位置在哪呢?
  • 書市:亂書漸欲迷人眼 從頭到腳讀養生
    本報圖書排行榜上,曲黎敏剛剛出版不久的《從頭到腳說健康》再次佔據了第一名,而如果一定要給相對平淡的2008年圖書行業找出些許亮點或者流行趨勢的話,那麼養生書依舊是不得不說的一個話題。打開噹噹、卓越兩大圖書銷售網站,排在總榜第一位的可都是養生書,一本是中裡巴人的《求醫不如求己》,另一本就是曲黎敏的《從頭到腳說健康》。
  • 小仙女的夏日美白秘籍,那就是這款讓你從頭香到腳的身體乳
    小仙女的夏日美白秘籍,那就是這款讓你從頭香到腳的身體乳光滑柔軟的肌膚可以彌補顏值的不足,讓您舉手投足間盡顯女性魅力。但是對於許多女孩來說,由於保養疏忽,背部,頸部,肘部,膝蓋和其他部位比面部皮膚更粗糙,更乾燥。
  • 沐浴露遍布網絡,他能讓你從頭到腳都聞起來,這是女人喜歡的味道
    沐浴露遍布網絡,他能讓你從頭到腳都聞起來,這是女人最喜歡的味道對小編來說,一天中最放鬆的時間無疑是忙碌的一天,一天結束後,在熱水花灑下洗個舒服的熱水澡,仙女們也有同樣的感覺嗎?尤其是當使用帶有宜人香味的沐浴露並沉迷於泡沫的喜悅時,這簡直是一種資本享受,說到洗澡和洗澡,我們當然離不開沐浴露,我想分享一些沐浴露這是在網絡上種植的,他不僅能滋潤肌膚,而且洗起來也很輕鬆,洗完第二天,從頭到腳都能聞到,這是女人最喜歡的味道,看看有沒有你正在用的?櫻花花瓣斯汀櫻花沐浴露內外皆有沐浴露受到內外仙女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