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機場的一群「無名之輩」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虎嗅APP

大興機場的一群「無名之輩」

作者 | 宇多田

在此之前,大興機場的航班監控指揮大廳從未向我這樣的「外人」開放過。

沿著一條長到仿佛走不到盡頭的走廊,我默不作聲地跟在系統工程師胡奮後面,根本無暇去欣賞四周那些堪比歷史博物館的裝潢——譬如後來我才發現,牆壁上掛滿了全球所有你能叫出名字的機場和它們的平面規劃設計圖。

四周安靜地連呼吸聲都清晰可辯。而此時大家誰都不願意開口說話,好像一旦發出任何聲響,前方指揮大廳的門內就會衝出一隊人馬把我們揪到某個禁閉室裡去。

「到了,我要跟他們(監控員)對接一些事情。」胡奮率先走了進去,而我隔著半透明的玻璃,猶豫了片刻,最終邁入了這個大興機場最大的數位化運作空間。

指揮大廳禁止拍照,只能在外面將就一張

事實上,直到踏入航班指揮監控大廳的前一刻,我仍然沒有意識到「大數據」對這一全球最大的單體航站樓工程究竟具備多大意義。

然而,當一幅比IMAX電影巨幕還要大上不少的監控屏突然侵佔了我的所有視野,這種感覺很像抬頭眺望山頂時,突然被山上滾下的巨石砸中了腦袋。

曾有網友將大興機場形容為一艘將要拔地而起的飛船。如今站在這副巨幕前,突然覺得這個形容甚為巧妙,因為科幻電影中的指揮艙理應是這個樣子的。

站在屏幕前,你可以窺探整個數據星空。

一張巨大的中國地圖平鋪在屏幕中最顯然的位置,全部在線航班通過兩點一線在地圖上被清晰地勾畫出來,呈現出天女散花般的放射型紋理;

每一秒,各個指廊的航班運行信息都在發生著微妙而確鑿的變化,79個近機位被精確「點綴」在大興機場鳳凰形狀的平面圖上,紅綠兩色之間的來回切換提醒著我們每個機位的出入港準確時間……

盯久了,屏幕上不斷閃爍滾動的實時數據好像在我的腦殼上方跳躍著流動起來,在場的每個人也只不過是其中的一枚數據。

然而,胡奮對這一切似乎無動於衷。

他背著雙肩包,用一種極不舒服的姿勢趴伏在一臺電腦前,幫監控員檢查視頻作業系統中出現的bug。

「有好幾個卡口的監控畫面好像調不出來。」 一位制服小哥在電腦上拖拽了好幾下,但就是打不開地下停車場的監控畫面。

「別擔心,下面還有幾個子系統和卡口的視頻正在接入中,跟系統本身沒關係。」他知道,這次監控員的需求又跟之前的上百次呼叫一樣,是要解決一個只有時間可以解決的問題。

通往指揮大廳走廊裡,懸掛有全球各大著名機場的平面規劃建設圖

大興機場所有關於攝像頭與視頻指揮平臺的對接與整合任務,均由胡奮所在的一家安防視頻企業全權負責把控。

他們要做的工作,是將機場各個角落裡1萬多個攝像頭的信息全都裝到一個「箱子」裡,然後再分門別類按照權限分享給超過30個不同的下級操作平臺廠商與不同等級的用戶。當然,還要隨時為這些用戶提出的新需求做定製化。

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差事。

4路,8路,32路……隨著視頻接入路數的不斷疊加,對整個系統平臺並發運行能力的要求也呈指數級增長;與此同時,你還要隨時應對和滿足機場工作人員的一些「奇思妙想」。

而胡奮要做的事只有一個:響應用戶需求,在樓裡躥上躥下,隨叫隨到。

如今,我發現屏幕上絕大部分攝像頭的顏色是「鮮亮」的,只有少數幾個落單了,這代表胡奮與他的同事們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機場現在也正式運營了,你們是不是也要打道回府了?」 我以為這將是他們在這裡的最後一段時間。

「走?還早呢!」 胡奮像所有駐紮在大興機場現場的系統工程師一樣,可隨時從包裡掏出一大摞文件或是一臺筆記本電腦,就地寫一份新需求。

「6次演練已經把很多問題都排除了,但如今仍然是運營初期,很多數據方面的工作還在完善,系統對接工作也仍然在進行中,我們都不能走,基本算是要一直駐守在這裡。」

「估計要把那輛車開報廢后才能走。」 他指了指自己那輛車身已經劃痕遍布的起亞K2。

我從胡奮幾乎沒一刻停止過與機場工作人員溝通交涉的一天裡,學到了一個安防行業的專有名詞——「陪伴運行」。

從機場主體工程建成的那一天起,一直到現在的正式通航運行,無論是硬體設施還是軟體系統工程師,都需要在這裡持續「守護」著機場。即便未來整個項目運行進入穩定期,也仍然會有4個工程師7*24小時值班陪伴機場長達一年之久。

