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要從張藝興的那次舞臺說起。
一首純長沙話的rap《湘江水》幫助藝興拿下了與劉思鑑的pk勝利,保住了上位區排名的同時也進一步向世人展現出了他對於hiphop音樂的熱愛。
如果說關於這首歌的討論到此為止,這本應是個皆大歡喜的場面,畢竟當老同學「功夫胖」的名字出現在詞作者一欄時,也算是回應了藝興在第一期節目裡埋下的「彩蛋」。
但爭議還是來了。
在節目播出的當晚,向來點評直接犀利的丁太升老師,在微博對新一期的「我是唱作人」做了reaction,其中在提到這首《湘江水》之時,對詞作給出了如下評價。
「而歌詞,則是差之又差,缺少真情實感的愛,只能依靠一些地標符號去強調我愛長沙」。
得知此事後的胖別也馬上發了條微博給予了回應,並cue到了丁太升的微博簡介——「你愚蠢你的,我冷漠我的,互不打擾」。
加七君當時並沒有對此事作出任何評論,因為我始終認為電影、音樂和文字都是屬於很私人化的事物,不同個體間出現些意見不和的現象真的太正常了。
舉個例子。
有人始終都不認為《閃靈》是部可反覆琢磨的經典作品,也有人一輩子都無法接受以蛋堡為首的「Jazz Hiphop」。這種情況是由生活環境、性格脾氣與人生經歷等多種原因混合造成的,只是人的一種習慣特性,並無對錯之分。
所以當時我並沒太把此次「小摩擦」當一回事兒。
殊不知,胖別的這條回應竟然成了拉開此番風波大幕的序章。
一、功夫胖VS丁太升,一場「見招拆招」的「較真」之旅
也許是因為感到被小胖的用詞「冒犯」,又也許是對小胖被粉絲給予的「湘江詞王」稱號有所不滿,總之丁太升老師還真去搜索了幾首粉絲推薦的佳作,並在微博公布了自己的「拆解分析」。
對於這第二波回應,real talk,我不太認同。
我的確是很喜歡胖別的詞,雖然我也並不太中意那首《湘江水》,但從他的其他作品中我總能感受到文字下藏著的那一股子暗勁兒,值得被反覆地拿出來回味和理解,而首先被丁老師拿來拆解的《離騷》就是其中之一。
我首先還是要對丁太升的這次表達給予充分的respect,因為他倒真不像是「為了黑而黑」,他的確是在費心地做拆解,並希望以此證明自己的觀點未失偏頗,可他對於《離騷》這首歌的拆解,從第一步開始就錯了。
明明在網易雲就有這首歌的原版,可他卻偏偏選擇了被修改和剪短後的節目版本。
我認為評論任何一項事物,都應該儘量在自己有限的維度裡儘可能地把眼界延伸,其中最基礎的一點,就是完整性。
讀一本書你要看完,聽一首歌亦是如此。
而在我看來,《離騷》中最有力的兩句話也恰恰都留在了沒被丁太升回應的Verse Two裡。
「不只為反抗,這次為了自由保障,未來孩子的思想才是最大(修改)的寶藏」。
「就算劊子手逼著我跪著走也雙手提交,闡述我生命意義寫下的離騷」。
前面一句道出了一條社會真理,因為思想大概永遠都是重要的,它決定了我們能看到多遠的事物,又能在時間留下多深的足跡;而後面一句則飽含著一份在困苦環境裡依然永不妥協的倔強。
我想這並非是丁老師口中的「搞得太悲愴了」和「早已光天化日」,要知道在更早兩年的2016,紙博士(國蛋)就曾在《1212》中寫出過一句類似的歌詞,而如今這首歌依然很「正常」地在各大平臺受到了下架的處理。
對另一首歌《跳跳蛙》的點評也亦是如此,丁老師其實並沒有做到對作者的創作初衷及發表環境進行廣泛的涉獵和考量,這對於作品本身來說並不公平。
哪怕是在說唱圈之外,對於那首酷玩樂隊膾炙人口的佳作《Something Just Like This》,如果你不了解他們的創作初衷與背景的話,那無疑也會錯失最為閃耀的一份感動。
不過總體來說,在這場風波的「第一章」裡,雖然我或是網友與丁太升老師的看法多多少少產生了一定的分歧,但也尚屬於討論的範疇之內,並給予了對方觀點一定的認可。
因為此時此刻的丁老師,都只是在就事論事地「較真」而已,而在小胖發布了那首《我說的Freestyle》之後,這一事態便開始漸漸地變了味道。
二、從「較真」到「較勁」的轉變,使這場爭論漸漸變了味兒
在小胖凌晨發布作品後僅兩個小時後,丁太升的回應便隨之到來了。
在我看來,丁老師的這次反應,有點太急了。
他先是例舉了小胖在歌曲中疑似攻擊他的15個「痛點」,然後一一從文學的角度開始了拆解分析的回擊。
說實話,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真的以為自己是打開了新一季《奇葩說》的大門,而也正是這一條微博,讓我開始對這一事端不再持有原有的所謂「中立」態度。
首先便是功夫胖在「尊重你說話的權利,但是討厭你凌駕,你沒愛過hiphop怎麼會懂我說的情話」這句詞中點出的「凌駕」二字。
我認為,丁太升老師的言行之所以在後來引起了一眾rapper們的反感和抨擊,主要原因其實就在於這種他不認為自己展露出的,「凌駕感」。
丁老師說自己從沒凌駕過任何人,他只是強行令自己站在行業的標準上去點評,從而得出最客觀的答案,且他非常反對「音樂本無好壞」這句話,他認為評價一首歌就應該從音樂性、藝術性、思想性、格局等層面綜合考量。
但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
丁太升到底懂不懂hiphop?或者說他是否了解說唱音樂的「所謂標準」?
