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專題:平昌春曉
圖說:北京市市長陳吉寧(右)從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手中接過奧林匹克會旗 新華社圖
平昌之鑑,後事之師。冬奧聖火下,中國體育代表團披荊斬棘,獲得1金6銀2銅,列金牌榜第16位。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高志丹表示,這個成績基本反映了中國冰雪運動目前的水平,金牌數有點遺憾,但有5個分項獲得獎牌,為歷來得牌面最寬的一次。
2022年,中國見!如何用最飽滿的熱情創造北京奧運的華彩,如何用更亮眼的表現展現中國冰雪健兒的風貌,就從今日的思考開始。
思考一:怎樣理解複雜規則下的判罰?
爭金奪銀的賽場,有爭議、有遺憾,更有困惑。
中國短道速滑隊在賽場上遭遇到的一次次判罰,激起了國內民眾的廣泛討論。究竟是裁判不公?還是規則沒研究透?
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高志丹的總結極為中肯,「短道隊面臨不進則退的挑戰。作為重點項目,他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在研判世界發展趨勢、東道主因素、規則和判罰方面,都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圖說:短道速滑3000米中國女隊被判犯規無緣獎牌 VCG圖
當女子短道速滑3000米接力銀牌被取消,當中國短道隊的申訴被駁回,我們只是一邊倒地看到國人對裁判的指責和憤怒,但事實上,連參賽運動員和教練員都可能會搞不清規則和判罰,更何況是一般觀眾了。
正如高志丹所言,「我們在了解規則變化方面值得總結。要把自己做得更強、更全面、更完善、更無懈可擊,這是對世界王牌隊伍、優秀運動隊的要求。」
展望北京2022,我們既要爭取讓國際滑聯制定更加細緻、合理的規則,也要加強運動員自身對於規則的強化理解,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戰術方案。像武大靖在男子速滑500米比賽中那樣,滑得乾淨、滑得完美,不給裁判留有任何判罰犯規的空間,不給對手任何機會,以絕對的實力來獲取理想中的成績。
思考二:如何讓冬奧走進尋常百姓家?
你知道冬季兩項(Biathlon)和北歐兩項(Nordic Combined)分別具體是哪兩項?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的區別是什麼?如何辨別有舵雪橇(Bobsleigh)、無舵雪橇(Luge)和鋼架雪車(Skeleton)?甚至,初次觀看冰球比賽時,很多人難免會疑惑,「球在哪?怎麼找球?」
圖說:中國選手耿文強出戰鋼架雪車 VCG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