工程師,是貫穿大興機場過去與未來,陪伴機場一起「成長」的特殊工種。

距離機場航站樓大約2公裡的AOC與ITC大樓,外表完全普通,而且導航艱難,司機圍著航站樓外圍轉了三圈才找到

當大眾的焦點都全部放在大興機場的主體建築「奇觀」上時,誰能想到距離機場建築主體不到2公裡的普通6層辦公樓,才是這項工程在大數據世界的主戰場——

大興機場指揮中心(AOC)與信息中心(ITC)。大興機場的「最強大腦」。

兩棟用連廊連接在一起的黑色大樓,便是文章開頭震撼到我的整個視頻監控指揮大廳所在地。

其中,ITC信息中心,是整個大興機場的「機房」。

只要在新機場範圍內,60多臺弱電信息系統核心設備,包括三大運營商的核心機房,全部匯集在ITC的機房裡。

而弱電系統的關鍵之處,是在於它承載了所有涉及機場聯網、計算、存儲以及信息交互的大數據任務。

另一棟被稱為AOC指揮中心的建築物,則是整個新機場運行控制、指揮協調、應急處置的核心,也是大興機場名副其實的「數據操盤手」——

所有弱電系統管轄下的信息,譬如攝像頭採集到的視頻數據,都要在此「打亂重組」。

換言之,一切涉及到內外通訊、聯網以及數據調度運行的秘密全都隱藏在這兩棟5層樓裡。

沒有這裡的支持,飛機就不可能飛出去。

不過,這些一直在後臺有序運行的事物並不具備觀賞價值,也從不會被人去刻意尋找或圍觀,亦如把它們或背或抗到現場的工程師一樣,不會被大部分人所發現和記住。

但這恰恰讓我產生了更大的好奇——

支撐機場智能化板塊的數據調度與機器運作的,究竟是一群怎樣的人。

「行,那咱下樓看看我們自己的『老巢』吧!」離開指揮大廳,我提出想看看他們工作的地方,胡奮猶豫了片刻,但最終答應了。

智能,是由人撐起來的

事實上,胡奮的同事劉韞琪(化名)已經提前「警告」過我,如果已經去過氣派的指揮中心,再去工程師們待的地方轉一圈,估計會產生一些幻滅感。

但眼前所見,只是讓作為科技記者的我,又進入了那個異常熟悉的世界。

在只有指揮大廳1/3大小的數據信息控制中心裡,「人均佔地面積」的確小了很多。雖然是擁擠一些,但大家可以來回走動,還能彼此交流幾句,氣氛明顯比指揮大廳「舒緩」不少。

坐在工位上的工程師死盯著自己筆記本電腦上的幾行代碼,眼睛幾乎一眨不眨;而大屏前,三兩個工程師站在一起,手指敲著屏幕上的幾個CPU容量數據聊得興高採烈。

數據信息控制中心如今是計算機工程師們新的「巢穴」

數據信息控制中心的職責其實簡單而明確:確保後臺所有伺服器、視頻大小系統以及前端硬體設備的正常運行。因此,一旦有外部不明網絡攻擊被發現並攔截,屏幕上的紅色警示標就會閃地無比刺眼。

「各家廠商基本都在這裡會合了,有伺服器的,也有攝像頭的。」

與指揮大廳的監控員相比,工程師們的系統操作熟練程度顯然就高多了。一位工程師翻取每個機場卡口視頻照片的速度,讓我聯想到「德撲高手洗撲克牌時的樣子」,莫名展現出一種帥氣的姿態。

不過,這項任務一做就是7個小時。

「雖然氣味還是不怎麼好聞,」劉韞琪皺了皺鼻子,「但這地方比我們以前的地方寬敞多了。大家本來都在樓頂窩著,那裡人多地兒又小,整個人恨不得手腳蜷縮在一起。」

劉韞琪說的「樓頂」,其實是一間設施還算齊全的普通辦公室。

然而,在進入這個房間之前,我們需要先穿過一條狹窄的走廊通道和一間發出巨大伺服器轟鳴聲的機房。聲音可以毫無阻攔地穿透牆壁,持續轟炸我們的耳膜。

一推門,除了零星幾個工程師,房間幾乎已經是半空的了,只剩下大片雜亂的電線與胡亂堆在桌子與空地上的硬體設備。

胡奮迅速跟一位工程師嘮上了嗑,在工程師的低聲嘆氣中我們才獲知,由於光纖遲遲無法接入,某個系統的對接任務又要繼續延遲一段時間。

「線路不通,我們就沒法往下做。」

在2019年初樓下「正經」的信息中心還沒開放時,劉韞琪記得這裡要三人分享一個工位,大家都把腿當桌子湊合著敲代碼,實在覺得憋悶,就去外面開放空間的小圓桌上辦公,沒有誰願意用一天時間循環吸入彼此呼出的二氧化碳。

而在更早之前,也就是2017年機場主體工程剛剛建成,視頻平臺等系統需要正式接入的節點上,胡奮、劉韞琪以及公司的整個大興項目團隊是在機場旁邊臨時搭建的漏風樣板房裡,開始搭建和調試系統的。

具體的地點和環境他們早已忘記,只記得,喝著西北風敲代碼的感覺著實很「酸爽」。

「兩年前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處處都是土坑,風一刮就會被沙子噴一臉。」 那時,大興基建還在進行中,地圖app在這片區域幾乎完全「癱瘓」,每天又要來機場對接需求的劉韞琪就養成了用筆記錄路線圖的習慣,然而即便這樣,也還是沒招兒。

「第一天好容易記下來,第二天真是氣的想哭,因為又被挖沒了。」

機場主體外圍的道路在兩年前全都是一個個土坑

作為一個姑娘,在男人作為絕對主力的安防行業裡做一名前端工程師,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2017年北京交大剛畢業加入公司,就被「扔」到大興這片「荒蕪之地」時,劉韞琪經常陷入抓狂狀態——