對此,說唱愛好者把賊孫(Buzzy)給出了完全否定的答案。
雖然有點絕對,但也不無道理。
那麼就又會有人問了,一個不懂hiphop的人可不可以評價hiphop音樂呢?
我認為可以。
且不說那已經在網上被用爛了的「冰箱理論」,你只需打開知乎隨便搜索個什麼話題,映入眼帘的就必定會有「如何評價XXX」之雲的問題。
但這種評價從來都應該只代表個人,而不是強行要求對方認可你的觀點。
你認為A是對的,我認為B是對的,彼此解釋一波之後此事就應該要翻篇了,而不是我繼續追著你說「認為A是對的」就是一件多麼不real的事。
這種「凌駕感」還體現在了評價方式上面。
丁老師的拆解,其實偏向於「咬文嚼字」,且帶有著一種「看似客觀」的主觀感。
這種泛公式化的「拆解大法」在我看來其實更像個偽邏輯。所謂的「作詞文學性」並非適用於所有音樂,至少說唱音樂的歌詞就並不適合去做閱讀理解,就像辛巴在微博上寫的一樣,「沒必要在Hiphop的歌詞裡(強行)追求文學性」。
更何況文字其實只是我們表達內心思想的一種載體,它能幫助我們更高效和準確地將信息傳遞出去,可若是因此束縛了自我,則未免有些本末倒置。
而關於「看似客觀的主觀」,雖然我承認這句話用在丁老師身上其實是有些不準確的,但這也確實是丁太升給予我們最直觀的一種感受。
暫且不說在評論區裡與網友們的「唇槍舌劍」,以及拉黑網友的不明原因,單單是那句「你愚蠢你的,我冷漠我的,互不打擾」,就已經應和了丁老師最反感的「狹隘化」標籤。
當你在評價一首歌曲的時候,你是否真的完全理解了對方所想做出的表達?如果你只是在用自己的角度來推斷對方的用詞動機,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主觀」?
在丁太升的這輪迴應中的另一個令我非常反感的地方,在於他竟然拉來了Mercy當「槍」使。
作為《浪Wave》的老粉絲,Mercy的reaction我在第一時間就已經了解過了,從始至終「謨老師」也沒有提及《湘江水》這一作品寫得很差,他只是認為長沙話的表現形式局限了歌曲的魅力,所以並沒有令他產生共鳴而已。
可在丁太升的回覆中,則直接給Mercy扣上了一個「也覺得很差」的帽子,而這種行為則實際上已經露出了「偷換概念」的雛形。
此番唱罷,只是作為一名說唱音樂愛好者的加七君都坐不住了,更何況那些從業者呢。
於是這場爭論就漸漸地從「丁太升VS功夫胖」演變為了「丁太升VS中文說唱」。因為只要有一名rapper對這件事寫下了自己的見解,不論其是否存在艾特和影射的行為,丁太升都會迅速地在自己的微博裡給予回應。
一瞬間似乎他成了這世界上最關注說唱圈的那個人,以至於能在在短短兩天之內狂發13條(截止完稿時)話題相關的原創微博。
當這一事態發展到這一步時,我已經對丁太升老師的目的性產生了一種模糊感,他似乎從一開始的「較真」轉為了如今的「較勁」。
他不再去評判那些歌曲的所謂內容好壞,而是開始在各rapper的微博回應中搜刮著「漏洞」,為自己的進一步辯論增添「彈藥」,他開始聊「假想敵」,聊「diss」,聊「每個人都有發聲和評價的權利」...
但實際上,這與這場辯論最原始的辯題早已相去甚遠。
這讓我想起了Mercy在《Rebirth》中寫下的一句歌詞。
「曾經難以理解形而上的晦澀,其實從來都不存在爭論中的對錯」。
沒錯,在中文說唱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現在依然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在環境內亦在環境外。
所以我們的確需要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觀點,或者說我們需要更多的「丁太升」的出現,但前提條件是,每一位參與者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這個環境變得更好,而非糾結於證明著自己或他人的某一觀點到底是對是錯。
所謂的爭論也從來都不應該是一件事的目的所在,它只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和過程,沒有人會因為你吵贏了一次架而對你刮目相看,你在討論中產生的理性思考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最後,加七君想說,如果你真的熱愛這一文化,那不妨多做一些對其真正有意義的事情;而如果你從來都不曾嚮往過這一文化,那其實也大可不必非要來強行judge一番。
畢竟比提出問題更困難和必要的,永遠是解決方法,對麼?
這裡是自媒體人加七君,也許不酷,但有溫度。期待你的關注~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