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箍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相當於孫悟空的一個化身和符號,原著第三回,孫悟空到龍宮取來了金箍棒。所以今天貧道要為大家八一八金箍棒的故事。
我們在各種影視裡都見過金箍棒。書上說:「二丈長短,碗口粗細,兩頭兩個金箍,中間一段烏鐵。」好吧,我們看到這裡時,有沒有想到過,這段話有什麼問題?
問題就出在這兩個金箍上:
箍的作用,非常簡單,就是防止開裂或分散的。無論是木桶的桶箍、女孩子的發箍,這個用途古往今來都沒有任何區別。但金箍棒中間是「一段烏鐵」,是實心的,又不是一根鋼管或竹竿,平白無故裝兩個箍做什麼,這不多餘麼?當然可以解釋為裝飾,棍子兩頭做些裝飾是有的,例如古代有一種棍子叫「金吾」(也叫吾杖),就是一根銅棒,兩頭塗金——刷點金粉就得了,它實在沒有必要裝個箍。另外加裝東西的也是有的,例如「殳」或骨朵頭(狼牙棒),但那是為了增加攻擊力的,和金箍棒的形狀完全不同。
明王圻《三才圖會》的金吾(吾杖)鑲在棍棒兩端的「骨朵頭」,增加攻擊力之用我們暫且八一八金箍棒的前世,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大家知道,《西遊記》是流傳了幾百年的複雜故事,現存較早的故事,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那裡面猴行者似乎是不使什麼兵刃的,就像張無忌一雙肉掌而已。倒是玄奘法師手裡有一條「金鐶錫杖」。這條錫杖也不是用來打仗的,而是類似召喚權杖之類的法寶。比如什麼時候遇到困難了,一舉這錫杖,大喊一聲:「天王救難!」大梵天王就會顯靈,幫師徒渡過難關。相當於開外掛。
《西遊記雜劇》裡的孫行者手裡使的是「生金棍」,這生金棍,能從耳朵裡取出,就和世德堂本《西遊記》的「如意金箍棒」差不多了。但是並沒有說有箍。
不過到了世德堂本《西遊記》(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百回本《西遊記》,以後貧道提到《西遊記》,如果不特別註明的話,一律指世德堂本《西遊記》),這根棍子保留了能大能小的功能,但又添出一個功能,就是它本來不是當兵器用的,而是大禹治水的時候,「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有時候也叫「定海神針」(清代張書紳《新說西遊記總批》:「定海神針, 妙不可言。言人心上, 原要有針線, 又貴如鐵石, 而外物不能搖動。」)。
《大鬧天宮》裡的金箍棒這個很有意思。針的特點是一根鐵條,尾巴上帶一根線。金箍棒縮小了當然像針,但是放大了也叫「定海神針」,天下什麼東西像此物呢?
我們要注意,「定江海淺深的定子」,這裡面兩個「定」字,意思有些差別。第一個「定」字,是測定的意思。流沙河那一回,孫悟空說這條河有八百多裡寬,八戒就問:「哥哥怎的定得個遠近之數。」通天河那一回,孫悟空也說:「怎定得寬闊之數?」這裡的「定」,自然是測量、測定的意思。「定」河流的寬窄,和「定江海淺深」,是一個意思。