在路邊敲敲鍵盤「忍就忍了」,而電腦一系列瑣碎又常見問題引發的焦慮,和時不時被用戶罵個狗血淋頭的喪感,貫穿了她的整個2018年。

「所有關於大興機場大大小小的方案全部都要按照流程走,如何實施,會造成什麼影響,如果這一步出現如果有問題,再怎麼能夠順滑回到上一步…

一個簡單的小方案可能都要改30多遍。」

在機場正式通航後,為了白天不耽誤機場正常運行,胡奮與劉韞琪所在的整個團隊只能晚上給人幹活兒。更確切一點兒,項目規定真正可以實施與操作的時間是半夜12點~3點。

而由劉韞琪接手的研發定製項目則多達70項,每一項都需要她參與測試;一測試,就需要拉著研發部門一起給機場做「陪護」。

「其實我們心中一直非常緊張,因為按照機場規劃的1億人次吞吐量,你根本不知道機場完全啟用後,需要整個視頻指揮平臺承載多大的業務量。

我們只能不斷測不斷測,一個人測,一百人測,一千個人測,系統需要強度更高的穩定性與壓力測試。」

為了怕系統冗餘做的不夠,在真正投運演練之前,劉韞琪與系統開發者們做了大量的壓力測試,他們在實驗室的環境,模擬圖片從千次到萬次調取時的並發量,並對結果進行了上百次反覆核算。

但實際上,未到那一刻,誰也無法預測最終結果。

「我們不知道在半夜接到多少次對不穩定功能進行排查解決的任務指令,其實表面大家都一臉自信,但每次只有心裡默默祈禱:能不能再快一點,再快一點,再快一點解決吧。」

對工程師來說,辦公室即「戰場」

與大興機場「並肩」被傳頌的,是門外那條被稱為「新國門第一路」的大興機場高速公路。

由於這條看似普通的公路,被加上了「消冰融雪」「電子沙盤」「交通預警」等前所未有的智能化應用屬性,因此,整個機場高速網絡的機電工程變得更為關鍵。

一開始按照規劃,從調研到最後完成整個機電工程大概需要1年時間。然而,由於不可控因素太多,包括拆遷延遲等問題的阻礙,留給機電工程師們真正的系統鋪設與調試時間,只有半個月。

高速公路機電系統共有三大系統:監控、收費以及通信。其中,拿下機電工程裡「監控標的」的千方科技,在進場時面對的現實情況頗為尷尬:

所有機櫃才剛弄好,伺服器還沒有安裝,作業系統也沒有裝,交換機也沒調整好,電也沒來。

據研發工程師張貴賓與李殿紅回憶,大家基本都是每天凌晨不過1點,從不會回項目部,早上7點再跑去機房調機子。

特別是7月1號通車的前三天,每天24小時,從未休息過。

三餐都是在高速公路監控大廳解決

這不僅僅是時間釋放出的焦灼感。

這群軟體工程師進場時就發現,機房設計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沒空調。

既然機電工程包括三大板塊,這意味著三套系統分別有不同的伺服器來支持系統運行。而這些伺服器,全都被安置在一個機房裡。

千方科技主要負責「監控」,「收費」與「通信」則由另外兩家公司把關。顯然,假如各方工程師一齊上陣調試,伺服器很有可能掛掉。

而從人類生理角度來看,在高達40度室溫的房間裡連續工作超過5個小時,工程師估計比機器崩地還要快。

因此在經過一致協商後,工程師們只能輪班「殺入火海」進行調試,每個團隊每次只能給到4小時左右的工作時間。

此外,由於沒有聯網,他們需要在每臺伺服器下面把電連好後一臺一臺單獨調試,調好一臺是一臺。

「我們只能在機房裡調,因為外面網絡還沒弄好。其實大廳也熱(沒電),也在40度左右。所以在哪兒都一樣。」

高溫帶來的灼燒感,讓他們像是踩在一團團棉花上,感覺自己快要飄起來升天了。即便耳邊機器一直轟轟作響,也壓不住那種血液衝上腦門兒的暈眩感。

「現場的工程師都說像是在做夢似的。但本來時間就太有限,能多幹點兒是一點兒,幹不完等通車我們就做不了了。」

最終,在2019年7月1日通車幾個小時前,所有設備均調試完畢。

機房一角

這是我第一次對「中國速度」有了實感。如軍隊般嚴明的紀律性與強悍的團隊協同作戰精神,幾乎普遍存在於參與到大興機場建設的工程團隊身上。

而那些喧賓奪主,博取大眾眼球的技術與機器,其實生命截止的時間點不過是把插頭拔下來的那一刻。

就像你在機場看到的所有人臉識別閘機,實際上均需要被人肉抗進航站樓內一樣,聽起來有一些令人抗拒的違和感。

你認為,一臺人臉識別登機櫃,從進入機場大門到最終抵達登機口需要花多長時間?

答案是,超過10個小時的人肉搬運。

你所見的所有人臉設備都需要在機場裡人肉搬運

由於部分人僅持有一次性出入機場的二類證件,給航站樓供應了300多臺人臉識別閘機的瑞為科技工程師,每天一旦進入機場,就只能幹完活才能出來。

因此,這群正值壯年的工程師每天就背著一口袋麵包,抬著機器進門,一幹就是一個通宵。

「商檢嚴格到連水和食物都是有限制的。但那時候裡面的店面都還沒裝修,基本沒有任何吃飯歇腳的地方。」大興機場的項目讓劉工一直想著項目結束一定要喝水喝個痛快。

我們很難想像,這裡面的大量時間,其實都「浪費」在機器搬運的過程中。

與人類一樣,所有機器也要排隊過「安檢」。然而即便是機器,在有限的工期內也同樣需要搶奪最有利的位置與時間節點。

在大量設備廠商進入初期,所有機器都擠在大興機場地下一層唯二的「商檢」口前,排隊等待比人類更為嚴格的審查與校對。

第一次商檢,劉外祥與自己的團隊在地底下耗費了整整6個小時,第二天則超過7個小時。而在漫長的排隊等待過程中,他的電話鈴聲卻從來都沒有停過。

「我可以接上60多個電話,協調各個業主和其他廠商的任務都在我這裡。」

大興機場的作戰指揮部在所有參與建設的硬體設備廠商眼中以「雷厲風行」著稱。通常一個緊急命令一下達,留給工程師們可操作的時間只有24小時。

「機場方可能會在當晚告訴你,第二天你務必要完成A指廊的安裝調試任務。我們只能在當晚立刻協調十幾人,在第二天凌晨12點以前保證完成下達的命令。」

然而,很多時候由於二類證件也並不能及時批覆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輪班工程師不能到位,一個緊急任務就會讓呆在機場內部的工程師再次扛起設備,拿起螺絲刀,奔赴各個指定的指廊。

