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跟我吐槽,孩子那膽小勁兒,太讓她頭疼了。
不論遇見小動物還是陌生人,都會出現情緒不穩定、退縮的表現。
有次帶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正好新買了條小狗,剛進門時衝他們叫了兩聲,孩子立馬就鑽到她懷裡要抱抱,不願意下地,怎麼勸都不聽。
閨蜜試圖讓孩子摸一摸小狗,可就是哭鬧個不停,直到小狗被關進籠子才敢單獨玩,搞得她也怪不好意思的。
「這孩子膽子小,一隻小奶狗都害怕,你說以後上了學可怎麼辦?」
是的,她家孩子快3歲了。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略差,總是擔驚受怕,做事小心翼翼,口頭禪就是「能行嗎?」「不行吧?」「不要」。
說到孩子恐懼的產生,不得不提到有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
1920年,美國的行為心理學家約翰.華生通過志願徵集了一個叫阿爾伯特的孩子。
最開始,他給這個孩子準備了小白鼠、兔子、小狗等多種動物,孩子不僅一點也不害怕,反而不停撫摸。
兩個月後孩子適應了,實驗正式開始!
華生把小白鼠放在阿爾伯特的面前,每當孩子想摸,就在後面用棍子敲擊聲響,發出刺耳的聲音。
阿爾伯特嚇了一跳,就哇哇大哭,重複了幾次後,便放棄了摸小白鼠的念頭。
之後,儘管華生不再發出刺耳的聲音,孩子依舊不敢接觸小白鼠。
雖說華生本人和他的實驗備受爭議,但對孩子恐懼情緒的產生,還是挺有意義的。
這意味著:孩子把刺耳的聲音和撫摸小白鼠聯繫在了一起,他害怕的不是小白鼠,而是摸小白鼠時的聲響。
再後來,華生發現,阿爾伯特不僅對白鼠有抗拒,對之前喜歡的小動物也一樣。
可知,孩子的恐懼是後天產生的,和家長用的方式也有關係。
說到底,孩子待在舒適區不願嘗試,就是缺乏勇氣,其形成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01
總被否定
有一部紀錄片叫做《56Up》,裡面的小主人公是個開朗自信的孩子,他的終極夢想是當太空人。
後來由於學習成績不理想,在牛津讀書時屢遭失敗,隨之而來的是家長的各種數落、指責、否定,導致他自暴自棄,放棄夢想當了搬運工。
後來還患上了精神類疾病,坎坷不斷,到了晚年生活還是很拮据、落魄。
孩子想法很多,家長卻總是阻礙,時間長了就變得消極以對。
02
捧殺
家長們是否以為自己給到孩子讚美和鼓勵就足夠了,卻往往忽略了這種讚美和鼓勵是否言辭有過?是否做到真正的鼓勵與表揚?
家長通過孩子某一點表現,就貼上了「聰明」、「機靈」等等之類的標籤。
聰明的標準太隨便,孩子盲目自信,隨著年齡增長,需要挑戰的更多。
這時就擔心自己做不好了,為了避免失敗直接拒絕嘗試。
這種捧出來的聰明缺少挑戰性,讓孩子停留在虛構的舒適區,不願意跳出來。
唯有走出舒適區,不斷提升能力,通過不斷地學習和面對困難,把它們也劃分為舒適區,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不斷嘗試,就會慢慢產生適應和舒服的感覺,不再緊張害怕,有了勇氣。
03
生活圈子過小
有些孩子平素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裡,特別是由爺爺奶奶照看的孩子,很少出去玩,接觸外人也少,依賴性較強,不能獨立地適應環境。
這樣的孩子一見生人就躲藏,生人一抱他就哭鬧,如果送幼兒園,碰上新環境、新老師更是膽小。
04
陪伴的缺失
安全感不足,孩子膽小懦弱、不自信等表現來源於沒有度過好的陪伴期。
如果在嬰幼兒時期,母親不在孩子身邊陪伴,就會導致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孩子會出現內向、膽怯、不自信等問題。
01
多鼓勵
強者不一定是勝利者,而是有信心的人。
——杜根定律
父母要樹立起糾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認識到只有教育得當,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發展。
從做基礎的事情開始,有些孩子天生纖細敏感,所以個人的膽子比較小。
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應該讓孩子先做一些簡單、容易的事情,等培養好孩子的自信心,他們的膽子慢慢就大了。
多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克服膽怯心理,讓孩子心理上感覺到有人在幫自己。
02
可以恐懼,但要勇於直面
恐懼的產生是正常的,如何應對才是關鍵。
孩子需要知道如何試錯,先把任務分成幾個部分,從易到難一一實現,才不會失去信心。
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掌握,必要時給予適當的幫助,自然就往更大的挑戰上靠了。即便孩子今後沒什麼太大的成就,也會因為被家長接納而更樂觀自信。
03
聽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之所以會膽小是有緣由的。
家長不要過多的呵斥孩子,要多理解孩子的難處;
不要以大人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04
不要太寵孩子
一部分孩子膽小,是因為家長的過度寵愛!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鍛鍊孩子,讓孩子真正成長起來。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有勇氣,才會頂天立地面對一切。
主動跨出舒適區,孩子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而不是坐井觀天。
成長的過程,就是在不斷突破原來的自己,建立新的自我。
但是這個過程需要父母們的陪伴和鼓勵,孩子們才可以安全地度過。
這是因為孩子們的心裡脆弱,對一切未知的陌生感讓他們感到一種危險。
所以,這個時候,就需通過父母的呵護來逐漸地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