那麼古人用什麼來定水位的深淺呢?兩種辦法。第一:用棍子探,這是最直接、最簡便的辦法。淺水的時候,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比如第一回說美猴王出海求師,「持篙試水,偶得淺水」,明代的《海道經》「勤戳點竿,尋投長灘一丈八尺,漸漸減至一丈五尺。」這種東西叫「點竿」或「探杆」。《古尊宿語錄》卷三八「人將語試,水將杖試」。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筆名就取自船工的口號:「mark twain。」意思是:「測定為兩英尋(合12英尺)。」。
第二:到了大江大海裡,水深動輒幾百米甚至千米。沒有那麼長的棍子了,用什麼來測「江海之淺深」呢?很簡單。就是一根繩子拴上重物,扔到水裡,然後拉上來量繩子的長度就行了。
古代的船上正好有一種現成的東西,就是船錨的前身。它的名字叫「碇石」,或「碇子」、「椗子」。拴這種碇子的繩子,叫碇繩或碇絲。如宋洪邁《夷堅志》測一個叫龍窩的深淵的深度:「以小繩數十丈矴(同「碇」字)墜入穴內。」又如劉弇《獨遊狼山記》:「今之山……前五十載,海也。其深蓋碇絲千尋莫能測。」定、碇、椗,應該是一個東西。
為什麼有的寫作石字旁,有的寫作木字旁?這是因為有些「碇子」用石頭來做,有些「椗子」用木頭來做。石頭的叫石碇,木頭的叫木碇。這就像象棋裡棋子,一邊寫作「炮」,一邊寫作「砲」,過去沒有發明火藥的時候,「砲」其實是投石機,就是石字旁;而後來改用火藥發射彈藥,就改成火字旁了。
據稱是宋代陶質象棋,體現了投石、火藥並用的時代特徵1975年福建泉州出土的宋元時期的碇石,全長232釐米,中段寬29釐米,正是一根棒子模樣,重約400斤。如果有人使得動,絕對是一件沉重兵刃。
1975年福建泉州法石鄉出土宋元時期碇石如果有人說,《西遊記》裡說金箍棒兩丈長,合6.66米,你這個才兩米多。況且是扁的,不是圓的,還是和金箍棒有些差別。那麼,我們再看一看木碇。
一個完整的「椗」長得什麼樣?清徐葆光《中山傳信錄》說得很清楚,大的長二丈七尺,小的長二丈四尺,寬八寸及七寸,用鐵力木製作。上系兩條棕索。
一個完整的椗,由椗杆、椗擔(橫杆)、椗爪組成。但是椗擔和椗爪是椗杆的附屬部分,很容易脫落。也可以隨意更換。所以椗杆是一個椗的主體,現在保存下來的考古實物,基本上都是長達二丈的椗杆。椗擔和椗爪都蕩然無存了。一般用一根鐵力木的原木製作,這種木材,密度是比水重的,所以能沉底。
我們來看一個考古實物。
這根木碇杆,1983年出土於福建晉江縣深滬灣。我們拿這根木碇杆和金箍棒做一個比較,就知道二者是多麼的相似了。(下面的附圖和各項數據,均見郭雍《泉州灣打撈到兩具古代大船錨》,發表於《文物》1983年3月)
1983年福建晉江縣深滬灣出土木碇杆1、全長7.57米——金箍棒「二丈來長」,一丈約3.33米,兩丈是6.66米。這根碇杆略長了些。但是,1974年泉州灣出土的海船,中有一木碇,其長度正是6.6米!與金箍棒「長兩丈」完全相合(按,明清一丈和今天的一丈差別不大)。況且《中山傳信錄》也說了:大的二丈七,小的二丈四。
2、首寬37釐米,尾寬32釐米——金箍棒未縮小時「鬥來粗細」,這正是古代一隻鬥的直徑。看圖上的比例可以知道。
一隻鬥的大小3、有鐵箍的鏽跡,寬7釐米。這鐵箍是加強整體強度、防止木材斷裂而安裝的——金箍棒兩頭「兩個金箍」。soga……原來箍是在這裡用的……
4、椗材褐黑色,船工稱之為「黑鹽櫚」,據判斷應是鐵力木——金箍棒中間是「一段烏鐵」。「烏鐵」當然不用上箍,「鐵力木」再怎麼鐵也是木,又長期泡在水裡,當然得上箍箍一下了。
話說,金箍棒簡直就是這條木碇(或者泉州灣宋代海船所配木碇)的翻版啊!