最讓劉外祥難忘的,是7月的一天緊急任務剛下達,現場只有6個兄弟。

「兄弟當時一句話都沒說,馬上從地上爬起來,仨人扛設備,倆人專門去擰螺絲,兩個人去拉拖車。」劉外祥記得,大伙兒已經默契到一個眼神過去就知道該怎麼做分工了。」

他在向我講述這段經歷時,一開始總會把脫口而出的「兄弟」二字再刻意換成「同事」,但不由自主多了,也就直接改稱「兄弟」了。

雖然比起需要赤膊上陣的鋼梁裝接工與建築工人,工程師們的戰場有點枯燥無聊,顯得沒那麼具有儀式感和高空垂吊帶來緊張感。

但就像劉外祥眉飛色舞的描述一樣,無論「戰鬥」地點在哪裡,大家總歸有那麼一種「並肩作戰」的情誼在。

沒有一起熬過通宵,一起被設備砸過腳趾,一起被甲方罵,是不會產生這種情誼的。

大興機場優秀的採光設計雖然被人稱道,但當初設計師們在考慮採光問題時,可能不會考慮,這將對項目中後期才陸續到場的智能識別設備帶來什麼影響。

實際上,由於太陽光線在一天內的位置變化與強弱,會對人臉識別的準確率產生直接幹擾,系統調試工程師需要在白天的不同時段,把幾百臺設備挨個都測試調整一遍,而這又是一個需要同時耗費體力與智力的工作。

劉外祥已經記不起自己和兄弟每天要做多少次測試了。無論是出大太陽的日子,還是下蒙蒙小雨的天氣,他們都是小跑著儘可能兼顧到多一臺機器。

「測試階段航司使用時如果發生問題,我們解決問題的時限要求是30分鐘。」

「30分鐘?」我不相信,

「30分鐘之內把故障排除,然後修復好。做不到就會影響當天航班。如果航班工作人員發現設備用不了,就會立馬上報通知機場,機場就會責問,這是個惡性循環。」

在劉外祥無意揮動手臂時,我瞥見他胳膊上有不少劃痕。最後,他索性把手也攤給我看,青紫腫脹的手心證明,他應該也被分到過不少搬運人臉識別閘機的任務。

然而當我詢問是否能拍照時,被他略顯窘迫地拒絕了。

「這真沒什麼好說的,真喊痛的話那我們也太弱了。」

在統籌整個項目的過程中,無論是誰都會尊稱劉外祥一聲「劉工」。而無論是「劉工」,「兄弟」還是胳膊上的大小傷痕,都被他視為一種「榮譽」。

或者說,是另一種「勳章」。

前所未有的系統工程

大興機場運行通航不過兩個月,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中,「智能化」是貼在這個機場項目身上最牢固的一張標籤。

然而,所謂的「一張臉走遍機場」,「5G機場全覆蓋下的超速無縫服務體驗」,「行李的全自動化跟蹤管控」以及「智能化機場高速」,背後起決定作用的,並非都是那些虛浮字面意義上的高大上技術。

遍布機場但卻鮮少被人發現的1萬多臺攝像頭,裝機量還在不斷上漲的近千臺人臉識別設備,部署在機場周圍的5G基站,埋在道路下的光纖與24小時滋滋作響的大型通信機房……

都是「智能化」更為具象但卻鮮少能引起注意的呈現方式。

而事實上,從上層到底層的協同運轉,才是你能「憑臉走機場」的根本緣由。因此,大興機場,也是計算機軟硬體工程師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超大型系統工程。

大興機場想要的智能化,給所有參與建設的計算機工程師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而這些都是他們無法從任何已有機場那裡借鑑和共享的經驗。

「摸著石頭過河吧。以前還覺得這話有點矯情,現在做大興機場的項目算是懂了。」做機電多年的張貴賓,覺得這次項目就像是回學校上了一堂課。

收費、監控與通訊,如今已經是高速機電工程裡的「老三大」。因為隨著「智能化」成為道路建設的標配,很多相關的傳統施工項目將會不復存在。

譬如「收費站」。

早在2019年5月份,交通運輸部部長就表示,在2020年1月1日前,全國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都要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被稱為ETC的不停車電子收費系統。

而這套系統無疑也是大興機場高速公路機電工程的一部分。

除了收費站的施工形式發生了重要變化,道路監控攝像頭與後臺的信息傳輸方式也從原來「直接走光纜」的有線傳輸躍升為「無線或4G傳輸」;所有視頻都會進行雙重備份,一部分放到本地,一部分回傳到私有云云端。

由於本次項目加大了對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倚重力度,這也讓華為等一眾技術公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譬如,大興高速公路機房裡的所有刀片伺服器(也稱為刀片機)均由華為獨家提供。

這是一種伺服器集群的重要組成設備。可以說,整個道路監控系統就是搭建在刀片機之上,而所有視頻數據,也同樣需要在刀片機上運行與流動。

一個刀片包含4塊CPU,每一塊「刀片」就相當於一塊系統主板,8個刀片為一個框,一個框就相當於一個小型伺服器。就是這樣一臺刀片伺服器,其運算能力與速度要遠高於一臺普通伺服器。

