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勇氣的孩子是這樣養成的

2020-09-03 谷媽咪

閨蜜跟我吐槽,孩子那膽小勁兒,太讓她頭疼了。

不論遇見小動物還是陌生人,都會出現情緒不穩定、退縮的表現。

有次帶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正好新買了條小狗,剛進門時衝他們叫了兩聲,孩子立馬就鑽到她懷裡要抱抱,不願意下地,怎麼勸都不聽。

閨蜜試圖讓孩子摸一摸小狗,可就是哭鬧個不停,直到小狗被關進籠子才敢單獨玩,搞得她也怪不好意思的。

「這孩子膽子小,一隻小奶狗都害怕,你說以後上了學可怎麼辦?」

是的,她家孩子快3歲了。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略差,總是擔驚受怕,做事小心翼翼,口頭禪就是「能行嗎?」「不行吧?」「不要」。

1

為什麼孩子總是不願意嘗試呢?

說到孩子恐懼的產生,不得不提到有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

1920年,美國的行為心理學家約翰.華生通過志願徵集了一個叫阿爾伯特的孩子。

最開始,他給這個孩子準備了小白鼠、兔子、小狗等多種動物,孩子不僅一點也不害怕,反而不停撫摸。

兩個月後孩子適應了,實驗正式開始!

華生把小白鼠放在阿爾伯特的面前,每當孩子想摸,就在後面用棍子敲擊聲響,發出刺耳的聲音。

阿爾伯特嚇了一跳,就哇哇大哭,重複了幾次後,便放棄了摸小白鼠的念頭。

之後,儘管華生不再發出刺耳的聲音,孩子依舊不敢接觸小白鼠。

雖說華生本人和他的實驗備受爭議,但對孩子恐懼情緒的產生,還是挺有意義的。

這意味著:孩子把刺耳的聲音和撫摸小白鼠聯繫在了一起,他害怕的不是小白鼠,而是摸小白鼠時的聲響。

再後來,華生發現,阿爾伯特不僅對白鼠有抗拒,對之前喜歡的小動物也一樣。

可知,孩子的恐懼是後天產生的,和家長用的方式也有關係。

說到底,孩子待在舒適區不願嘗試,就是缺乏勇氣,其形成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2

孩子為什麼缺乏勇氣?


01

總被否定

有一部紀錄片叫做《56Up》,裡面的小主人公是個開朗自信的孩子,他的終極夢想是當太空人。

後來由於學習成績不理想,在牛津讀書時屢遭失敗,隨之而來的是家長的各種數落、指責、否定,導致他自暴自棄,放棄夢想當了搬運工。

後來還患上了精神類疾病,坎坷不斷,到了晚年生活還是很拮据、落魄。

孩子想法很多,家長卻總是阻礙,時間長了就變得消極以對。


02

捧殺

家長們是否以為自己給到孩子讚美和鼓勵就足夠了,卻往往忽略了這種讚美和鼓勵是否言辭有過?是否做到真正的鼓勵與表揚?
家長通過孩子某一點表現,就貼上了「聰明」、「機靈」等等之類的標籤。

聰明的標準太隨便,孩子盲目自信,隨著年齡增長,需要挑戰的更多。

這時就擔心自己做不好了,為了避免失敗直接拒絕嘗試。

這種捧出來的聰明缺少挑戰性,讓孩子停留在虛構的舒適區,不願意跳出來。

唯有走出舒適區,不斷提升能力,通過不斷地學習和面對困難,把它們也劃分為舒適區,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不斷嘗試,就會慢慢產生適應和舒服的感覺,不再緊張害怕,有了勇氣。

03

生活圈子過小

有些孩子平素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裡,特別是由爺爺奶奶照看的孩子,很少出去玩,接觸外人也少,依賴性較強,不能獨立地適應環境。

這樣的孩子一見生人就躲藏,生人一抱他就哭鬧,如果送幼兒園,碰上新環境、新老師更是膽小。

04

陪伴的缺失

安全感不足,孩子膽小懦弱、不自信等表現來源於沒有度過好的陪伴期。

如果在嬰幼兒時期,母親不在孩子身邊陪伴,就會導致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孩子會出現內向、膽怯、不自信等問題。

3

父母要如何助孩子走出困境?

01

多鼓勵


強者不一定是勝利者,而是有信心的人。

——杜根定律

父母要樹立起糾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認識到只有教育得當,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發展。

從做基礎的事情開始,有些孩子天生纖細敏感,所以個人的膽子比較小。

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應該讓孩子先做一些簡單、容易的事情,等培養好孩子的自信心,他們的膽子慢慢就大了。

多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克服膽怯心理,讓孩子心理上感覺到有人在幫自己。


02

可以恐懼,但要勇於直面

恐懼的產生是正常的,如何應對才是關鍵。

孩子需要知道如何試錯,先把任務分成幾個部分,從易到難一一實現,才不會失去信心。

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掌握,必要時給予適當的幫助,自然就往更大的挑戰上靠了。即便孩子今後沒什麼太大的成就,也會因為被家長接納而更樂觀自信。