有趣的是,
郭雍先生還提供了一條民間傳說,更加強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聯繫:當年「三寶公」(貧道按:即鄭和)下西洋船隊經過泉州灣時,適遇颱風,一時浪濤激湧。「三寶公」立即下令將一根「鎮海針」投入海中,風浪頓時平息。(同見《泉州灣打撈到兩具古代大船錨》,《文物》1983年3月)
這個傳說的緣起,是因為當地淺海處有一根古代的巨大錨杆,插在泥裡。漲潮的時候不見,落潮的時候可以看見。像一塊暗礁,經常損壞漁船,所以那一塊海域漁民相傳,幾百年來以為禁區。出土後經化學成分分析,這根錨杆不晚於明初。多年以來,就形成了這個傳說。
剝開這個傳說的神話外表就會發現,這其實說的就是鄭和隨機應變,下令拋錨。海船遇到颱風,靠譜的做法是找個安全地方拋錨。民間把鄭和神化了,拋的錨或者「碇子」也就化身為鎮海針了。插在泥裡,不就像是金箍棒插在龍宮海底麼?當然貧道不是說和金箍棒發生關係的一定是這根錨杆,更不是說金箍棒的原型就是錨杆,而是說金箍棒和錨杆(椗子)恐怕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寫到這裡,我們不得不再次佩服編出「定海神針」的這位作者(當然未必是世德堂這一回的最終寫定者),他給金箍棒攀了個闊娘家!因為是棍子,所以能測深,淺水直接一捅,深水繫繩一扔。因為和水有關,所以先歸大禹管,後歸龍宮管,而龍宮又是號稱藏寶的地方。這真是黃藥師「彈指神通」的精微功夫。椗和針,雖然大小懸殊,卻還真是一類東西:一根棍上掛根繩(公務員考試有一種題型,專門找兩種完全不同東西的相同點,比如「火炬、蠟燭」對應「棉布、絲綢」)。而且又兼顧了「生金棍」能大能小的傳統。如果排全書重要道具,人氣第一非金箍棒莫屬,這麼一件大殺器的出場,總得有點不凡的事跡不是?像雜劇那樣隨隨便便說一個「生金棍」就太low了。
金箍棒的含義是非常豐富的。李卓吾(有人認為是偽託的,不管他)評價:「此棒也有些猴氣。」因為它能大能小,可以看作是「心」的形象化。還有人認為它代表了男性***的(不勞和諧,貧道自己手動打碼),這些解釋當然都很有意思,但是貧道這裡只重文本和出土實物,所謂「二重證據」。至於為什麼重「一萬三千五百斤」,過去也有解釋,認為和內丹修煉有關,人一天的呼吸次數是「一萬三千五百息」,但是沒有更多的材料,這裡就不多講了。
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西遊記》裡金箍棒的屬性,最開始是「定海神鐵」,其次是「如意」。似乎金箍棒代表「心」的寓意是後起的。但從元雜劇生金棍能大能小看,「如意」的功能反倒是先起的,「定海神鐵」的說法反倒是後起的。我們研究《西遊記》成書過程,不妨注意下,定海神鐵這個梗,是誰,又是怎麼編進去的。
最後補充三點:1、甘肅民族師範學院的王四四先生回憶,甘肅一帶的木匠,所用的測長度深度的一種工具正叫做「定子」,形狀正是繩子拴著一根小鐵棍。這件東西,貧道沒有見過實物。但是貧道想,椗未免太過沉重,古代海船上應另有袖珍版的,以供不時之需。這種袖珍版「定子」的形狀,似乎以模擬大型「椗子」的外形為最合理。這種便攜的「定子」,已經傳播到甘肅內陸了。
2、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水利工程確實都用標杆來看水位,就如都江堰的古代石人,就有這種作用。貧道所在的北京,自從2012年鬧過大水後,現在立交橋下面都立有「定海針」了。
現代「定海針」3、編出定海針的這位作者(再次聲明:不一定是吳承恩。正式出版物寫吳承恩是作者,往往是遵循一個成例。《西遊記》作者問題學界爭議很大,這個貧道要專門撰文來八),恐怕和海洋、水運的關係非常密切。不要說古代,就是現代,海船上的各種工具,普通百姓恐怕也多不認識。所以貧道想,只有見過這種東西的人,才編得出這種梗。他應該是一位住在東南沿海(或大江大河邊上)的人。
李天飛《西遊記》校注,中華書局2014年(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