「這個雖然在阿里騰訊百度他們的大數據中心裡很常見,但一般的高速項目不會用這個,大興機場可是頭一份兒。」李殿紅不得不承認,這次的確採用了最好的硬體配置。

不過,更多硬體設備與軟體技術的加入,不僅讓數據的量級與工程複雜度陡然增大,也讓他的統籌工作量,比以往的機場項目多了好幾倍。

「以前我們就跟基建、通訊標以及收費標打交道比較多,但這次用了很多新設備,冒出了很多新問題,每次都要找超過兩家技術公司一起解決。」

有一次,某個路口監控視頻的存儲模塊「宕機」了,李殿紅就把攝像頭公司,視頻平臺服務商和提供了存儲交換機的公司技術員都喊來,大家一起搗鼓了1個小時。

「我們本來是先叫了攝像頭和視頻平臺的人,但後來一起檢查錄像時發現,這個涉及到了存儲配置,最後就只能又把華為的人喊來,因為他們提供了存儲交換機。」

大興機場作為系統工程的意義和呈現方式,在每一個工程師眼裡都不太一樣。

劉韞琪記得,很多做過機場項目的人都跑來告訴她,從來沒見過哪個機場有這麼多的方案要寫:

「最簡單的活兒竟然是做監控平臺本身,因為協議已經相對成熟,按照國家規定對接就夠了。但最麻煩的便是平臺下面的許多子系統都是用最新技術去搭建的,哪個之前都沒有真正實現過。」

譬如,要想讓監控中心能夠確認機場每一個攝像頭的精準位置,需要把整個視頻監控系統「疊加」到一張詳細的大興機場平面地圖上。

沒錯,就是要把那1萬多個攝像頭一個一個按照坐標地理位置精準安插到那隻「大鳳凰」上及其四周的空地上。

為了避免圖片被非法使用,攝像頭分布圖進行了馬賽克處理

當然,他們還要做到,讓所有監控員只需用滑鼠拖拽或雙擊某個攝像頭,就能看到這個攝像頭所在卡口的視頻,並獲得實時的人員軌跡與告警信息。

系統集成難度呼之欲出。

劉韞琪與專門提供地圖位置數據的圖商對接了三個月之久,方案修改過40多次,但仍然會被指揮中心不斷反饋存在「地圖上人員軌跡消失」以及「視頻在地圖上調取不出」等大大小小的問題。

「現在正式運行後已經好太多了。機場整體演練前的測試時期才屬於問題頻發的階段,所有參與建設的技術廠商都很焦慮,因為系統各個模塊相互之間產生的『衝突』接連不斷。」

譬如,為了各個系統能夠具備「相互監控」的能力,視頻平臺即便自帶安全軟體,但也需要安裝360。

但有時候兩者怎麼也不兼容;或者是360一上去,部分硬體就跑不起來。

因此,即便機場已經經過6次投運演練,如今大部分智慧功能已經上線,但鑑於大興機場仍然處於乘客不多,航班也還沒有完成「大挪移」的運營初期,各家系統工程師仍然神經緊繃,處於隨時備戰狀態。

AOC大樓裡設立了幾個專門供各個廠家進行協同調試的聯調間。其中的弱電聯調間總會擠滿各類硬體設備與視頻平臺廠商,最多時能達到三四十人,劉韞琪就是其中的常客。

「大家都在裡面擠著,有時想找人的時候一回頭,發現對方竟然也在,我們就直接say Hi了。」劉韞琪打趣大家在演練時期都是「上竄下跳」的狀態。

「你不知道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問題,或者說還會有多少問題。」 胡奮和劉韞琪已經把「謹慎」刻在了骨子裡,對他們來說,從不存在100%這個數字概念。

「全國乃至全世界沒有哪個機場有這樣的建設經驗,也沒有任何可參考的建議。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只能確定所有廠商彼此能做到什麼:

遇到問題,然後一起解決問題。」

面對這一群從來不會給出確定答案的工程師,我產生了一個疑問:假如真的出現了差錯,會影響我們這些普通人的正常登機和人身安全嗎?

他們的答案終於篤定了一次:不會。

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智能化」,只是為了能更快進入飛機找到座位;而抹掉「智能化」,只是讓我們又回到如今拿紙質機票排隊值機的普通流程中去。

「假設真的出現重大事故導致視頻平臺和人臉識別系統宕機,對於乘客來說可能只是出行體驗變差,但這絕對不是決定其能否順利登記的必要條件。」胡奮堅持數據服務商的重要性決不能被誇大。

換言之,「智能化」,更像是大興機場運行系統的安全冗餘備份。

所謂「智慧機場」,不僅僅是指系統的打通後讓數據真正流動起來,而是創造出一個讓各個硬體與系統去相互利用,相互印證和監督的友好數據環境。

因此,一個真正成功的系統工程,不可能去「放手」讓一個系統掌控大局。

最常見和最安全的做法,便是某個系統獲得某項信息後,再用其他兩三個平行或子系統來進一步確認得到的信息。

就像一輛擁有多層安全冗餘的自動駕駛汽車一樣,多種傳感器與高精地圖之間相互監督,同時又有物理防撞裝備與疲勞駕駛預警系統加持。

「就好比我們的視頻平臺掛了,但下級平臺依然該錄像就會錄,該採集什麼信息就採集什麼信息。我們的掛了,無非再重啟另一套平臺,另一套服務。」

「大興機場作為系統工程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建立了更加完備的系統相互驗證機制。」

工程師的快樂,很簡單

在整個漫長的走訪過程中,只有一個問題,讓所有我遇見的工程師陷入一致的尷尬沉默中:

給大興機場做項目,有發生過什麼覺得好玩兒的事?