03

聽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之所以會膽小是有緣由的。

家長不要過多的呵斥孩子,要多理解孩子的難處;

不要以大人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04

不要太寵孩子

一部分孩子膽小,是因為家長的過度寵愛!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鍛鍊孩子,讓孩子真正成長起來。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有勇氣,才會頂天立地面對一切。

主動跨出舒適區,孩子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而不是坐井觀天。

成長的過程,就是在不斷突破原來的自己,建立新的自我。

但是這個過程需要父母們的陪伴和鼓勵,孩子們才可以安全地度過。

這是因為孩子們的心裡脆弱,對一切未知的陌生感讓他們感到一種危險。

所以,這個時候,就需通過父母的呵護來逐漸地建立自信。

相關焦點

  • 孩子做事缺乏勇氣,在意他人看法,如何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主見?
    文/可馨育兒 導讀:有些孩子做事缺乏主見,很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做事要聽從別人的建議,沒有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者有自己的想法卻不敢表達付諸實踐,這也是缺乏勇氣的一種表現。生活中,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複雜情況,如果他們只會聽從別人的意見,沒有自己的主見,那麼,孩子就會失去主動性,對於以後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孩子做事缺乏勇氣,在意他人看法,如何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主見?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在不妨礙他人的情況下,想要以何種方式生活是個人的自由。
  • 孩子缺乏勇氣和自信咋辦?父母多給孩子陪伴從而讓娃感受到安全感
    孩子缺乏勇氣和自信咋辦?父母多給孩子陪伴從而讓娃感受到安全感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更加有勇氣和自信感覺自己的孩子缺少自信和勇氣,平常的時候孩子都不和別人打招呼的,就在這個時候你就會變得胡思亂亂想了,總會感覺孩子沒有勇氣或者是膽小。
  • 在那個還處於迷惘期的我,缺乏勇氣,缺乏自信
    在那個還處於迷惘期的我,缺乏勇氣,缺乏自信,這一句鼓勵,就像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知己般,給了我很多的勇氣。而且我們的性格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時間就這樣過得融洽而快樂。最喜歡的時光,是提前分班的那一小段時光。那個實驗性質的文科班,只有十二個人,除了來上課的文科老師外,就像沒有班主任,沒有老師關注我們一樣。
  • 從小缺乏父愛的人:長大後不敢與別人去競爭,更沒有勇氣去追求!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缺乏父愛,很可能會導致他在長大後不敢與別人去競爭,更沒有勇氣去追求。因為他的內心是自卑的,他並不是不需要父愛,他也希望能夠得到父親的寵愛,被父親所認可,可是換來的只有冰冷的指責和嚴苛的要求。
  • 孩子待在舒適區不願嘗試,就是缺乏勇氣,父母要助他走出困境
    說到底,孩子待在舒適區不願嘗試,就是缺乏勇氣,其形成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02孩子為什麼缺乏勇氣?1、總被否定有一部紀錄片叫做《Up》,裡面的小主人公是個開朗自信的孩子,他的終極夢想是當太空人。家長通過孩子某一點表現,就貼上了「聰明」的標籤。聰明的標準太隨便,孩子盲目自信,隨著年齡增長,需要挑戰的更多,這時就擔心自己做不好了,為了避免失敗直接拒絕嘗試。這種捧出來的聰明缺少挑戰性,讓孩子停留在虛構的舒適區,不願意跳出來。想讓孩子獨立成長,就要有勇氣走出舒適區。
  • 不管教的勇氣!父母這樣協助孩子,才是打開2020高考的正確方式
    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在著作《不管教的勇氣——跟阿德勒學育兒》中,根據對阿德勒個人心理學的研究,結合他自身的育兒實踐,提出了一個育兒觀點:不管教育兒法,既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方式。當然,不是不管、放任自流,而是理智的、友好的與孩子交流,以真正協助到孩子的學習與成長。
  • 《不管教的勇氣》:孩子成績下降
    其實,「管教」也是一種紀律,有的家長管教孩子從生活中去學習不加選擇,後果可能導致孩子缺乏自主性,長大之後很難離開父母獨立思考和生活;有的家長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嚴格的管教帶來厭惡和牴觸,而加強「管教」也可能導致親子關係惡化等。
  • 孩子缺乏自信心,做事沒有勇氣,3個方法培養他們自信
    導語:自信對一個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擁有強大自信心的孩子,他們在面對一些事情時,總是表現得特別勇敢,有勇氣去嘗試一些自己從未嘗試過的事情,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加有優秀。於是父母決定,做出行動讓孩子有所改變,經過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小文的性格終於有所好轉,逐漸變得有了自信,當他具備一定的自信後,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獨自去嘗試。孩子缺乏自信會對其造成怎樣的影響呢?一、不敢去嘗試新的事情。
  • 孩子缺乏自信心,做事沒有勇氣,3個方法培養他們自信
    導語:自信對一個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擁有強大自信心的孩子,他們在面對一些事情時,總是表現的特別勇敢,有勇氣去嘗試一些自己從未嘗試過的事情,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加有優秀。而一些膽小不自信的孩子,遇到事情,大腦裡第一想到的就是退縮,想著怎樣才能逃避這件事情。
