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在世人眼裡,王朔是個離經叛道之人,採訪王朔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還記得2007年的時候他因為幫助王子文打官司而重新回到讀者們的視野當中。
那段時間他的出鏡率很高,接下了大部分訪談的邀請,伴隨著王朔歸來的是他一貫的口無遮攔,該罵的和不該罵的他都罵完了。媒體們為了從王朔身上挖料,不停給挖坑讓王朔罵人,可見當時剛剛步入網絡大潮的新型媒體也真是難做,為了搜羅新聞也是謂煞費苦心。
王朔
面對王朔,大家顯然是斃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一個局面,擔任訪談任務的主持人苦不堪言。一開始記者還打算把仇恨值轉移到網友身上,他們不停通過網友的問題給王朔製造難題。
而王朔顯然不願意陪著他們演戲:「別老網友這,網友那的,老念別人的問題,你作為主持人你自己就沒問題嗎?來之前就沒準備吧?你要是沒看過我作品就別瞎聊了」。
王朔
一句話就懟的在場的主持人臉色煞白,只好強顏歡笑,搞得場面好不尷尬。能夠看得出來,王朔的強大氣場總會讓人感到膽怯。主持人在提問的過程中一方面想要得到王朔口中爆出的猛料,一方面又怕得罪他。
主持人像是在走鋼絲,一句不順耳的話可能就會讓整個訪談過程陷入癱瘓。每每看到那些憋著壞的人想方設法撬王朔的嘴就覺得特別滑稽。
王朔
遠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王朔更是被冠以「痞子作家」的稱呼,其囂張的程度大概也不亞於中年時的他。
在王朔的作品中主人公常常被描述成一種處處充斥著玩世不恭,孤芳自賞的後進青年形象。然而生活中的王朔遠遠沒有他作品中的人物那樣瀟灑。
王朔
王朔一直認為他的童年遠算不上幸福,從小在保育院裡長大的他和父母的感情難免淡薄,並且由於父親脾氣有些暴躁,調皮的王朔小時候沒少挨父親的打。
儘管在我們的傳統認知當中,父親打兒子是天經地義,俗話講:打是疼,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而王朔卻固執地認為,疼和愛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方式,父母和孩子之間完全可以用更加真誠而溫暖的方式去進行溝通,而不是用冷冰冰的棍棒去進行對話。
王朔
在自己也做了父親之後,王朔下定決心,絕不能再打罵孩子,我們都是明事理的人,我相信我的真誠能夠打動她,我有足夠的耐心和她去建立溝通。長大以後的王咪也和父親一樣成為了一名文字工作者。於是,我們看到內心敏感而脆弱的王朔選擇了用文字和女兒進行溝通與對話。
王咪
在王朔出版的作品《侄女兒書》當中,他用盡了自己最為生動和有趣的語言對女兒講著大道理,包括她的爺爺奶奶是打哪來的,自己是怎麼成長起來的,包括一些人生受用的經驗,長大以後如何能夠不被人騙,如何保護自己,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該去做。也包括一些被讀者們所傳頌的佳句:「你必須內心豐富,才能擺脫這些表面的相似。煲湯比寫詩重要,自己的手藝比男人重要,頭髮和胸和屁股比臉蛋重要,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麼都重要。」
「再困難也要活下去,像今天依然能看到那樣,最愚昧的人活得最好,是一批傻子支撐著人類」
那完全就是一副慈父的樣子,哪裡是世人眼中那個「痞子王朔」,當年那些質疑王朔永遠當不好合格父親的人都等著看他的笑話。可人們常說,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王朔把自己的兇猛留給了世界,把內心的柔軟和善良留給了自己的女兒。
在女兒王咪出嫁的那一天是她自己人生中最風光的時刻,圈中的一眾好友姜文、馮小剛、劉震雲等人悉數到場,而新娘的父親卻意外「失蹤」了。
硃砂與王咪
當等候多時的記者們圍上來對王朔的蹤跡進行詢問的時候,得到的了這樣的一個答案:「他扛不住,他沒有勇氣站在這裡」。
彼時,那個正蒙在被窩裡哭鼻子的王朔,其實才是最真實的王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