事實證明,技術工程師眼中的「有趣」跟我等普通人的」好玩兒」是有一定偏差的。

從工牌上那張格外年輕的照片來看,已經為千方科技工作超過13年的張貴賓其實已經對工程中遇到的麻煩和新奇事兒司空見慣。

譬如他曾多次親眼目睹在以前項目中,兩個施工方一言不合就打群架的「壯觀」場面。

但這次,機場高速公路大廳裡的「伺服器鍋爐房」讓他長了新見識。

「我想起來了一個算是好玩兒的事兒。」 在多次撓頭皮無果後,他突然想起了一個讓工程師們在40度高溫帶來的暈眩感中找回理智的巧妙方法。

在7月一次調試機器時,他偶然發現,機房的門正好是衝北開的,而這扇門外面就是走廊,再往北就是一個消防步行梯,在那後面正好又有一個小門……

「你猜怎麼著,這不正構成了一個南北通透嗎!」他興奮地一拍大腿,

「當時熱的實在沒法子了,只能把那幾扇門全部打開才能進一點點涼風。大家都說這是一個還不錯的點子!」

「…哈哈哈。」 只能說,我是被工程師這種發自內心的獨有快樂給逗樂了。

千方的工程師們在竣工儀式上

在高強度的工作負荷和焦慮情緒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能讓情緒起微妙變化的任何外因,都會成為觸發他們快樂的來源。

瑞為的劉外祥一旦有能稍微喘口氣兒的時間,就喜歡去各個指廊溜達一圈,然後就這樣默默把所有賣食物的店鋪地點全都背了下來,就等什麼時候開店去好好吃一頓。

「兄弟們都是席地而坐一起嘮嗑吃點麵包,想著什麼時候帶他們去吃頓好的。」現在通航了,他這願望估計能實現了。

如今他們作為人臉識別閘機的「陪伴運營」工程師,仍然需要像便衣警察一樣,「潛伏」在各個登機口圍著設備來回打轉。

雖然有時候會遭到乘客的白眼兒,但大部分時間,他們覺得默默觀察乘客刷臉時的各種表情,還是挺有意思的。

「有不少人對著刷臉那個小框框整理頭髮,感覺自己美美的。然而,你看到的屏幕裡的自己其實都是美顏過的。」 劉外祥突然暴露了「毒舌」的本性,但他又馬上強調後方回放的信息是沒有加過任何濾鏡的。

有乘客在刷臉的時候一笑,劉外祥有時候也會傻愣愣地跟著笑,不帶工作證,真的會被以為是跟蹤狂。

「這種時候我們一般就會直接默認,他們應該是覺得機器還不錯?」

機場航站樓裡出現的「大興建設研討考察團」

無論是在航班指揮大廳,還是在工程師扎堆的數據控制中心,胡奮始終表情嚴肅,介紹起業務來也是一板一眼,與活潑的劉韞琪形成了鮮明對比。

而在對待「有趣」這個問題上,他每次也是喜歡用多達10個「滿足用戶需求」等類似的行話來「敷衍」我。

就在我最終決定放棄追問,坐進那輛已經跟隨他們跑過7萬公裡的起亞小破車後,攤在座位上的胡奮長舒了一口氣,那種緊繃感瞬間就消失了。

兩位工程師開始打趣大興機場的外形和顏色,這是他們在做項目期間樂此不疲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

「像派大星?有同事說像八爪魚,還有人說像無人機,但是你不覺得這像神經末梢的樹突嗎……」

到達航站樓大廳後的胡奮,則完全進化成了另外一個「版本」。

他一蹦一跳,比那些來打卡的大爺大媽還興奮,指著航站樓入口那交疊的電梯樓層催我趕緊拍照。

「朋友圈裡的第一個必打卡地點!快拍!」然後又靠奇快的腳速帶我們飛奔到下一個打卡目的地。」

「這裡這裡,你看遠處那個國旗沒有,也是必須要打卡!」

「哇塞,這個飯店的位置正好可以拍到國旗,肯定會火的,多少錢肯定也有人進¥%*#@……」

我不得發自內心感慨一句:工程師們的快樂,就是這麼簡單。

「其實我們有兩年沒來了。兩年前,這裡還光禿禿的就是個架子,沒有任何美感可言,周圍都是土,每走一步都要憋氣,害我們練了一身憋氣神功。」劉韞琪仍然對機場外的那條土路念念不忘。

但是,在兩年時間裡看著一棟建築拔地而起,然後又用兩年時間看著這個建築又從一堆鋼筋鐵架變得逐漸豐滿立體,熟悉中國工程建設能力的胡奮和劉韞琪並沒有感到任何意外。

「我只是有種孩子終於長大了的感慨。」 劉韞琪隨手給遠處懸掛的國旗拍了一張照片,她覺得這種感覺很複雜,形容不了。

「怎麼說我們也是參與了機場建設,雖然只有一小部分,但有種操碎了心的感覺。」

「等這個項目完全結束之後,你有沒有什麼想做的事情?」沒有記錯,這應該是我問的最後一個問題,

「最想做的?我最想做的就是逢人就吹牛說大興機場是我參與建設的,哈哈。」 這句話因為吼的過於響亮,讓路過的幾個遊客頻頻回頭觀望。

「我們參與了,還有他們也是,」 她指了指那些在擦地板的灑掃工人,「但說實話,也沒人在乎這些。大家其實都沒名字,也不在乎有沒有名字。」

我不知道該回復什麼,就順手給這位大爺照了一張背影。

最後,請讓我們致敬每一個參與大興機場的建設者。

後記:

想做大興機場智能化項目工程師的採訪,源於一個很尋常的發現:在一個很普通的人臉識別閘機的底部看到過一個黑色手印(太明顯了,也不知道咋弄上去的)。

當時就想,這手印是搬運的時候不小心蹭上了,那誰去搬它,誰去給他調試,誰去啟動了這個刷臉程序呢?