  • 老師寫給家長:新學期開始,請幫孩子養成這4點習慣,比成績重要
    01 說過的話,說到做到,堅持不懈 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做好堅持,說到的計劃一定要做到。 比如,每天早點起床,背10個單詞,這樣的學習計劃,既然列出來了就一定要去做到;如果做不到7點起床,那就從每天8點起床開始;如果背不下來10個單詞,就從每天5個開始堅持。
  • 李玫瑾:父親長期缺位,孩子難管教是次要,長大會缺乏競爭的勇氣
    如果父親長期在孩子的成長中缺位,孩子難管教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長大後可能會缺乏與他人競爭的勇氣,性格也會有一些缺陷。這樣一來,孩子沒有經歷過挫折,自然遇到事情就會出現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現象,而且母親多是以柔弱形象示人,自然也無法給孩子足夠多的安全感。這也是女性的一個弱勢,相對於媽媽而言,爸爸才是力量的象徵,媽媽在孩子心中多是避風的港灣。
  • 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先別急著糾偏,孩子可能缺乏「心理營養」
    實際上董青用錯了方法,孩子之所以出現屢教不改的情況,或許並不是孩子真的不想改正,而是他們缺乏「心理營養」,出現這樣症狀的孩子而這個在寶寶心中佔據了重要分量的人,會對孩子的人格養成產生影響,孩子會不自覺的模仿他們的行為,如若在最初的時候,寶寶們沒有找到這樣的人,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也會一直不間斷的去尋覓這個人的存在。如果整個人一直空缺的話,孩子在進入社會之後,也會遭遇到更多的迷茫。3.
  • 孩子有這三種表現時,說明他可能缺乏安全感了,很多家長都忽視了
    所以,家長在孩子處於敏感時期時,一定要加倍的重視孩子的情緒和內心的變化,不然長久之後,孩子的脾氣可能會越來越捉摸不定,家長若是沒有及時的引導,不但會對孩子往後的生長發育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還不利於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性格。2.
  • 逼孩子養成十個習慣,孩子不優秀都難
    這樣,當有一天父母應該放手,不會過於擔心,孩子也不會充滿恐懼。2.凡事及早不及晚。培養孩子"凡事及早不及晚",可以有充裕的時間應對可能的突發事件,從而養成從容的心態。比如,一定要讓孩子完成功課之後再去玩耍。3.參與家務,培養責任感。不要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活都不能做。讓孩子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務活,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讓他明白他是家庭中的一員,有義務幫家裡分擔一些事情。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對他成年後建立新的家庭也大有好處。
  • 你的孩子為什麼缺乏自主能力?想想是怎麼養成的?還能挽回嗎?
    這個史無前例的超長假期讓父母充分體會到了陪孩子學習是一件最疲憊、最無助、最抓狂的事情,每當聽到釘釘群裡的叮鈴鈴的消息通知便十分緊張,有老師單獨發來的消息就更緊張——是不是有作業沒完成,要整改?只有一個強烈的願望,快一點開學,把孩子送到學校裡去。
  • 孩子經常這樣做,原來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你家孩子也是這樣嗎?
    導讀:孩子經常這樣做,原來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你家孩子也是這樣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經常這樣做,原來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你家孩子也是這樣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改變的勇氣
    急需一個推力來督促自己逐漸養成周期性的閱讀習慣,讓自己一直對知識保有好奇與渴求,最終讓積累的知識在未來某一個階段帶來意想不到的饋贈。對我而言,《被討厭的勇氣》就是這個推力。在我們周圍總會聽到各種無奈的聲音:不滿意現在的生活、抱怨萬事不公,經常幻想著能換一種活法,可一談到改變時,又會退縮,腦中產生諸多矛盾。我們是被什麼束縛而停滯不前呢?是時間、金錢還是社會關係?
  • 《不管教的勇氣》: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
    實際上,《不管教的勇氣》一書聚焦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重心,為的是讓父母找到管教的邊界,幫助孩子更自由、放鬆地發展,也能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不管教的勇氣》蘊含哪些教育道理?"不管教"指的是什麼?岸見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氣》中提到,現代父母對孩子的幹涉過多、管教過多,所以提出了"不管教的勇氣"的觀點。作者的意圖是勸導各位家長收回過度管教的手,學會放開和信任。孩子有了充足的獨立成長空間,孩子才能在自理中獲得自我生長和自我抉擇的能力。
  • 你之所以不幸,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選擇之後你又沒有勇氣改變,只能不斷的在痛苦裡掙扎。人之所以不幸,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女人在結婚前就覺得自己是婚姻不會一帆風順,婚前都爭吵不斷,婚後的生活可想而知。但她還是選擇了結婚。
  • 孩子缺乏勇氣不堅強?4個方法幫你解決
    為了培養孩子的意志力,有關專家提出了4種方法:制定目標法////////父母在培養孩子意志力過程中,應為孩子確定一個努力目標。孩子心中有了目標,他就會為實現目標而努力.表現出堅毅、頑強和勇氣。但需注意,目標確定要恰當,合理的目標一經確定,就應要求孩子堅決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