作為一名科技記者,此前總是聚焦在技術與產品層面,但看到鋪天蓋地對於大興機場的所謂「黑科技」報導,只是越來越感覺到疲憊——

我們有時候在過於崇尚技術的時候,可能會忽視一些發自內心的關於人性的東西。這也是我想通過描述出參與機場項目的工程師的狀態,想向外界傳達的觀點之一。

很多時候大家沉醉在大量廣角鏡頭裡,感慨一項巨型工程的驚世之美,但卻永遠都不知道或者說不知道該如何去了解這個工程背後的那些人。

這次由於條件與時間所限,只能聚焦於撰寫幾個特定項目工程師的工作經歷,也是本文的疏漏之處。而我其實只是想藉此提醒大家,還有太多參與大興機場項目建設的人值得被我們尊敬,並被記住。

每一個機器背後都有100個人的存在,科技之美的本質,在於人。

相關焦點

  • 《無名之輩》影評:其實我們都是無名之輩
    《無名之輩》這部影片是由陳建斌、任素汐、潘斌龍等出演!針對大部分人來講,人生從不是什麼探險,只是一股莫之能御的驚濤駭浪。彼此都是無名之輩,人生如夢,並不能盡隨情意,只願彼此都能笑著活下去,大不了就認個慫吧一部電影怎麼可以承重這麼多的物品,要我笑著流淚失落中見到期待的《無名之輩》影片很喪,一個窮困潦倒的保安人員,酒駕去世了媳婦,害的親妹妹偏癱,輔警的工作中也丟了;一個殘疾的毒舌,罵離開了一個又一個家庭保姆,總算來了2個憨皮歹徒,卻害怕打槍打死自己;一個欠帳老闆跑路的房地產商;2個被耍的悍匪
  • 我不是無名之輩|社會化營銷廣告比《無名之輩》電影更吸引人
    三條故事線相互交錯,上演了一群小人物的悲壯——他們都是社會底層中的無名之輩,但他們都知道,生活的意義不只是默默無名地活著,還有拼命也要守護的尊嚴。在現實生活中,各行各業的人們,哪一個不是為了尊嚴、為了美好生活而艱難努力呢?最讓小編感動的就是電影的宣傳海報,沒有大咖明星,沒有炫酷設計,而是找到生活中那些真實的平民英雄,一個人,一句文案,就十分美好。
  • 無名之輩結局是什麼意思彩蛋解析 無名之輩最終票房多少
    情感真實引發觀眾共鳴《無名之輩》由饒曉志執導,陳建斌、任素汐、潘斌龍、章宇等主演。電影圍繞一把丟失的老槍,講述了一對低配版的劫匪,一個落魄的保安,一個身體殘疾卻性格彪悍的毒舌女,在這些「無名之輩」身上發生的一系列荒誕故事。導演將鏡頭對準了城市生活裡的一群小人物,而這些小人物身上的故事,卻讓觀眾們覺得真實,找到了共鳴。
  • 《無名之輩》,每一個無名之輩的背後,都有自己的偉大之處!
    電影《無名之輩》講述的是在一個小城市裡,因為一起搶劫案,將一群疲於生活的無名之輩--中年落魄的保安,因為殘疾尋死的女子,持槍搶劫的兄弟和離婚欠錢的老闆絲絲縷縷的牽扯在一起的故事。因為有的小人物光是活著就已經耗費了全部力氣了。大檸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這部電影吧!
  • 無名之輩電影主題曲是什麼 無名之輩同名主題曲歌詞介紹
    無名之輩電影主題曲是什麼 無名之輩同名主題曲歌詞介紹  無名之輩電影主題曲是什麼?電影《無名之輩》的主題曲和電影的名稱一樣,該歌曲由歌手汪蘇瀧演唱。  無名之輩同名主題曲歌詞介紹  哭喊著 你睜眼  歡笑著 走向前  困惑著 你擱淺  沉默著 都幻滅  在沉浮之間尋找愛的光線  陰霾邊沿觸碰藍天  像煙火炙熱 瞬間  破碎的夢還在不在  還給明天一場未來  生命如何充滿無奈  就當如何怒放精彩
  • 看似滑稽的人,生活的黯淡,何為無名之輩
    《無名之輩》是由饒曉志執導,陳建斌 、任素汐、 潘斌龍、 章宇、王研輝、九孔、馬吟吟、程頤、寧桓宇、鄧恩熙等主演的荒誕喜劇電影這部影片的設計,導演可是下了很多的功夫,《無名之輩》這部影片一上映就受到了很多廣大群眾的歡心
  • 逆襲好萊塢大片《無名之輩》背後的小人物之歌|專訪編劇雷志龍
    周三《無名之輩》更是一路勢頭大好,以2913.2萬元奪得了單日票房冠軍,完成了它的逆襲之路。《無名之輩》成功逆襲的秘訣無外乎內因和外因兩點。首先電影的質量就奠定了基礎。來自淘票票和貓眼電影的評分數據一定程度上能反應出路人觀眾的態度,《無名之輩》在兩個平臺上均達到9分以上。
  • 無名之輩有彩蛋嗎 無名之輩彩蛋是什麼及無名之輩電影解析
    無名之輩有彩蛋嗎電影《無名之輩》在結尾的時候是有彩蛋的,可能有不少的觀眾都錯過的,影片的正常結尾給出了一個結局,但是在彩蛋的部分交代了影片中這些人物之後的狀況。《無名之輩》最成功的應該是編劇水平之高。陳建斌飾演的馬先勇一心想當協警,可為了向高明要錢,槍卻被高翔意外偷走。
  • 無名之輩無畏之輩——評電影《無名之輩》
    電影《無名之輩》圍繞一把獵槍展開故事。一組低配版的劫匪,一個毒舌的殘疾人,一個落魄的保安,他們的生活窮困,但心中有夢,有奮鬥的勇氣,看似無名,實則有名。影片用獵槍作為符號成為故事的主線。電影本身十分戲劇化,每一個人物本來都有著自己的生活軌跡,但卻因為一次意外把看似沒有關係的人物在機緣巧合下都連接起來,發生了一系列荒誕卻又暖心的故事。
  • 一部經典電影《無名之輩》影評
    1《無名之輩》這部電影是由陳建斌、任素汐、潘斌龍等主演!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人生從不是什麼冒險,而是一股莫之能御的洪流。你我都是無名之輩,人生如戲,並不能盡隨心意,但願你我都能笑著活下去,大不了就認個慫吧一部電影怎麼可以承載這麼多的東西,讓我笑著流淚,絕望中看到希望的《無名之輩》電影很喪,一個落魄的保安,酒駕死了老婆,害的妹妹癱瘓,協警的工作也丟了;一個殘廢的毒舌,罵走了一個又一個保姆,終於來了兩個憨皮劫匪,卻不敢開槍打死自己;一個欠債跑路的開發商;兩個被耍的悍匪,連搶劫都只會搶了一堆無用的模型機;進城後去坐檯的姑娘
  • 電影無名之輩結局是什麼意思 無名之輩彩蛋解析真真大頭圓滿
    電影無名之輩有沒有彩蛋 電影人物結局是什麼?電影《無名之輩》被稱為是今年的年度黑馬,因為在上映之前並沒有引起很大的轟動,也沒有很大範圍的宣傳,但是上映之後,得到了很多觀眾的認可,票房也非常不錯。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很多無名之輩的故事,也是很多普通人的故事,電影給人非常大的觸動,那麼電影《無名之輩》有沒有彩蛋呢?電影人物結局是什麼呢?
  • 聚焦《無名之輩》的悲歡離合 訴說笑中帶淚的如戲人生
    2018年11月,與《神奇動物2》、《毒液》等大片同期上映的《無名之輩》,完全憑藉強勢口碑實現逆襲,已然成為了國產喜劇片中一部不得不看的代表性佳作!笑中帶淚的黑色幽默,小人物的荒誕故事,演員的炸裂演技,《無名之輩》超預期拿下8.2分豆瓣評分,更是斬獲近8億票房,被稱為2018年華語荒誕喜劇片最大黑馬!
  • 來者何人,你是怎樣的無名之輩
    現實的生活裡,大部分的人都活的很平凡,然而在平凡的生活裡,瑣事的事跡當中,我們也都充當著社會的一員,假如每個人都很平淡,你是怎樣的無名之輩?我呢前幾天有朋友來無所去處,就邀約著一起去影院看電影,隨意瀏覽,隨心而擇的就選擇了,剛上映不久的無名之輩。
  • 無名之輩彩蛋竟然是任素汐結局 讓人先笑後哭的無名之輩好評如潮
    無名之輩彩蛋竟然是任素汐結局 讓人先笑後哭的無名之輩好評如潮時間:2018-12-01 16:1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無名之輩彩蛋竟然是任素汐結局 讓人先笑後哭的無名之輩好評如潮 說起這一段上映的電影,那就一定要說說《無名之輩》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批黑馬了,在沒有過多的宣傳
  • 熱詞分享:「無名之輩」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的表達是「無名之輩」,它的英語表達是:nobody 小人物,無名之輩 He's just some nobody trying to get noticed by the press
  • 被低估的黑馬電影——《無名之輩》
    這是很多人的生存狀態,生存境遇,以及生活方式,這就是《無名之輩》。《無名之輩》是由饒曉志執導,陳建斌、任素汐、潘斌龍、章宇、王硯輝、九孔、馬吟吟、程怡、寧桓宇、鄧恩熙等主演的荒誕喜劇電影。雖然打著的是荒誕喜劇的標籤,但也充滿了對於生活的寫實,在電影和生活中塑造出強烈的對比反差。
  • 這部電影《無名之輩》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這部電影《無名之輩》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對於現實的生活,我們都是無名之輩,甚至連做夢的權利都沒有。笑中有淚,我覺得這真是一部好電影。它的淚點不是刻意營造的,是演員的實力演繹,是他們把每個人物刻畫的太深入了。裡面的人都是簡單的無名之輩,雖無名卻有各自的尊嚴,人物太有靈魂了,編劇和導演和演員成就了這部片子。
  • 汪蘇瀧帶來電影同名主題曲《無名之輩》,唱出平凡人卻不平凡人生
    《無名之輩》敘述無名之輩「不下跪,不無畏」的堅韌性格,以及卑微無奈卻又不甘於平凡的倔強。整首歌十分符合電影想給人呈現的感覺,汪蘇瀧的時而呢喃時而低吼爆發,一步步將無名之輩心中的無奈不屈不饒唱出來,令人動容並深深地為之震撼。我們都雖是無名之輩,但你可甘願一生平凡?「也許我們不是世界的主角,但我們也不做人生的雞肋。」
  • 無名之輩中真正的結局
    對於無名之輩,我覺得也算是一部比較貼近人民大眾的影片了,影片中並沒有什麼特別出眾的英雄,有的就是底層人們的種種遭遇和不幸,稍微有一個不是底層的那就是那個地產商了,不過因為生意失敗也跑路了,也算是遭遇了不幸,可以說影片裡的每一個角色都是無名之輩,就連搶劫行業裡的兩個「初入」行的在他們行業中也是無名之輩
  • 全面解析《無名之輩》的逆襲之路
    在耀萊影城房山店的市場經理夏洪廣看來,《無名之輩》和之前的《寶貝兒》《你好,之華》等影片的處境一樣,在進口片的夾縫中上映。在《毒液》與《神奇動物》兩部好萊塢大片的夾擊下,周末拿下3000萬票房,夏洪廣表示:「從周日的票房數據看,在這周工作日肯定會有爆發。於是我們在周一開始調整,增加《無名之輩》的排片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